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处方看中医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邵家德, 邵乾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处方 中医 问题与对策

  处方系医师为患者治病用药的书面文件,它既是医师用药治病及写给药房配取药物的凭证,也是药房调配药剂、指导患者用药及结算药品费用的依据。因此,它具有、技术和等方面的证据作用。处方书写完整、字迹端正、用药合理、用法得当,是对每个医者的基本要求。

  可是近年来,因为中医处方书写不规范而引发患者与医药人员的矛盾、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兹将常见的处方问题举例如下。

  1  处方书写不完整

  常见如年龄、日期、住址、剂数、用量、用法等缺项,医生不签名或不盖章,一旦发生差错,难以追寻病人。

  2  字迹潦草难辨认

  这类处方审方时不知所云,常得揣测猜想。如红芚(应作藤)与红花、桔梗与桂枝、蒌皮与姜皮、杏仁与枣仁、牛膝与牛子、三棱与法夏、扁豆花与扁豆衣等等,书写潦草根本分不清,处方量10 g 常与12 g,1g,6 g等相混淆。有的人字写得像小学二三年级学生的模样,竟然也龙飞凤舞“狂草”起来,令人“叹为观止﹗”

  3  杜撰药名滥造字

  如将牛膝写成“牛夕、牛七、牛歹、牛汐 、牛、牛” ;豨莶草写作“希硷、希见、希苋”;蚤休写成“骚休”;秦艽写作“秦仇”;萆薢写成“草芥”;地肤子写成“地附子”等等,真不知究竟要什么药。

  4  并开药名意难猜

  如藿连根各10 g,酸柏仁各10 g,川断续各10 g,葶苏子各10 g,银翘各10  g,桃红各10 g等等。开处方想当然。如果将方剂名称银翘散、桃红四物汤等来作为银花与连翘、桃仁与红花的所谓缩写会意是绝对不允许的。更何况桃红两字在书写潦草时与桃仁无明显差异,配方人员就是按桃仁付也在情理之中。

  5  不辨药性用法乱

  如将薄荷的用量为一角(错将薄荷当荷叶);砂仁、蔻仁不注“后下”,反将龙骨、石膏、黄连、炙升麻注明“后下”;将海螵蛸15 g注上“包煎”,阿胶珠烊冲等等。

  6  不知别名重复开

  如将海螵蛸与乌贼骨同开;黄花地丁、蒲公英开在一起。与这些医师讲明开重了味,却仍然不知黄花地丁与蒲公英为一物。

  7  使用毒药无法度

  如:某医师予食道癌病人用蟾酥6 g入汤剂。蟾酥一般入丸、散用,常用量为15 ~ 30 mg,该处方用量高出200倍,高出一日极量的40倍,若服下则病人有性命之虞。当发现问题查问处方医师时,连在旁的一位副主任医师也答不出该药的常用量,最后改成干蟾皮6 g了事。

  8  不懂炮制错用药

    一些医师自己开出的处方药名,却不知道要哪一种炮制品。如处方单写白芍,你问他要生白芍还是要清炒、麸炒或酒炒白芍,他一脸茫然,无法作答。对此,一位主任医师认为付生白芍。而按照《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处方应付”为“清炒白芍”。

  以上仅是平时常易遇到的几种例子,都是发现问题与处方医师及时交涉才弄明白这些处方的原意。在信息时代,虽然电脑处方已很普遍,但电脑还不能完全替代人脑,手写处方在一个阶段或一定范围还会存在。处方既然是写给药房配取药物的凭证,总得要让人家看得懂。对于潦草而不规范的处方,如配方人员稍有疏忽大意,误配误用,轻则不能对证下药,治不了病;重则置人于死地,引发医疗纠纷。

  不规范处方也凸显出职业道德及某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夫医者,应德诚技精,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古人孙思邈这段对医者临诊处方遣药的论述,仍不失为当代医师的行为准则。

  中医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经验学科,无论悬壶济世的走方郎中还是在药店坐诊的坐堂郎中,中医药学教育一直以临床实践中师徒相授的形式流传下来,这在中医药学的传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医药不分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校的建立,改变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医中药专业分设后,随着学科分类倾向西化且越来越细,各行其道,中医药不分家的历史被彻底改变,重医轻药现象客观存在。笔者建议,在现阶段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应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设置《中药炮制学》《中药饮片学》这类相关课程(据了解,河南中医学院率先在中医各专业的学科开设了《临床中药炮制学》选修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每年的任选课学生济济一堂,要求增加课时和实验课,希望能正式开设成必修课。据说目前已从原来的40课时增加到70个课时),使学生熟悉中药饮片加工及炮制的作用,掌握中药性能。在临床见习或实习阶段,带教老师也应认真指导,严格把关。
   
  中药异名同物、同名异物的情况是历史形成、长期存在的,为了避免错用误用,应严格执行现行版《药典》(Ⅰ部)标准,使用法定名称;《中国药典》没有收载的,可执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录名称。同时建议中医各专业的学生到医院药剂科实习一段时间(不少于2个月),接触药材饮片,学习中药调配知识,了解临床各科处方遣药情况,熟悉《中国药典》《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掌握“处方应付”规则。这样,可使医药之间加强联系,增进互补,共同提高。

  处方上所反映出的问题虽然要从学生抓起,但“橘过江而为枳”,临床医师也应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带教,为人师表,方不失医道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