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医英译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璇,施蕴中 时间:2010-07-12

【摘要】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的相互转化,翻译活动所完成的是将文化内涵在两种语言之间阐释和传播。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的两位主要倡导者和推进者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研究进展的启发之下,翻译被提到文化构建的高度。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成为翻译研究的前沿课题,为翻译理论的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医体现了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内涵的处理得当与否决定了翻译的好与坏。中医翻译学术界在操作层面上一直有直译与意译之争,归化与异化之争,说到底不过是对中医传统文化在英译文中是否体现以及体现多少的争论。

【关键词】  中医;文化;英译

 ZhangXuan,Shi Yunzhong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Nanjing Jiangsu 210008)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cultural activity;it’s more than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What translation should achieve is to explain and spread culture between two languages.Under the guidance of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urger and impeller of‘cultural turn’,translation has been elevated to the heigh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Culture discuss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newest headings in translation research.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embodiment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s a result,in the procedure of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nslation of culture characteristic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Translation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lways been focused on what method should be used,such as  the discussion about literal translation or  free translation,the discussion whether use foreignizing method or domesticating metho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is only the argument of whether conve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how much the culture should be conveyed.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culture,English translation

    1   文   化

    1.1   文化的定义

    何谓文化?据统计,现存对文化的定义不下百种。由于文化内容宽泛,包罗甚广,很难对其下一个严格、精确的定义。

    我国很早就有了文化概念的雏形。《易经》云:“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天道;“人文”指人伦秩序。以“人文”“化成天下”,使天然世界化成人文世界,即是文化的内涵。这里强调了文化的3种特性:①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即是一种人化。②文化具有其作用范围,即“天下”。也就是强调了文化所属的社会性。正如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给出的定义:“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不同的人类群体或社会之间,文化是有差异性的。③人文世界由天然世界而化成。天然世界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即“天文”、“时变”,两者均属于知识体系,是“人对环境与自身的各种意识在头脑中的系统化”。而人文世界,文化,则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及成果向外的一种形式化表现。

    人类学鼻祖的英国人泰勒是第一个对文化进行界定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的概念表述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奥格本、亨根斯、维莱等人认为这一定义缺少了作为实物的文化部分,于是将其修正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也有的学者认为其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了语言这一最重要文化成分。

    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文化定义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大致可以分成3种: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制度文化,指各种制度,如社会制度、制度等;心理文化,指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 [1]。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政治制度、社会伦理、宗教信仰,再到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人们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语言,无一不在文化范畴之列。狭义的文化仅指社会习惯,如饮食习惯、婚丧风俗、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谈文化与翻译,笔者认为应当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文化,即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对翻译产生影响。

    1.2   文化与文明和知识的比较

    1.2.1   文化与文明   这两个词语经常被混淆使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基本意思为“耕作、种植、作物”,而文明(civilization)其词根为“civil”,所以两者是有差别的。根据季羡林在《东方文化》中的论述,“两者的对立面是不同的。文化的对立面是愚昧;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愚昧主要指智慧的低下,而野蛮主要指言行的粗俗” [2]。由此看来,文化的产生先于文明的孕育。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的文化,甚至于在一个国家中不同的地域也存在不同的文化,例如我国的巴蜀文化和齐鲁文化等。而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大致被分为23种文明 [3]。

    1.2.2   文化与知识   知识是“人对环境与自身的各种意识在头脑中的系统化”,而文化是“外在的表现,把人按照生存与发展需求采取的众多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两者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知识先于文化;文化具有时空性以及社会性,知识不具备。

    1.3   语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语言区别于其他文化成分,表现在语言记录了整个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传播及交流的途径,并且通过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世界上各个国家灿烂的文化。而语言又根植于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被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所使用,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会对语言的变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翻译将源语文化引入目的语文化,或多或少地影响目的语文化。“五四运动”时期,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以颠覆中国封建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民主革命意识。中国新文学由此产生,并且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所以翻译之于语言,之于文化均有重要作用。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处理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系统。

    2   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是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医的独特性,其目的在于谋求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中医文化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医文化指的是中医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狭义的中医文化指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即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它只涉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社会印记和背景,而不涉及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的手段、技术和具体措施。”本篇讨论中医文化的英译考虑的主要是中医文化的狭义内涵。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认为,狭义的中医文化可以分为两类:中医文化的物质层面与中医文化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文化如中药名称、中医医疗器具等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而精神层面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中医,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中医价值论等,比如中医对于人的生命本质及规律、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以及对中医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如阴阳家、道家、中庸之道、佛教等各家思想的认识。另外,中医文化还表现在中医经典著作的行文特点上,如大量使用隐喻、四字词组以及意象思维方法的运用(如取象比类法) [4]。

    3   中医文化与中医英译

    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受到文化的制约。所以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字转换活动,更是两种语言背后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文化翻译并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蕴含着文化信息的语言 [5]。随着近年来研究文化翻译的人越来越多,翻译研究呈现朝文化转移而不是过去的朝语言转移。翻译过程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语码转换过程。

    中医语言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给译者不论是在理解还是表达上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把中医向读者译介,目的在于传播中医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从文化角度讨论中医翻译,在于把它看成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若仅满足于语言和文本的分析、比较、转换而忽视文化因素必定不能产生好的译文。

