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成像技术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明,马志庆,谭薏,魏征
【关键词】 功能性成像技术;SPECT;功能性MR1;针灸;
针灸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穴位进行疾病治疗有着数千年的,其疗效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赞同,但用医学来解释针灸经络现象的观点仍存在较大的分歧,特别应用西医现代解剖学技术尚无法看到经络的存在。按照西医的理论,机体的所有功能活动都是由脑的相应功能区来支配完成。各种大量实验研究资料表明,针灸的作用正可能是与神经中枢的调节有密切关系。针灸对机体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激发穴位深层感受器的神经末梢,然后沿着外周神经向中枢发放冲动,传入的冲动经各级神经中枢整合和调制,再经神经或神经体液途径作用脏腑器官而实现的。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将针灸的治疗效应客观化、可视化,已成为针灸与国际接轨的一大热点问题。
功能性成像技术主要指SPECT、PET、功能性MRI(fMRI)。SPECT、PET属于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药物选择性地分布于特定的器官或病变组织的特点,将放射性药物引入患者体内,在体外描记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分布图的方法。可以显示人体某一系统、脏器和组织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特别是能够提供活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脑在代谢和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功能的信息;功能性MRI是根据神经元兴奋后局部氧耗与血流增幅不一致,用BOLD效应机制成像,间接显示神经元活动,把神经活动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目前人们所掌握的唯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的人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手段,因此SPECT、PET、fMRI在研究针灸疗效的信息传导和机制、经络的实质、穴位的特异性等方面具有其它研究手段无法取代的优势。
我国的SPECT临床应用技术较快,特别是在脑神经系统的应用取得很多成果。SPECT类似PET也是一种直观、无创伤的功能影像技术,同样适合研究针刺疗效的人体信息传导规律和机制。因此,SPECT仍然是现阶段研究针刺原理的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PET的出现是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重大进展。与SPECT相比,PET有比较高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但其昂贵的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在针灸学领域的应用。虽然PET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但有关针刺原理研究的报道并不多,主要是研究针刺状态下不同的观察对象其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在生理状态下,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中枢系统起不同的调节作用,针刺的调节作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病理状态下(主要指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改善局部葡萄糖代谢率, 提高脑组织的功能,与SPECT所得结论基本一致。毋庸置疑,PET在脑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需要指出的是,PET空间分辨率不足,目前用于临床的示踪剂很有限,而且很多由示踪剂所显示的脑内变化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因此,尽管PET成像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从分子、基因水平研究针刺原理的可能性,但其结果仍有待于检验。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功能性MRI在研究脑功能方面显示出较强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功能性MRI还不是一项非常成熟的研究工具,存在着一些有待优化和扩展的问题,同时,大脑本身工作的复杂性以及针灸效应的广泛性决定了仅根据功能性MRI信号的改变来推断针灸作用机制及腧穴的功能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用医学影像学进行针灸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医学影像学在针灸学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严谨的方法学,有些研究结果相差较大,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其研究结果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证实,同时,医学影像技术自身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相信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逐步完善,功能性成像技术必将在针灸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方继良.捻针时真、假穴不同中枢激活效应的脑功能MRI[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1281-1282.
[2]邱明国,王 健,谢 兵,等.电针刺激光明、外关组穴fMRI脑功能成像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9):1970-1971.
[3]肖叶玉,吴仁华,裴仁全,等,针刺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