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X线摄影中儿童心理的表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论文摘要]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为能给儿童拍一张好的x线胶片以达到诊断的目的,必须取得儿童的良好配合,要做到这点就应该对儿童的心理有初步的了解。本文通过几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儿童配合的因素及如何控制这些因素,以求达到我们摄影的目的。
在X线摄影工作中,往往因儿童的移动而造成废片,医此能取得儿童的良好配合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取得儿童的良好配合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影响儿童配合的因素有哪些,及如何控制这些因素。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将影响儿童配合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对x线摄影不了解;②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易受不利因素影响;③迁移效应;④工作人员的表现;⑤儿童家属的表现;⑥其他患者的表现;⑦房间。下面我们就谈谈如何控制这些因素,使儿童从不能配台向配合的方向转化。
1 对X线摄影不了解
由于儿童对X线摄影不了解,而引起种种不利于检查能猜想和联想。如是否痛苦,是否像打针一样疼痛等。这样就会造成精神紧张而产生抵触情绪,也就不能进行配合。遇有这种情况发现越早越能争取主动,可先让儿童在一旁看别人受检的情况,当他看到别的儿童或成年患者受检时没有什么痛苦,他的安全感会增强。如果他的抵触情绪到一定程度,就会增加很多困难,这是因为儿童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很差的缘故。
2 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易受不利因素影响
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其功能还不健全,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且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可利用儿童的这个特点对儿童施以有利的影响。用一些新鲜的、儿童感兴趣的动作、语言及其内容来吸引他,转移其注意,分散其精力,降低其对检查的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
3 迁移效应
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儿童将以往的、有痛苦的检查或泊疗的经验转移至无痛苦的投照中来。由于这种效应,使许多做过其他有痛苦检查或的儿童,刚一看到穿白大衣的工作人员就先害怕了,由白大衣联想到过去检查的痛苦。由过去的痛苦又联想到现在的检查,因而使之不寒而栗。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着急,比较好的方法是,先让其在旁边观看别人检查的情况,并不时与他说话,轮到他时他已看到别人没有什么痛苦,他对你已不是很生疏,并且由于你的态度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动听,很快他就与你熟悉了,基本上就能配合了。
4 工作人员的表现
工作人员的态度在对儿童的摄影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时甚至一个微小的表情变化也会引起儿童的不信任而导致工作失败,此项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取得儿童的信任,只有取得了儿童的信任,你所说的一切才能生效,否则全是徒劳的。要想取得儿童的信任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个让儿童见了感到亲切、可信、有趣的脸。除要有一个好的态度外,语言的内容要选儿童熟悉的、爱听的,逐步过度到与摄影有关的话题上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恐惧感,增强了安全感,使他能够很好地甚至是很感兴趣地与你配合检查。
5 儿童家属的表现
儿童家长的表现如何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态度。儿童对一些事情不懂往往从大人的脸上间接地来了解。他首先看大人们对这件事是什么反应,然后决定舍取,因此在摄影前要向其家长说明注意事项,首先取得其家长的配合,然后才谈得上如何取得儿童的配合。我们在工作中经常能看到有一些家长在一开始的时侯能积极配合工作人员来帮助儿童脱衣服、摆位置,并且对儿童说一些鼓励和安慰的话,可是当有些儿童由于害怕等原因而哭闹,进而不配合工作人员的时侯,他们开始还表现的不错,能帮助我们一起来对不听话的儿童摆位置或说一些安慰的话,可是当他们看到儿童还在不停哭闹时就有些不耐烦了,进而会说一些儿童不愿听的话,甚至有些家长更是直接动手打孩子。以至于儿童更不会来配合工作人员了。因此,对不懂得儿童心理而又不能很好配合的家长,可令其远离摄影室,以避免影响儿童的配合。
6 其他患者的表现
其他患者的表现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效果。假如其他患者的表现有利于儿童配合,可让其在旁观看,以取得好的效果。若其他患者的表现不利于儿童配合,甚至给儿童留下不良后果,如一些重症患者,开放性骨折、严重外伤等,则不让儿童观看甚至要远离摄影室,以免儿童听到患者的痛苦喊叫声。
7 房间
房间的布置、灯光、墙壁的颜色、室内温度等对儿童的情绪亦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一间阴凉的房间里,暗淡的灯光,冷色调的墙壁会给人阴森的感觉。再如在一间闷热的房间里,刺眼的灯光,暖色调的墙壁,会使人易于烦躁,不愿进去。甚至暖色调中的红色成分会使人联想到血液而产生恐惧感。再如室内多余的器具只能使室内显得杂乱无章。总之这些不利于儿童配合的因素都应去除。室内温度适中,墙壁色调不要过暖或过冷,灯光明亮而柔和,室内布置整洁而简练。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出,要取得儿童的良好配合,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力争排除一切不良的影响,施加有利的影响,积极进行引导,取得儿童的信任,增强其安全感即可取得其良好的配合。通过近十年的实践,证明以上的认识是正确的,这些方法是有效的。只要掌握了儿童心理特点,在实践中注意观察,不断进行实验,就一定能成功。
下一篇:浅谈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