    3.1   中医英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医是一门传统医学,构成其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多为古籍。生僻字屡屡出现,语句常常晦涩难懂,行文有其独有的特点,加之大量典故、隐喻等;且众所周知,中医理论中充斥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想做好翻译着实不易。笔者认为,古籍的英译实际上是两次翻译的过程,首先要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古代汉语译为现代汉语,这是第一次翻译;其次,要将现代汉语译为英语。在第一次翻译中,理解是关键,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古代文学修养。“翻译中医,首先要理解中医;而要理解中医,则必须理解中国文化;而要理解中国文化,则必须通晓诸子之学。不然对中医的理解,恐怕只能属海市蜃楼之类。” [6]没有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就不会有理想的译文。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文化链的缺失,能否处理好文化链的缺失问题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主要存在以下3大问题。第一,盲目西化。比如“八法”中的“下法”(运用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普遍被译为“purgation”,然而“purgation”仅仅表示通导大便,忽略了下法还可以表示攻逐水饮(即投峻剂攻逐方以祛体内壅盛之水饮),造成了译文与原文功能的不对等 [7]。第二,对术语简洁性的重视不够。中医语言通常四字成句,简洁明了,读起来琅琅上口。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术语在英美文化中找不到对应。我们不可能做到用四个单词清楚准确地表达中医术语内涵,但是简洁性应该而且必须作为一项考虑要素,这是由术语的特点决定的。然而在许多中医译本中,术语繁冗拖沓,完全失去了神韵。如“八纲辨证”有的人译为“analy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le syndromes”,不利于其在国家中的使用和推广,不如直接译为“eight principles of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s”。值得庆幸的是,WHO已于今年公布了西太平洋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术语(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但其接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标准术语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推广。第三,音译的接受程度不一。最早使用音译的是玄奘。他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提出“五不翻”,即:“秘密故,如陀罗尼(真言、咒语);含多意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此无故,如阎浮(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顺古故,如阿耨提(征遍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生善故,如般弱尊重,智慧轻浅。”音译可以保持中医的特色,避免在翻译中由于文化的不对等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比如中医中的“气”就是一个音译成功的典型例子。“气”在中医中有十余种含义,“气”曾一度被译为“vital energy”,取其构成生命本源之意,不失为一种准确的翻译。然而对于温病的“气血、三焦辨证”的“气”,显然不适用。人们逐渐接受了“qi”这样的音译形式。音译还可以丰富译入语文化。英语的一个特点就是外来词汇多,这么多的外来词汇丰富了英语,也丰富了其文化。然而音译不能被滥用,音译其实是一种回避,也就是不译。如果我们一味音译而不顾读者的接受情况,翻译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多数翻译家对音译都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

    很多年来,中医翻译界一直围绕着是异化还是归化,是直译还是意译争论不休,谁也不能说服谁。有人认为,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是科技文体,科技文体翻译多以归化为主。也有人认为中医语言又具有文学性质,文化内涵丰富,应该尽量采用异化法传递中医文化特色。其实,在操作层面上,中医翻译永远不会有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应该异化和归化并存。比如梁俊雄认为中医英译应遵循文化对等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将直译、意译、音译相结合 [8]。李照国则主张用“语言国情学”解决中医中在英语里缺乏对应语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的翻译问题。“语言国情学”的理论核心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具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的并且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语的词语。这些词语数量不大,但却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比如中医的“气”、“阴阳”等等。这些词语,在翻译方法上同样选择直译、意译、音译相结合 [9]。而张晶晶等 [10]认为应该从接受角度看中医翻译中的文化传达,指出“说到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做到真正的归化,也就是说使读者把原语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对比、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重新定位,在对比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即在文化意义上完成真正的归化”。Nigel Wiseman [11]作为致力于中医翻译事业的外籍人士,坚持认为中医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保留是最重要的。“在西传的过程中,中医并不能为了配合西方人的需求而有所改变。而西方意欲学习中医的人也绝对无法经由一种‘以其本身较为熟悉的知识系统将中医学重新过滤’的学习方式获得成功,他们必须真正地进入中医的世界。”也就是翻译者要将中医原有的方式转移到译文中。

    以上几位学者都是站在文化的高度对中医翻译的思考。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译者面对的是两种语言,而两种语言的背后却是两大片不同的文化。从文化层面讨论中医翻译,并不是说在操作层面的讨论没有意义,目的在于使译者站在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微观的翻译策略。“翻译应充分考虑提高文化交流的空间,包括就源语及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化特性进行交流。” [12]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医翻译有其的必然性,并不是中医翻译研究的唯一途径,只是从文化泛谈而不进行具体操作是不的,我们通过文化解读,突破过去仅仅对文本进行比较、转换的狭隘见解对中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4   结   语

    中医要走向国际化,中医英译必不可少。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以及译语读者对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了解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医术语及表达逐渐被译语读者认可和接纳。经过国内外中医翻译界学者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中医经典著作已被成功地译介出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会在国际文化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献】
  [1]Chen hongwei.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J].Meta,1999(1):121-132.

[2]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3.

[3]Paul F,Bandia.Translation as cultural transfer:evidence from African creative writing[J].Meta,1993(6):55.

[4]张其成.中医文化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32.

[5]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5.

[6]兰凤利.借鉴国外翻译经验和理念促进国内中医英译事业:从几个中医术语的英泽想起的[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8):627-628.

[7]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出版社,1997:184.

[8]梁俊雄.中医文献英译的文化对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3):269-270.

[9]李照国.中医英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5-143.

[10]张晶晶,戴琪.从接受理论浅谈中医翻译中的文化表达[J].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