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
【关键词】 藏象学说; 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 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概念。虽然其与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 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3 以比喻方法讲述各脏腑的功能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点掌握内容,我们在讲授时都应该讲解清楚,而且我们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脏来讲,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时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例如:《内经》中对各脏腑的功能有这样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仓禀之官。我们可借用这一比喻对各脏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进行阐发。相傅之官具有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将其对应于心肺的关系:肺可以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个方面的功能;脾胃,仓禀之官,要保证粮食的收集,收集后还要输送给肺,肺为相傅,天下之财,用之于民,所以这些营养物质应交付给肺统一调拔,分发到全身各处,应于《内经》中“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样的描述可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脏腑功能知识。
再如讲六腑时,我们可以用做豆腐的过程与六腑对食物的消化这一过程作对比进行讲述,做豆腐时,首先要将豆子磨成细末,这一过程正像胃对水谷的腐熟;而用滤网将豆浆与豆滓分离的过程正像小肠分清泌浊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时需要加入的关键物质——卤水,正如在消化过程中离不了胆汁的促进作用一样。这样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与我们人体的整个消化吸收过程来对比讲授。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4 以生活常识诠释脏腑功能
中医学深深植根于的传统文化。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反映了一定的中医知识。我们在讲授脏腑功能时,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与中医理论内容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对其进行阐述。例如,我们平常用“财述心窍”指因追求财富而丧失理智,而在中医中认为“心主神明”,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所以有“心神不定”“心思重重”“心意难却”等说法。人在休息时,神就归藏在心,故心为神之舍。如出现失眠、梦多、梦游,就是心不藏神,也叫“神不守舍”,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 “六神无主”与“五脏藏神”;“胆气过人”与“胆主决断”等等。总之,适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来解释脏腑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