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阴伤湿热 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 化瘀祛腐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疗效欠佳。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如下。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 治 疗
2.1 中西医结合 增效减毒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等)长期使用易产生副作用,如情绪改变、满月脸、踝部水肿、高血压等,且不能防止复发,故当症状好转后,即应逐渐减量至停药。对于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滴注7~10天;重度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症,适当补充白蛋白可缩短疗程,促进病变愈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环胞霉素等)起效较慢,有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消化道反应、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对于激素抵抗或者依赖的患者,临床疗效不佳。如患者顾虑免疫抑制剂副作用而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选择继续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配合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丹参及低分子右旋糖苷静脉滴注可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拮抗剂(包括重组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10、抗ICAM反义寡核苷酸等)虽是目前研究最活跃及很有希望的药物,但价格昂贵,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疗效有待验证。抗菌药物甲硝唑除抑制肠内厌氧菌,尚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对伴瘘管、肛裂及脓肿等并发症者,使用替硝唑常无效,笔者使用甲硝唑治疗常取得较好效果,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不能耐受情况发生。
2.2 内服与灌肠合用 分期轻?中度远端溃疡性结肠炎或轻中度广泛性结肠炎,均需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若患者不能耐受,或条件较好,则可选用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治疗,同时使用甲硝唑100ml+蒙脱石3g+磷酸铝凝胶20g+柳氮磺胺吡啶1.0g灌肠,每天早晨1次。同时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组方:人中白、苦参、红藤、败酱草、枯矾、儿茶、白及、参三七、地榆等,煎汁每晚灌肠;病情较重者,可加泼尼松每天40mg口服;对于激素不能耐受者,通常在灌肠剂中加入布地奈德混悬液2mg,基本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对于溃疡性直肠炎患者,局部使用美沙拉嗪栓剂可更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以上治疗不敏感,出现高热等全身毒血症状时,可首选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300mg,静脉滴注,1天1次,共7天。血沉、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者,则需静脉联合使用甲硝唑、头孢三代抗菌药物。若经以上处理,疗效仍不明显,或病情恶化,出现相关并发症者,应请外科会诊,考虑是否手术治疗。
发作期的治疗,仍以前面所述的内服药物与灌肠药物(人中白、苦参、白及、红藤、败酱草、枯矾、儿茶、参三七、地榆)联合治疗为主。缓解期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复发。柳氮磺胺吡啶每天2~4g,低于2g无效,服药期间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患者若能耐受,疗效较好。因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发作期以清热解毒、化瘀止血为主,佐以健脾胃之品,常以白头翁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缓解期应坚持益气健脾为主,兼清余邪,常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以竞全功。口服药物宜空腹、食前口服。
2.3 清热利湿,顾护阳气与阴液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因反复发作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常存在阴伤,临床表现有口干,舌有裂纹,舌燥,少苔等,需仔细辨别,尽早发现及时纠正,以免阴液亏损后难以恢复。因此,临床上尤其需注重存津液。湿热内蕴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常见证型,湿伤阳,热伤阴,需分清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者湿热并重。清热利湿应顾及阳气与阴液,若不然,虽然症状得到缓解,疾病仍容易复发。若阴伤明显,湿热仍羁留,治疗颇为棘手,取清热利湿而不伤阴的药物加于方药中,如芦根、白茅根、冬瓜子、蒲公英等。本病易虚易实,尤其是部分老年患者,如辨证属湿热内蕴之泄泻,若单纯用葛根芩连汤,患者服药后常出现淡胖舌、有齿痕,纳少,泄泻等,症状往往无明显好转。辨证脾肾虚寒型者,单纯使用附子理中汤,部分患者可出现黄腻苔。因此,治疗时,除辨证用药外,需留心该病阴伤与湿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
2.4 化瘀祛腐,充分发挥中医优势 久病入络,湿热蕴久,血行不畅、反复应用止血药、过多使用苦寒药等,均易造成瘀血内阻。因此,瘀血内阻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张锡纯指出“肠中脂膜腐败,由腐败而至于腐烂,是以纯下血水杂以脂膜,即所谓肠溃疡也”。因此,活血化瘀、祛腐生肌药物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使用活血药物不宜过于寒凉,否则,肠越寒而脂越不生,病情反复。笔者临床在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灌肠药物中加入石菖蒲、白芷等辛温之品,配合适当的西药,对单纯使用西药疗效不佳者,具有明显临床疗效。
2.5 饮食与情志并重,减少疾病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活调摄非常重要。一般宜少渣、低纤维、低脂肪、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对鱼、虾、牛奶、花生等不能耐受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用,忌食冰冻、生冷、辛辣刺激之品。部分长期出血患者,平时可进含铁丰富的食物。无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者,可适当补充铁剂。古人有“见肝之病,当知传脾”之说。患者如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进而导致肝强脾弱,病情更加难愈。临诊时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病情,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改善营养状况,对疾病痊愈具有积极作用。
【】
1 杨冬华.消化系疾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