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痰活血对糖耐量减低干预作用探析
作者:李进龙 王娟 白建乐 李淑彦
【摘要】 结合中医,以中医理论、医学有关知识为指导,探析糖耐量减低的中医病因病机,进一步提出健脾化痰活血法是干预糖耐量减低有效方法。
【关键词】 糖耐量减低 病因病机 治则方药
糖耐量减低(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非IGT人群约高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IGT具备与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因此对IGT的早期干预极为重要。笔者结合前人有关论述以及现代医学有关知识,观察了健脾化痰活血法对糖耐量减低的干预作用研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探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脾虚失健是糖耐量减低发病之本
祖国医学无IGT之名,但其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脾瘅”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糖代谢紊乱餐后血糖升高是IGT人群的特征。“糖”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中医学中,应属“水谷精微”,虽然中医关于水谷精微物质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是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的,但是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所具有的运化与升清功能在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正如《内经·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就是强调了脾的这种作用。反之,脾气虚弱,脾之运化升清失职,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酿湿浊,滞于血中为害,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诸症萌生。正如《灵枢·本脏》“脾脆,则善消瘅易伤”。 明·赵献可《医贯·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清·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明确提出消渴病“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 故脾气虚弱是糖耐量减低病机重点,且贯穿全程,健脾益气在治疗中最为关键。
1.2 痰浊与淤血凝聚不仅是糖耐量减低发病之标,又是脾虚难复,疾病进一步为糖尿病的根本因素。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脾胃虚弱,运化不利,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不能为机体所利用,酿成水湿痰浊。痰湿内聚日久,可聚血成淤,使痰与淤相兼为病。《外证医案汇编》分析道:“流痰,……蓄则凝结为痰,气渐阻,血渐淤,流痰成矣”。《血证论》云:“须知痰水之壅,由淤血使然,……然使无淤血,则痰气自有消溶之地”。痰乃津液之变,淤乃血液凝滞,由于津血同源,所以痰淤不仅互相渗透,而且可以互相转化,因痰致淤,或因淤致痰。现代医学已表明,高血脂和高血糖之间存在相关性。而高脂血症属中医运化失常之病证,多为痰浊为患。实验研究业已证明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流速度缓于常人[1] 。痰淤交阻,阻滞中焦,致使脾虚难复,消渴病就越加严重。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糖耐量减低患者大多有头昏、肢体肥胖、气短乏力、四肢倦怠,舌质偏暗或有淤斑,苔腻,脉弦细而涩,或洪大无力等脾气亏虚,痰淤阻络表现。故健脾化痰活血并举是治疗糖耐量减低的关键。
2 治则方药
2.1 益气健脾,扶正固本脾虚失健乃糖耐量减低发病之本,故治疗应以益气健脾为要。金代医家刘完素认为:“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耗损脾胃,本气虚之,而难治也。”李杲则提出了“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的治则与方药。脾胃得健,纳运有常,散精有力,灌溉四旁,脏腑得滋,四肢得养,清阳得生,浊阴得降,则头晕、乏力自除,精微无所滞,血糖自降。此外,现代研究证明,健脾益气的中药能改善糖代谢,对糖耐量减低进行有效干预,调整血脂比例[2]。
2.2 化痰降浊,活血化淤兼顾痰浊淤血不仅是脾虚的病理产物,反过来,痰淤不化,阻滞中焦,致使脾虚难复。痰浊淤血贯穿于糖耐量减低的始终,是其变生它病特别是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糖耐量减低患者由于有餐后高血糖的特征,使得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变形能力,以及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血液呈凝、聚、浓、黏状态。其结果是导致毛细血管壁增厚,血管粥样硬化,胰岛细胞受损,循环障碍。
综上所述认为IGT的中医根本病因病机是脾虚为本,痰淤阻滞为标。以健脾、化痰、活血为治疗原则,组成降糖复元方。其主要组成为黄芪、茯苓、山药、昆布、僵蚕、泽泻、大黄、丹皮、鬼箭羽、鸡内金。方中黄芪、茯苓、山药益气健脾为君,昆布、僵蚕、泽泻化痰软坚;大黄、丹皮、鬼箭羽活血泻浊共为臣,加鸡内金防久服伤脾;诸药配伍脾虚健运,痰浊得化,淤血得清而达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同治的目的。已有现代药理研究资料表明,上述药物均有不同程度降糖、调脂及改善循环作用[3~6]。
3 病例介绍
男,63岁。2004?03?16初诊。3月前体检时发现餐后血糖增高、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后经OGTT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糖耐量减低、高胰岛素血症。采用饮食、运动生活干预3月,复查血糖、血脂有所下降,但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症见头昏、肢体肥胖、腹满、疲倦肢乏,大便稍干,舌质暗淡,有淤斑,苔腻,脉细而涩,空腹血糖5.9 mmol/L,餐后血糖10.6 mmol/L,总胆固醇(TC)6.8 mmol/L,甘油三酯(TG)4.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6 mmol/L,证属脾气虚弱,痰浊淤血内生。治拟健脾和胃,化痰活血。药用:黄芪15 g,白术12 g,淮山药30 g,昆布10 g,僵蚕12 g,泽泻10 g,大黄6 g,丹皮10 g,鬼箭羽30 g,鸡内金10 g, 佩兰12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仍采用饮食、运动生活干预不变。服药2个月,诸症消失,化验结果正常。
4 展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糖耐量减低患病率呈爆发式增长,每年有7.70%~8.95%的IGT转变为DM[7]。目前对防止IGF向2型糖尿病及减少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正在世界各地进行。从单纯的降糖、调脂的效果来看,中医中药的作用不如西药明显,但中药有自身独到的优势,早在《内经》中就有了“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的体现。许多研究表明,通过中药干预,不仅可降低IGT患者的血糖、调脂,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保护内皮细胞,抑制高凝状态,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中药相对较为安全。因此,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技术,对糖耐量减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
[1]Scontt M,David J,Carol M,et al.Enhanced expression of intra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1 and P- aslectin in the diabetic human retina and choroid[J].Am J Pathol,1995,14(7):642,653.
[2]李洪波,徐志新,凌励峰,等.益气健脾中药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糖耐量减低的干预作用[J].新中医,2002,34(11):35 .
[3]孙炜,王慧铭.昆布多糖对实验性高血糖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11):667.
[4]夏卫军,程海波,张 莉. 鬼箭羽治疗2型糖尿病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2001,22(8):505.
[5]刘洪玲,姜惠卿,侯玉梅,等.黄芪多糖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探要[J].药师,2004,7(8):585.
[6]周天红.中药降糖药理[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4):33.
[7]李春霖,陆菊明,潘长玉,等.346例糖耐量低减患者两年的转归[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7,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