10例肺癌性淋巴管炎的CT诊断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肺癌性淋巴管炎 肿瘤 转移 小叶间隔 体层摄影 X线机
肺癌性淋巴管炎(PLC)是肺内外肿瘤肺内转移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癌是引起PLC的最常见的肿瘤,其次为乳腺癌、胰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1]。癌变以转移的癌细胞在肺淋巴管内弥漫性生长为特征,常误诊为其他肺间质。本文就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材料 10例PLC中,男5例,女5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9岁,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灶症状外,不同程度的干咳、气短5例,呼吸困难3例,双肺干湿噪音2例,体重减轻,乏力3例,背部痛1例。10例PLC患者中,肺癌5例,2例术后标本证实淋巴管内浸润,3例经胸水细胞学检查证实,2例为乳腺癌术后(3-10)年,2例为胃癌术后2年,1例为前列腺癌术后1年,出现肺部征象,经胸水细胞学检查证实。
1.2方法 所有病例行肺部64排CT平扫,肺窗宽1000-2000Hu,窗位-500-800Hu,纵膈窗窗宽300-400Hu,窗位30-50Hu。
2 结果
PLC表现为弥漫或局部的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粗细不均,边界模糊,线网状,条索状,其中3例呈串珠结节状,不同程度的小叶间隔增厚,不规则,肺内多发小结节7例,胸膜结节4例,胸腔积液4例(2例单侧,2例双侧),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心包积液1例,肋骨转移1例。
3 讨论
PLC并非真正的炎症,是肿瘤肺内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病理基础为肺内淋巴管被癌细胞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管扩张[2]。
综合文献,产生PLC可以有以下几种可能[2,3]:(1)周围型肺癌通过淋巴管向肺门扩展,并引起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2)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癌细胞逆向肺内扩展。(3)癌组织转行致胸膜,产生胸腔结节并经肺内淋巴管向肺门纵膈蔓延。(4)癌细胞直接经胸导管进入淋巴系统。(5)肺内血行转移的癌栓,直接进入淋巴系统。
支气管血束增粗,呈网状、条索状改变及小叶间隔增厚,是癌细胞延血管、淋巴管、支气管壁扩散的结果,也可是癌栓阻塞淋巴管使之扩张,淋巴性水肿,肺间质水肿所致,淋巴管扩张血管及淋巴管内形成癌栓,并进一步成癌性结节,形成支气管血管束,小叶间隔,串珠样改变,也可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的小结节,一般在3mm以下,其中包括增粗的血管,淋巴管断面,肺间质的浸润灶及血行转移灶。小叶间隔增厚是癌细胞于小叶间隔内生长的结果,也可使小叶中心结构增粗,胸膜结节主要是胸膜转移,多形成胸腔结节,可单侧或双侧,主要与胸膜下淋巴回流受阻有关[3]。PLC可伴或不伴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主要取决于原发灶的转移途径,(4)(5)转移途径并不一定伴有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
4 鉴别诊断
4.1结缔组织病 为全身免疫性疾病,广泛的结缔组织及血管损坏纤维蛋白沉积于结缔组织及血管壁上,可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及多发小结节,常见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SLE可累及心脏,使心脏增大,间质肺炎,阶段性不张和胸腔积液,肺部癌变有游齿型[4],激素有效。类风湿表现为胸腔积液间质肺炎及渐进坏死性结节,一般临床及化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4.2为原因不明的多系统内芽肿,于胸部表现为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肺内结节,小叶间隔可呈串珠样改变,但肺门淋巴结肿大多对称,无坏死,可见小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
4.3以肺广泛弥漫纤维化,肺内大小不等结节,小叶间隔增厚,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钙化为主要CT表现,尘肺有明确职业病史,肿大淋巴结常有钙化,肺内常形成尘肺结节。
4.4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网格状形小结节形,小叶间隔增厚,一般无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常出现以中下肺背侧为主的磨玻璃形,实变形,蜂窝状形及胸膜下线,还可伴发小叶中心型气肿,小支气管扩张[4]。
参 考 文 献
[1]肖燕.肺淋巴管癌病例回顾性分析[J].肺癌杂志,2007,10(1):54-57.
[2]毕泗长.肺淋巴管癌的多层螺旋CT分析[J].医学影像杂志,2005,15(11):1009-1011.
[3]张孔.肺内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特征与诊断[J].2006,25(9):1127-1130.
[4]周康荣.胸部CT诊断学.48-5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