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余振华 余娜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痹 骨痿 病因病理 预防 中西医
        一  骨质疏松症
        (一)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之病名,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也只是在十余年的事,然而纵观历代中医对骨病的描述与记载甚为丰富,有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历节等。根据所述及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笔者认为,骨质疏松症与“骨痹”骨痿等频为相似,且与“骨痿”更相近。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临床以腰背疼痛,身长缩短、驼背,甚则骨折为主要表现。
        (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等因素有关。女性多于男性。比例为2:1。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为20%-30%。据笔者结诊初步统计,目前,每天大约50%以上就诊的病人都患有骨质疏松症。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寿命延长,骨质疏松及骨折并发症有显著上升趋势,骨质疏松已成为不单纯是一个医疗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依据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骨痹”“骨痿”的范畴。
        (三)中医《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骨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根,身体盛壮……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表明本病的发生,与“肾气”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的盛衰决定骨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的过程,肾精充足,则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若患者年迈,天癸已竭,或因他病日久,房劳过度,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无以养骨,骨枯髓减,经脉失荣,气血失和而致腰背酸痛乏力,《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亦说明了脾在发病中的重要性。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百骸,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若饮食失调,饥饱失常,或久病卧床,四肢少动,脾气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乏源无以化精生髓,骨枯骨痿,经脉失和而发本病,甚者可致畸形和骨折。
        二  西医
        现代西医学根据有关基础性知识疾患而将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约占90%,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Ⅰ),老年性骨质疏松(Ⅱ)以及青年特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多因为内分泌失调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身体废用,某些遗传性结缔组织病,营养不良等引起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或成骨能力减弱,导致骨吸收的速度快于骨形成的速度,最终使骨量养活,而发生骨质疏松。
        三  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与脾肾两脏有关。《灵枢·本神》有“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痿论》有“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之说。
        四  病机
        骨质疏松症《骨痿》的基本病机乃“骨枯而髓减”。笔者认为,所谓“骨枯”可以理解为骨质稀疏松脆,所谓髓减,可能是红骨髓转变成黄骨髓。
        (一)肾主骨,肾虚致骨痿,“骨者,髓之府”,腰者,肾之府。“肾主骨”,“肾”与骨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若肾精不足或虚衰,则导致骨质疏松症(骨痿)的发生。
        (二)脾主肌肉,脾虚致骨痿。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充养肾精,所谓“肾之合骨也,其荣在发,其主脾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肌肉丰满壮实,乃骨骼强化的力学保证。若脾气虚弱,运化不力,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而致骨痿,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气血不足,津液不布,肌肉削瘦,倦怠乏力,肢华痿弱不用而致骨痿。
