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1 资料及方法
选择对象:1998年6月-2001年10月住院和门诊的60岁以上老年心血管病人157例。其中冠心病88例,高血压病18例,心肌病4例,肺心病5例,风心病1例,心肌炎4例,甲亢1例,电解质紊乱1例,原因不明的35例。其中60-69岁105例,男性76例,女性29例,≥70岁52例,男37例,女15例。所有监测对象均使用无锡技术应用研究所生产的DIS-Z型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在安置皮肤电极前作常规心电图检查作对照,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包括较长的II或VI导联记录。
2 结果
Holter监测157例60岁以上老年心血管病人各类心律失常结果,室上性早搏75.8%,室性早搏58.6%,窦性心动过速31.85%,窦性心动过缓30.57%,房性心动过速22.93%,心房纤颤10.19%,房室传导阻滞5.10%,右束支传导阻滞3.82%,左束支传导阻滞2.55%,窦性停搏1.91%,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房阻滞均为1.27%。
3 讨论
3.1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它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同。本文统计的157例患者中,冠心病属于首位。
3.2年龄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本文把60—69岁与≥70岁的老年病人分为两组,Holter检出的室上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心房纤颤,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率增高,尤其是冠心病合并心梗、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更为明显,因此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以及去除导致心律失常发作的其它诱因是降低上述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3某些心律失常与年龄的增高无明显关系 检查结果显示,窦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随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无明显改变,此结论与李宝珠报道的《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律失常》结论有所差异。考虑与选择监测对象的基础疾病及年龄组不同有关。
3.4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低于Holter的检出率 本组Holter监测的157例老年心血管病人的心律失常和其常规心电图123例结果作比较,室上性早搏5.69%,室性早搏6.5%,心房纤颤6.50%,窦性心动过速4.88%,窦房阻滞0.81%,房室心动过速0.81%,房性心动过速0.81%等明显低于Holter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国外学者Camm等研究发现75岁以上老年人心律失常,Holter的检出率比常规心电图检出率高2-4倍。本文心房纤颤检出率高1.57倍,窦房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高1.26-6.30倍,对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检出率分别高出13.32和9.02倍。推测原因可能前者选择的老年人包括健康人,而本文监测的均是老年心血管病人,由此可以更加表明,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病人合并心律失常的比例明显高出健康老年人。病例监测统计中也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90%,因此,Holter对监测老年心血管病人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效果,其目前已成为医疗重要的无创伤性诊断技术之一。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20秒左右的心电活动,而某些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暂时性或阵发性,常规心电图很难捕捉得到,不便于诊断和治疗,尤其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更有特殊意义。但Holter很难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有时需通过有创伤性电生理检查或运动试验等才能明确诊断。
参 考 文 献
[1]李宝珠.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律失常.河南医药信息,2000,8(10):33.
[2]宗普,陈灏珠,蔡绳.病窦综合症的动态心电图评估及预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3(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