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梗死面积的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梁搏纳,刘群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近年来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已被人们所重视。有学者发现,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增高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FIB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在国内却少有报道,本实验探讨颈动脉斑块和FIB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92例脑梗死病人,均来自吉林大学第一住院病人,其中男60例,女32例,年龄33-82岁,平均(58.72±11.44)岁。所有患者均有新发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除外心源性栓子致脑栓塞外,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病史和既往史调查。抽血前未进行抗血栓。随机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两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略)

  1.2  方法

  1.2.1  血液指标检查  于患者入院后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3~4ml送检。采用FIB凝固法,经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原装试剂盒,正常值200-400mg/dL。

  1.2.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美国PHILIP IE 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宽频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3?11MHz。受检者头部偏向检查对侧,依次显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观察管壁有无斑块形成。

  1.2.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软件,基本属于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均数±s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q检验,计量资料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IB的比较  斑块组FIB(463.96±158.62mg/dL)水平较无斑块组(399.86±122.2mg/dL)明显增高,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不同梗死面积的FIB比较  92例中大面积梗死(直径>3cm)29例(430±120),小面积的梗死(直径≥1cm)42例(380.1±107.35),腔隙性梗死(直径<1cm)21例(594.44±117.17),三者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腔隙性FIB高于其他两组(P<0.05)。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有斑块组FIB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的一般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之后进行t检验,认为血浆FIB水平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Mistry等[1]研究了56例患者,发现FIB明显增高,且FIB增高仅与脑卒中有关。上述结果提示FIB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脑梗死面积分3组比较,显示:FIB在脑梗死3组间有显著差异,再两两比较,表明腔隙性脑梗死组FIB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而大、小面积梗死组间无差异,认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与FIB关系更密切,即FIB水平增高,血液粘滞度增高,在管腔狭窄的小动脉硬化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大,而大、中血管损害形成的脑梗死,以脂质异常为主,可能与不同梗死面积的发病机制不同有关。所以推测FIB参与血栓形成是血液粘度的高低在起主要作用。

【】
    [1]Mistry P,Chawla KP,Rai HP,et al.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in stroke[J].J Postgrad Med,1990,3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