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先兆证发病基础探讨
【摘要】 中风病先兆证病因病机复杂,归根于人体正气的减弱和损伤。多因素的重复累积使整体气血阴阳发生阶段性失衡,血脉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改变而引起脑动脉硬化。中风病先兆证是脑动脉硬化和阴阳维系动态失衡之外现。文章索引中医知识,联系研究成果,对中风病先兆证病因病机进行深层次探讨,揭示中医对该病认识蕴含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中风病先兆证; 病因病机; 血脉; 血管
中风病先兆证是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发生前期人体出现的异常先导综合证候,审证求因、逆转调治是防止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进一步发生的必要手段。中风病先兆证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影响了脑络血管功能的正常发挥所导致的中风先期轻证,与脑动脉硬化及脑动脉血管壁的损伤有关。而脑动脉硬化如果不出现脑组织的缺血和血管壁薄损性伤害可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中风病先兆症状是在动脉硬化基础上未能避免致病因素的隐袭重复伤害、正气不足的状况下出现的临床事件。
1 中年是血脉功能衰变起点
中年是人体体质变化的一个转折点,由强壮进入衰落过程。《素问·天年》中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说明经脉强弱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经脉是全身气血运输之通道,构成脉络—血管系统,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具有自身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物质代谢特点[1],经脉主分支走行与动脉分布具有相似性,经脉之“行血气而营阴阳”功能包含了动脉所发挥的功能。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动脉血管内膜菲薄,其内皮细胞是代谢活动旺盛的内分泌组织和体内激素效应的靶器官,能够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黏附分子等;动脉血管壁中层较厚,含有丰富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中年以后趋向老化的动脉血管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其分泌和代谢能力降低,血管内皮对血流张力改变的适应能力减弱而容易受到损伤,血中脂肪、复合糖类等物质也易于沉积于损伤处而形成纤维薄帽,谓之“虚处留邪”。动脉壁细胞的老化参与动脉硬化形成过程,中年后脑动脉硬化由单纯渐向混合转化,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随年龄变化呈现分布特征变化[2]。气衰和细胞老化促使动脉硬化形成和,因而有些中老年人生活中虽然烟酒不入且三餐淡食仍会出现中风病先兆证,血脉功能衰变是其因素之一。
2 情志不畅累积伤害血脉
情志是脑对外界事物作出的不同反应,是以五脏气血为物质基础的意识活动,人体经脉气血随情志活动、居处环境、动静劳逸和体质强弱变化而变化。《素问·经脉别论》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脉)皆为变也”。忧思不解,损伤正气,气机郁结,脉道不利,《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涩卫除”。抑郁忿闷,则脏腑受损,气火失衡,郁火内生,气阴受灼,故《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有“忧思伤心,忿怒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长期或反复情志不畅,气滞火郁,郁火传导,损伤血脉,会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和先兆症状的出现。郁火对经脉血管的作用方式是多向性的。其一,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火盛为毒,易致肿疡,参与血脉损伤。毒邪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全部过程,是本病迁延不愈,多证丛生的关键因素[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在动脉硬化从起始发病到出现临床事件都发挥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存在变质、渗出和增生等炎症的基本特征[4]。其二,肝郁之火扰及于心,心肝火旺,血随气逆,血脉壅胀,可引起小动脉壁变薄膨出形成微小动脉瘤而外现征兆。其三,郁火灼伤气阴,痰浊黏附,动脉血管壁自身营养发生障碍逐渐变硬和缺乏弹性,导致脑动脉硬化。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若难以避免情志不畅的持续内伤作用,气血阴阳短暂失调则会出现中风病先兆证。
3 性情急躁并过劳致血脉虚损
