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学生应激源调查
作者:潘建男 郑胜圣 郑全全 陈树林
关键词:城市中学生 应激源
论文摘要:调查城市中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应激源。方法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对浙江省5个城市1645名中学生进行应激源调查。结果 城市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是学习、教师、同学朋友和自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学习问题是最主要的应激源,与个体的焦虑抑郁反应密切相关。结论 给学生减负,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应激(stress)的研究始于本纪世三、四十年代。从应激研究一开始,研究者就发现应激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1~3],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工作问题和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成为应激源,使个体产生心理生理应激反应。中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应激反应。了解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应激源,采取有效对策维护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在浙江省4个行政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湖州、杭州、温州、宁波和金华市的6所中学,调查175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645份,有效调查率94%。男生829人,女生816人;初一286人,初二264人,初三284人,高一283人,高二269人,高三259人。
方法:应激源评定采用郑全全、陈树林等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4](有7个维度),分别评估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父母教养方式问题、同学朋友问题、社会文化问题及自身生理心理问题,采用0~4级评分。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适合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应激源评估。心理应激反应评定采用SAS、SDS评定量表。1998年12月~1999年3月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当场收回。数据分析都在SPSS8.0中进行。
2 结果
2.1 城市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根据调查数据,比较中学生在应激源量表上每个题目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排在前10位的应激源主要来自学习、自我生理心理状态、同学朋友及教师等几个方面(见表1)。
2.2 不同年级应激源比较将6个年级7个应激源因子得分及应激源总分进行F检验(见表2)。可见7个类别的应激源经方差分析,各年级间除社会文化和父母管教方式等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若以应激源类别平均值大小排列等级,各年级占前3位的:初一是学习问题、同学朋友问题和自我生理心理问题,初二是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和同学朋友问题,初三是学习问题、同学朋友问题和教师问题,高一高二均为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同学朋友问题,高三为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和自我生理心理问题。父母管教方式和家庭环境在应激源中占第6、7位。
2.3 各类应激源与中学生焦虑、抑郁反应之间的关系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比较常见的是焦虑抑郁情绪。本文还调查了学生的焦虑抑郁反应,并分析各类应激源与焦虑、抑郁反应之间的相关程度(见表3)。可见在城市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引起焦虑、忧郁的主要原因是学习问题(如学习压力过重、担心等)、自我生理心理问题(如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情绪不稳定、意志力不坚强等),与SDS、SAS的相关系数在0.40以上;家庭环境问题、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师方面的问题(如方式粗暴、教学方法不恰当等),对学生的情绪反应也很有影响,相关系数显著(P<0.001)。
4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经历各种不同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影响身心健康。从单个应激源来看,在城市中学生群体中最严重的心理紧张刺激因素,使中考或高考成绩不理想;从应激源类别来看,学习、教师和同学朋友及自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刺激强度偏重,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相近[5~7]。
从年级来看,不同年级的共同特点,就是普遍反映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应激源,也是引起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问题。但每个年级因学习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刺激强度不一,初三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最大,因为现在高中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入学比考大学还紧张。同学朋友问题、教师问题和自我生理心理问题都会导致心理紧张,只是不同年级而强度不一。方差结果显示,各年级之间这些类别的应激源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还对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不良的社会文化习俗也会给中学生造成心理紧张。
本文结果提示,在城市中学生群体中的学习压力仍然是影响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社会各界需引起重视。有关教师方面、朋友同学方面、自我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会对中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本文调查结果提示,社会和工作者要真正给学生减轻负担,使之健康成长(调查样本限于城市中学,没有涉及中学,需要进一步调查)。
4
[1]R.C.Kessler.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Depress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7, 48:191~211
[2] R. S. Lazarus. 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1993,44:2~19
[3]张亚林、杨德林.生活事件的致病作用.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8,14(2):65
[4]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与教育,1999,15(4):45~49
[5]曾文星.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3):133
[6]刘贤臣、刘连启、李传琦,等.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46
[7]郑延平、杨德森.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