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相关课程的优化整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迎辉 时间:2010-07-12

【摘要】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的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因此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中医基础相关课程 优化整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个别地方还存在知识点的遗漏等问题。因此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这两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与《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病理表现之间。这部分内容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复过多,讲解的时候又都作为重点,实属不必要的重复。

  2     《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内经》是高等中医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在讲解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经常用《内经》原文进行了引证。这些原文及原文中体现的医理在两门课程中都要进行讲解,也属于不必要的重复。相反有些内容如十二经脉循行原文等,两门课程又都没有介绍,这样就造成了这部分内容的脱节。

  3     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认真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及遗漏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进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在脏腑辨证方面存在的重复,采取《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中医诊断学》则以引导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的脏腑病理表现入手,加上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即由学生推导出脏腑辨证的证候特点。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中重复的原文,在中医基础授课时主要引用内经原文进行解释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医理部分。《内经》授课时除介绍文理以外,对于医理部分应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展开。对于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则明确了由《内经》进行讲解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而《中医基础理论》则用白话文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又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3.   2     培养教师能够讲授三门课程       通过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师都能够兼上其他两门课程。这样由一名教师同时讲授三门课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经讲过了,或者将要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详细介绍,这样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这三门课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
    [1]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析课程的并存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张雪荣.论中医经典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2):101?102.

  [3]孙爱云.中医学在当代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

  [4]苏颖.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的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90?91.

  [5]王艳玲.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