性情急躁,阳常亢盛,阴常不足,经脉血管呈现血流动力改变,管壁因受承应力变化而逐渐引起损伤,损伤局部免疫防御功能降低,导致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增生,血小板黏附等病理变化;而长期过度疲劳,精血亏耗于内,阳气驰张于外,正气亏损,血脉气化功能不足,进而影响动脉血管壁内皮细胞的分泌和代谢能力,致血管内膜脂质沉积,复合糖类积聚,动脉壁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动脉管壁弹性降低,二者相并推进动脉硬化形成。脑为奇恒之府,府精神明有赖于吸收血脉输注的五脏六腑气血之营养,经脉气血的损伤直接影响脑功能发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说明性情急躁,心力过劳,损伤脏腑气血,会使气机升降功能紊乱,导致血脉虚损。而疏于调节及重复累伤可加速脑动脉血管弹力纤维变质,诱发脑动脉血管瘤形成表现出中风病先兆证,或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帽脱落微栓子,阻滞脑部血脉畅通,若脑部供血出现一过性失利即有中风病先兆证表现,因而中风病先兆证是脑动脉硬化因素继续作用和发展变化的结果。
4 内分泌失常引起血脉功能紊乱
人体脏腑附近存在着从属的内分泌腺体,参与其接续脏器功能,其中胰岛和肾上腺与中风病先兆证的发生关系密切。内分泌腺体细胞分泌的激素信号分子随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不同的组织细胞调节人体功能,中医学概之“天癸”,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则影响脏腑器官的功能行使。《金匮要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是抑制乘克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体现内脏之间存在微观信号传导本质。情志不畅伤肝,进而传导乘脾,降低人体抵抗力,影响血脉保护和约束气血畅行作用,不仅脾受克伐,也干扰胰岛内分泌功能的正常发挥。胰岛是与脾尾相接续的胰腺腺体内众多的的岛状细胞团,合成分泌的胰岛激素直接释放入血,对经脉血管发挥着重要调节功能,胰岛素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等作用,胰岛素的高低参与动脉硬化形成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发病中发挥作用[5]。血中高胰岛素水平患者,一方面血糖降低,脑组织细胞代谢能量不足可并发中风病先兆证;另一方面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活性升高,阻碍细胞外基质和纤维蛋白降解,促进血管内皮增厚及动脉硬化形成[6]。血中胰岛素降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脂质糖类则沉积于动脉管壁,促进和加重动脉硬化,导致血脉淤滞并发中风病先兆证。肾上腺附于肾之上端,其皮髓质激素因暴怒等应激性升高可引起血压升高,而高血压病与中风病先兆证的发生有关。
5 禀赋血脉易患性变异效应
医学遗传学理论把中风病先兆证等脑血管病纳入多基因遗传病范畴,易感基因多态性使人体接受不同来源方向的易于忽视或难以逃避的复杂因素作用而发生基因表达改变。先天禀赋不足,禀赋血脉隐含易患性,更易于对某些致病因子易感和倾向于产生某种疾病类型,呈现一定的家系遗传倾向,因而有中风病家族遗传史人群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病。《灵枢·行针》中提到“百姓血气各不同形”,禀赋血脉强弱与其适应内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关。而无家族史患病人群,若生活与其心意相背,五志化火伤心,损伤脏腑血脉,超阈值也可引起寡基因或微效基因变异,如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胰岛素受体基因第17号外显子突变有关[7]。忧虑前途,借酒消愁,神思分散;或郁闷难解,饮食不思,事过不已;或急切劳作,力极疲乏,不予缓解等多因素都可能通过损伤脏腑气血而改变人体基因表达,使一般人群表现中风病先兆证。
6 结语
中风病先兆证由多种复合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与经脉血管的累积损伤、脑动脉硬化有关,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外现的临床证候,其内在决定因素是正气不足,情志失常是正气损伤关键,经语“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意味着有强壮的体质和充足的正气则邪不能害,详审病因,减少或避免不利因素对正气的损伤是预防中风病先兆证发生的重要举措。
【】
[1] 吴以岭.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J].中医杂志, 2007, 48(1): 5.
[2] 李 琳, 张临洪, 徐武平,等. 不同年龄组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比较[J].卒中杂志,2007, 2(5): 400.
[3] 许迎春, 王化良, 丁 晶. 动脉粥样硬化从毒论治探讨[J].中医杂志, 2004,45(6): 405.
[4] 范乐明.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再认识[J].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2005, 13(3): 249.
[5] 何 榕. 胰岛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发病中的作用[J].心血管进展,2005, 26(5): 491.
[6] 夏 菲. 胰岛素抵抗与凝血、纤溶系统异常[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与临床分册,2005, 25(3):221.
[7] Morris BJ. Insulin receptor gene in hypertension[J]. Clin Exp Hy Pertens. 1997,19(5-6):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