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病因新探——输液的弊端
【摘要】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湿温病邪可由夏秋时令季节产生,也可由脾胃中焦运化失常,内湿停聚所致。而今,输液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湿温病的一种常见的病因。
【关键词】 湿温病;输液;产生过程;主要症型;方剂
湿温病的致病原因,自古温病学都是以外感湿热之邪为其主要致病之因。产生湿温病邪的季节又都以夏秋季节多见。要发生湿温病又得责之于脾胃中焦运化失常,内湿停聚,内外合邪而致病。如薛生白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随着时代的,技术的日新月异,西方医学的介入,输液越来越成为治病的主要手段。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更多地在生病后选择输液治疗。它的优点是:(1)短时间内可注入较大量的药物;(2)取代服药次数多,口感不好,胃肠反应重的汤剂治疗;(3)有效缩短病程;(4)对危重病更是起到逆流挽舟,化险为夷的效果。因此输液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也由此看到输液已经成为中医的湿温病新型的致病因素之一。
何以见知?笔者从医二十余载,从门诊到住院部,历经上万人次,经观察和,现向世人昭示这一新型病因是如何导致湿温病的。
大家知道,人处夏秋季节易生湿热,居住潮湿处所易生湿热,多食肥甘厚味易生湿热。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外邪而致的湿热病产生的时间长,发病缓慢,缠绵难愈。输液所用的葡萄糖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无论如何改变,它都是水。作为药物的载体,它在短时间内注入人体,并迅速传遍全身,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同时它又变成一种水湿病邪,在短时间内侵入人体,使人体很快出现一派湿热病症状。因此输液所产生的湿热病过程较一般外感湿热病过程更短,时间更快,没有那么缠绵,治疗转归也较一般湿热病更快更好。
笔者观察到,在输液治疗中,若用葡萄糖注射液过多,则更易产生湿热。这是因为五行之中甘味入脾,脾位居中焦,过多摄入甘味则健运失司,功能失调,水湿运化失常而致湿热病。
输液所致的湿热病,其病变中心在脾胃。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湿重于热者病变中心偏重于脾;热重于湿者,病变重心偏重于胃。章虚谷说:“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湿热的偏轻偏重与患者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因胃为阳土主燥,脾为阴土主湿,故凡素体中阳偏旺者,湿邪易于化燥而为热重于湿,病偏于胃;素禀中阳不足者,则邪从湿化而为湿重于热,病多在脾。
输液所致湿温病常见症型是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虽较少见但也有。这是因为输液所致的湿温病发生快,胶着不甚,化热的机会不多,程度不重。湿重于热,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脘痞闷,纳差,口绛,苔白腻,脉濡缓。以芳香化湿,用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9g,滑石30g,通草9g,白蔻仁9g,竹叶9g,厚朴15g,苡仁30g,半夏9g。纳差加谷芽、麦芽、建曲,头昏闷加藿香、佩兰、石菖蒲,乏力重加太子参。湿热并重主要表现为发热,头昏痛,口渴,胸痞腹胀,小便黄少,咳嗽咯稠痰,咽痛,苔黄腻,用加减甘露消毒丹治疗。药用:白蔻仁9g,藿香12g,茵陈30g,滑石30g,木通9g,石菖蒲12g,黄芩12g,连翘15g,川贝母(打粉冲服)5g,射干9g,薄荷9g。纳差加建曲、谷芽、麦芽,心烦口苦加黄连、栀子,头昏目赤加菊花,无咳嗽、咯痰,去川贝、射干,大便干结加生大黄。热重于湿虽较少见但也有,主要采用白虎加术汤加黄芩、黄连等治疗。
综上所述,输液作为一种湿热病的新型病因,已经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作为一代新中医的我们,应该尽快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重视和积极地治疗,使接受输液治疗的病员,早日摆脱输液性湿热病的折磨,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尽的天职,也是一份厚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