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中药穴位注射对慢性肾炎中医证候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薛红良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中药穴位注射在慢性肾炎中对中医症候的影响效果,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理。方法:将辨证为脾肾气虚证的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前提下对证取穴和选药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中医症候方面的短期和长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辨证中药穴位注射对慢性肾炎中医症候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慢性肾炎 辨证论治 穴位注射 中药

 本研究对慢性肾炎中发病比例最高的脾肾气虚型病例进行对证取穴、选药,实施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中药穴位注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观察其对慢性肾炎患者中医症候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通过中医辨证选取门诊或住院的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患者共83例,随机分为两组,辨证中药穴位注射组(试验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45.   3±8.   5)岁,病程(48.   9±18.   6)月,病情轻度23例、中度16例、重度3例。对照组2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44.   8±7.   9)岁,病程(48.   5±17.   9)月,病情轻度23例、中度16例、重度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P>0.   05)。
 
  1.   2     诊断标准     慢性肾小球肾炎参照1992年6月安徽太平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中的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31]。中医辨证:脾肾气虚证,参照1986年第二届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通过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分型试行方案》及1996年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讨论会(无锡会议)专题讨论稿修订。

  1.   3     入组和排除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者,年龄18~65周岁,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者为入选病例。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经检查证实由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损害等因素所致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为排除病例。

  1.   4     观察指标

  1.   4.   1     安全性指标     一般体检项目;血、尿、粪常规;心、肝、肾功能;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将症状、体征、发生日期、停止日期、严重程度、处置经过与研究方法或药物的关连性记录下来。关连性判断分为: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未能确定。

  1.   4.   2     疗效性指标     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要相关症状:腰脊酸痛、疲倦乏力、纳少脘胀、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溲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少气懒言或易感冒、恶心或呕吐、口干不欲饮或口苦、口中黏腻、腰痛固定或呈刺痛等;主要相关体征:面色萎黄、面色白光白、面色黎黑或晦暗、皮肤疖肿疮疡、肌肤甲错、浮肿、舌象、脉象等,根据程度不同采用记分法表示,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周观察记录1次。

  2     治疗方法    
       
  两组饮食、休息等基础治疗相同。

  2.   1     试验组     中药汤剂辨证治疗,有高血压者予以口服西药降压处理。中药穴位注射:选穴1组: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2组:脾俞(双侧)、阴陵泉(双侧)。药物: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支装10 mL,相当于原药材15 g)。两组穴位及两种药物均作交替使用,每穴每次注射药物2 mL,隔日1次,20次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停5 d再进入第2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2.   2     对照组     中药汤剂辨证治疗,有高血压者予以口服西药降压治疗。观察时间与试验组等同。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   1     疗效判定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3.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证候疗效结果比较(略)
  
  4     讨论
       
  慢性肾炎属祖国医学“水肿”“腰痛”“虚劳”等病范畴, 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在慢性肾炎特别是肾功能不全Ⅰ~Ⅲ期患者中,脾肾气虚型平均占42.   78%,在其邪实兼夹证中血瘀证占有63.   1%,湿热、湿浊证分别占56.   77%和30.   57%。因此,脾肾气虚、湿热(湿浊)内蕴、脉络瘀阻是导致本证型所出现症状、体征的主要病机。
       
  本研究以补虚泻实为中医治则,以补肾健脾活血利水为治法,进行辨证施治。黄芪作为补气之良药,在《神农本草》中已被列为上品。《珍珠囊》称其“益元气…壮脾胃”。具有较好的补肾健脾利水消肿作用,医学证明:黄芪对肾炎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症均有确切效果;丹参行气活血化瘀,配合黄芪相得益彰,共同达到补肾健脾活血利水的疗效。本研究在取穴时也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肾俞、足三里补肾益气、健脾化湿;脾俞、阴陵泉健脾利湿行水消肿。
       
  本研究主要观察辨证运用中药结合辨证取穴进行穴位注射,对慢性肾炎中脾肾气虚型病例有关中医证候的影响。两组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93%,P<0.   05。因此可以认为辨证中药穴位注射法对于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有高于常规中药治疗方法的明显疗效。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试验组在消肿、精神、体力方面的改善出现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感冒发作的频度明显降低,其降低速率与治疗时间似呈线性关系。
       
  穴位注射有强于常规口服中药治疗甚至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的良好疗效,与其本身包含药物作用、经络作用甚至两者之外的其他多种作用协同“整合”有关[1]。相关研究表明,穴位注射具有确定的“穴位特异性”与药效“循经性”。并且,研究还发现,不同穴位注射等量的同一种药物,药效强度有显著差别[2],当穴位主治作用与药物药理作用相一致时显示出的穴药疗效达到最强[3]。为中药穴位注射的辨证选药和辨证取穴提供了的理论和实验证据。笔者认为,辨证前提下进行中药穴位注射应该更符合人体本身的治疗,其疗效也应达到最大化。现代经络研究正在不断寻找经络与神经、体液、免疫等相关的生物学证据,试图说明穴位注射中出现上述现象的机制,但还始终缺乏更多的生物学依据。
       
  辨证分型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炎方法简单、疗效肯定,效价比高,尤其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
    [1]诸毅晖,成词松,钟 兰,等. 从“穴位注射”研究看经络的“整合”功能[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9(26):60.

  [2]周爱玲,刘祖舜.穴位注射的穴位相对特异性续探[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1):33.

  [3]刘祖舜,周爱玲,丁 斐,等.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的反应性[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