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近几年来,临床应用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加,药物应用不合理甚至滥用现象也比较严重。由于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已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为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控工作,本文对2008-2009年收集的1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8-2009年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共计100例。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给药途径
发生ADR的患者中,静脉滴注给药67例,肌肉注射16例,口服给药10例,外用药物7例。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
2.3 ADR事件涉及药物情况
100例ADR事件涉及药物75种,按药物类别及报告例次分类统计。其中抗生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57例,其次是中药制剂12例,其他药物31例。
2.4 ADR临床表现及分类
2.5 ADR的转归
100例ADR患者中有86例给予对症,14例未做特殊处理而好转,其中严重ADR 8例,经对症综合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是抗生素所致。从本文ADR事件涉及药物情况可以看出:抗生素ADR发生率位于首位。这一方面是与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用范围广有关,另一方面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是ADR发生率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抗菌药物在我国的应用率为60%-80%,而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ADR,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的滥用[1]。因此,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本文中药制剂发生ADR12例,主要因为中药注射剂含致敏成分或生产时纯度没达到要求所致[2]。临床上用不同pH值的溶媒稀释或与其他药物混合静滴,易导致微粒增多,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产生静脉炎或肉芽肿,并可诱发热原样反应[3]。所以临床应用中药制剂时,不要与其他药物同瓶混合注射。
从给药途径方面分析,100例ADR患者中,静脉注射给药发生ADR比例最高。静脉给药涉及药物不溶性微粒数量以及血细胞破坏、抗原滴度、内生致热原释放以及给药浓度和速度等因素,且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体内,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作用及ADR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4]。所以,建议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病情,能口服或其他途径给药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
ADR造成皮肤系统损害71例,占71%。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红肿等;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这与报道基本一致。
随着国家对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大,全民安全用药意识也日益提高。临床工作中,应不断加强与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 考 文 献
[1]郭冬梅.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分析[J].药房,2004,15(9):528.
[2]梁莉,王爱丽,倪梁朝,等.1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4):74-76.
[3]王树平.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8):1411-1412.
[4]吴文波.药物不良反应102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