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相关实验研究 进展述评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病之一。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1]: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2]: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 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3]: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朱峰等[4]用TNBS 30mg/50% 乙醇0.25ml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造模成功,该模型的优势在于重现性好、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但存在炎症发生机制为单一T细胞介导,炎症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对该研究模型宫建伟进行改进,采用混合方法造模[5],即于大鼠足跖、腹股沟注射两次抗原乳化剂(每次含抗原8mg)致全身致敏、发生免疫异常的前提下,再用TNBS与无水乙醇等体积配比的混合液按100mg/kg剂量局部灌肠,使肠道发生炎症变化。此方法既达到全身免疫异常与局部炎症病变共存,又产生与人类UC较为接近的临床症状及病变。
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顾立刚等[6]对实验大鼠每天一定时间限制活动和束绑后肢3周后,用5%醋酸灌注大鼠结肠造成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谷松等[7]采用免疫法及束缚法的复合因素制作UC肝郁大鼠模型。李丽秋等[8]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应用于防止UC实验研究,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2 实验指标的检测和复方验证
实验检测包括大体形态学记录,如体重改变、器官和肠道形态变异等,以及电镜下结构改变、溃疡的程度标识等,较多的从细胞因子表达角度开展。随着科技水平提高,研究指标不断深入到分子学和基因学水平,如建立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Hp-CAT)DSS模型大鼠预防组,使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肠黏膜内TNF-α、IL-1β、IL-8mRNA的表达[9];有研究通过对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的跟踪研究[10],发现HO-1的诱导表达对结肠炎动物模型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免疫系统活化所致组织损伤。此外有发现UC患者结肠Caja1间质细胞(ICC)存在异常,并能参与合成NO,且作为NO的靶细胞而起到肠功能调节作用[11]。
通过中医药复方组合实验室检测,如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结肠组织中MDA、SOD的活性或含量的变化[12];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4、IL-10 mRNA的表达[13];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测定不同的给药途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结肠黏膜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14]。此外,在细胞因子水平的中医药临床使用方面也有研究。
3 研究展望
纵观近年对于UC疾病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可发现以下特点:(1)动物模型的建立不断多样化,从单纯一类药物使用到多种药物混合使用造模,由从单因素考虑深化到基因学说指导下的多因素综合造模;(2)造模的要求不断细化接近人体UC发病的形态和病理改变,目前较为热门的免疫法制作大鼠模型正是因为其整体构建机制与人体肠道病变发生机理相似,故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而其劣势在于工程过程较繁杂,环节过多导致影响因素多,常规模式的应用困难和样本重复性较差是其缺点;(3)中医药实验体现中医的诊治特色,不断开发出的病症结合模型是中医药UC实验研究的新的视角;(4)实验指标不断深化,指标的指向性和针对点都能紧跟本病机制研究进展,为UC的治疗提供更精准的研究依据。
单纯用一种或几种实验指标判断和衡量治疗效果无法判断其真实价值,目前开始兴起综合研究,即多因素、多指标、结合物理指标,以及精神治疗指标造模,同时,中药从辨证到给药的多途径协同施治,分型辨证给药研究等或许更符合中医药的方向,从此处着眼,中医药治疗UC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发展前景。
【】
1 张艳丽,王承党.葡聚糖硫酸钠结肠炎模型的制作方法、特点和影响因素.胃肠病学,2006,11(1):56~58.
2 郑红斌.不同剂量过氧化亚硝酸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4):39~41.
3 陈佳奇,陈村龙,王继德,等.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建立.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1):4174~4177.
4 朱峰,钱家鸣,潘国宗.细胞免疫反应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8,20(4):271~278.
5 宫建伟,苑述刚,阮时宝.对免疫方法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2):70~71.
6 顾立刚,郭学志,王庆国.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模型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21~23.
7 谷松,郭晓东,关庆增,等.加味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3):56~58.
8 李丽秋,樊华,吕方舟,等.纳米中药对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4):266.
9 林焕建,王启仪,刘颖,等.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预防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07,7(7):626~628.
10 代阳丹,欧阳钦.血红素加氧酶-1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胃肠病学,2007,12(2):114~116.
11 刘建生,田怡,冯丽,等.溃疡性结肠炎与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及Caja1间质细胞关系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1):785~786.
12 杨辉.王翼洲热瘀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胃肠湿热型大鼠模型MDA、SOD、IL-6的影响.广西中医药,2007,30(4):54~55.
13 郝微微,马贵同,张晓峰,等.中药清肠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白细胞介素4及10 mRNA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3):177~1180.
14 王新月,杨莉莉,王雪茜,等.溃结饮不同给药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6):3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