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帆,董梦久 时间:2010-07-12

【摘要】  从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探究入手,认为脾肾肝三脏虚损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原因,湿浊之邪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毒邪侵犯是重要病因,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络病是其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虚风内动是本病进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病名;病因病机

  传统概念上的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指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地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4个亚型,即:肌萎缩硬化症(ALS)、进行性脊髓肌萎缩(PSMA)、原发性侧索硬化(PLS)、进行性延髓麻痹(PBP)。本病为难治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中医药是值得重视的选择和研究途径。此病相当于中医的“痿症”,中医古籍中多有记载。本文拟就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病机做一些探讨。
    
  1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名 

  一般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属中医“痿证”或“痿病”的范畴,其症状表现以下肢较严重者,又称为“痿足辟”。高等中校教材(6版)《中医内·痿病》[1] 指出:“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病……可本节(痿病)辨证论治。”现存最早论述“痿”的古籍当属《黄帝内经·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提出了“五痿”的分类与命名,提出了“痿足辟”、“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而本病在五痿之中,多属“肉痿”和“筋痿”。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痱,乃足废不能用之意。此外,ALS患者除有肌萎缩之外,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这是经络痹阻所致,可归入“痿痹并病”;PLS常见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肌无力,痉挛步态,可以归入“痿痉并病”;临床有些病例肌萎缩不明显,肌力和肌张力明显减退而废用,可归入“痿痱并病”。
    
  2 病因病机的探究
    
  2.1 脾肾肝三脏虚损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本病属中医痿证范围。《素问·痿论》中提出五痿之分,然其病机都是内脏精血损伤所致。《三因极—病证方论·五痿叙论》言“脏气不足之所为”,《丹溪心法·痿》言“乃阴血不足”等,都认为痿证是由内脏亏损所致。本病之中,有一部分呈遗传性、家族性,中医认为属先天禀赋不足,若加后天失养,则发病更速。本病多于中年后发病,起病隐袭,其临床首期症状多表现为肢体的运动缺陷、声音改变及吞咽困难、肌肉萎缩、劳力后呼吸困难等。对此,中医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发病以脾肾为本,脾胃居中,运转上下,统阳明脉。脾胃虚则阳明虚,不能奉养先天肾精,亦不能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故发为痿症,此即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所言:“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肾脏亏虚,骨枯髓空,肾不养肝则筋脉痿弛,亦发为痿证。肝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如果因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肾虚髓亏、不能化血,造成肝血不足,不能荣筋,不能荣养四末与爪甲,则见筋痿。PSMA亚型临床以上肢远端小肌群的萎缩无力为首发症状,爪甲功能受损,即属筋痿。
   
  2.2 湿浊之邪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素问·痿论》中指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向湿……发为肉痿。”这就明确指出本病与外来的湿邪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在临床所见的病人,若经仔细询问,相当一部分人或居湖畔海滨,或居住、工作于潮湿秽浊的环境之中。此类病人舌象多为腻苔、滑腻苔、腐苔。另外尚有一些病人找不出与潮湿环境相关的证据,但发病后也有明显的腻苔、滑腻苔、腐苔,一派明显的湿浊中阻之象,其病位在中焦脾胃。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致使水谷精微不能布散于四肢,筋骨、肌肉失于荣养而成痿症,临床从湿浊或痰湿论治常可获良效。

  2.3 毒邪侵犯是重要病因 外来毒邪侵犯人体,长期客于督脉和络脉,耗伤气血,阻滞络脉,败坏形体,引动肝风,致生本病。同时,内生的湿浊、痰热之邪也可酝酿成毒,阻滞脉络,致生本病。病毒学研究表明: 慢性病毒感染与MN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有些研究认为脊髓灰质炎病毒、HIV-2、HBV也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2.4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除考虑患者临床表现如肌肉萎缩、发音障碍等虚损的症状外,还要考虑患病过程中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的病机。本病的病理过程中,瘀血形成的病理机制有:①气虚致瘀:本病患者有脾气虚,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行,血行不畅,停为瘀血,此即所谓“气虚血瘀”之证。②阴血亏虚成瘀:本病多有肝肾不足,肝不足则为血虚,肾不足常有阴精亏虚,阴血不足不能濡润脉道,致脉道干涩、血流不畅而成瘀。③痰浊阻滞致瘀:脾气亏虚,不能运化津液,则湿浊内生,聚而成痰,痰浊阻滞脉道,则造成瘀血之证,使筋骨肌肉失于濡养,阴阳不能自和,疾病难以痊愈。
   
  2.5 络病是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 本病常因脾肾肝三脏虚损、毒邪内侵、瘀血停著于络脉而成络病。络病[2] 是病邪内侵,客于十五别络、孙络、浮络而发生的病变,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该学说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认为凡久病、久痛诸症,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虚损、邪毒、瘀血客于络脉,败坏形体,继而又常加重病情,变生诸病,形成恶性循环,缠绵难愈。所以“络病”是本病的病位,又是其核心机制。
   
  2.6 虚内内动是本病进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本病临床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及萎缩等症状,除与一般痿证相似外,亦有其本身的特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在肌肉未完全萎缩之前,往往具有肌肉颤动、肢体僵硬强直、痉挛步态、强哭强笑面容、反射亢进、病理反射等表现,这些症状越明显则其疾病的进展越快。《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这些症状当属风气内动,是机体阳气亢逆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病位在肝。由于肾脏亏虚,精血不足,肝失所养,而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亢逆而动,出现强直、震颤等病理现象。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肾精充足,则肝血化生有源;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关节,故肝风内动与脾肾之亏虚密切相关。

【】
    [1]王永炎.中医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雷 燕,黄启福,王永炎,等.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