        五  骨质疏松的治疗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辩证治疗,患者大多因腰脊疼痛或并发骨折而就诊。根据“肾主骨”,脾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笔者在临床多采用补肾健脾的方法,在治疗上当遵古训,“虚则补之”以调补脾、肾为主。
        (一)脾气虚弱,腰脊疼痛,活动不利,四肢疲惫,身渐佝偻胸闷气短,纳呆、头晕目眩,纳谷不力,腹胀便溏,舌淡唇白,脉细数。
        方药:加味四君子汤合四物汤
        纹党参20g,生黄芪30g,土茯苓10g,生当归10g,炒扁豆15g,杭菊花15g,抚川芎10g,熟地黄15g,焦白术10g,灸甘草6g。
        加减:胃脘胀滞加广陈皮6g,西砂仁6g(后下)食积停,滞加神曲10g,麦芽10g,山楂10g,鸡内金10g;血虚者加何首乌15g,枸杞子15g,鸡血屯15g。
        (二)脾气虚弱,腰背疼痛,活动不利,四肢疲惫,身渐佝偻,胸闷气短,纳呆,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白扁豆10g,纹党参10g,焦白术10g,土茯苓10g,怀山药10g,莲子肉10g,薏苡仁10g,罗桔梗6g,西砂仁6g,大枣4枚,炙甘草6g。
        加减:若见饮食不佳,胃脘不适者,可加山楂、厚朴、麦芽等。
        (三)肾虚骨痿,骨折前或骨折后腰脊酸痛,骨折处及全身多处骨骼不同程度压痛,膝软无力,牙齿松动,头晕耳鸣,舌淡无苔,脉沉细。
        方药:肾气丸加减
        炮附子10g,熟地黄20g,山萸肉10g,怀山药10g,土茯苓10g,粉丹皮10g,怀牛夕10g,健泽泻10g,广三七6g,上肉桂(泡服)。
        加减:若纳差加谷芽10g,山楂6g,以健脾消食,便秘者可服麻仁丸6g或潘泻叶5g(泡服)
        (四)肾虚血瘀,伤处痛有定处,痛如锥刺,拒按,头目眩晕,心烦不眠,潮热盗汗,便秘或黑漆便,舌质淡黑,有瘀斑,脉细涩。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熟地黄20g,怀山药15g,山萸肉15g,粉丹皮10g,土茯苓10g,健泽泻10g,土别虫10g,生大黄6g,广三七6g。        加减:肿胀甚加淮木通6g,泽兰叶10g,利水消肿合并神经损伤者加生黄芪30g,威黄仙10g,制蜈蚣二条,苏地龙10g,补气活血,通经活络,大便秘结,腹胀满加生大黄6g(后下),鹅枳实10g通腑泻热。
        (五)肾阳虚损,腰脊、膝关节等处冷痛,伸屈不利,形寒脚冷,肢体痿软,头目眩晕,精神倦怠,溲频清长,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泻,舌淡胖苔薄,脉沉细无力。
        方药:右归丸
        熟地黄20g,山萸肉10g,怀山药10g,枸杞子15g,菟丝子10g,炮附子10g,川杜仲10g,上肉桂3g,鹿角胶15g(烊化),片当归10g。
        加减:阳衰甚者可加巴戟天10g,淫羊藿15g,补肾壮阳,大便溏泄者减熟地黄20g,片当归10g等滋润滑腻之品,加纹党参15g,焦白术10g,薏苡仁20g,益气健脾,渗湿止泄,五更泄泻者,可合用四神丸6g(补故脂,肉豆蔻,山萸肉,五味子,生姜,大枣)以温脾暖肾,固肠止泄,小便不利加车前子10g,土茯苓10g,健泽泻15g,以渗湿利尿。
        (六)肾阴亏损,腰膝酸痛,缠绵不已,动作迟缓,足痿无力,头目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发脱齿摇,健忘恍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少便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药:左归丸
        熟地黄20g,山萸肉10g,菟丝子10g,怀山药10g,怀牛夕10g,枸杞子15g,龟板胶15g(烊化),鹿骨胶15g(烊化)。
        加减:虚火较甚,潮热,口干,咽痛,脉细数者加肥知母10g,川黄柏10g,地骨皮10g,滋阴泻火,眩晕耳鸣可加牡蛎20g(先煎),磁石20g(先煎),重镇潜阳,失眠者合用朱砂安神丸(黄连、朱砂、生地黄、归身炙甘草)降火安神,大便干结加生地黄10g,麻仁10g,当归10g,滋阴润肠通便。
        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性激素等的减少,钙的缺乏有关。所以除上述中医外,还可选用西医的药物。
        (1)钙的补充
        对骨质疏松者,补充钙剂可使钙的负平衡转为钙的正常平衡,如吸收正常,每日给予1-1.5g即可,在各种钙剂中以碳酸钙2.5g(40%)较好,每日只需2-3片,也可口服乳酸钙7.7g(13%)也有人以葡萄糖酸钙静脉间歇注射12次,以治疗特发性骨质疏松,每次剂量以每kg体重15mg钙,溶于5g葡萄糖溶液1000ml内,4小时滴完,但单独使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效果不很理想。
        (2)营养与疗法
        由于骨质疏松时骨骼蛋白质和钙盐均有损失,故应适当补充饮食中的蛋白质、钙盐以及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C有一定帮助,应鼓励病人作适当的体力活动,刺激成骨细胞活动,以利于骨质形成。
        目前,从全世界范围看,老年人即60岁以上在整个人口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骨质疏松,尤其是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因此,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应看作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幼年时即应重视足量的钙摄入,因它影响中年时的骨量峰值,此峰值和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有关,因此,主张青少年时日进钙量1000mg,成年人每日800mg,绝经后妇女每日1000-15000mg,有而积极的体育锻炼,适当荷载可帮助减小和延缓骨量的丢失,避免过度吸烟、饮酒,服用过多蛋白及咖啡因均利于预防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