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出路是用现代科技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研究方法
【摘要】 西医研究的是成分单一的西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适合采用因果式研究方法(西医研究方法);中医研究的是成分复杂的中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规律,适合采用相关性的研究方法(中医的传统研究方法)。相关性研究方法属于系统理论的方法,对于研究复杂对象较因果式研究方法具有优势,它同样需要科技和西医知识,但它却可以超越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达到因果式研究方法达不到的目的,使中医在临床疗效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文中呼吁,中医的困境应该改变我们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梦想——即用西医的研究方法来使中医振兴和发展,应该重视中医传统研究方法的实用价值,应该知道只有用现代科技手段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才是中医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医传统研究方法;相关性研究方法;西医研究方法;因果式研究方法
现在中医的发展出现困难,大家都在抱怨是中医“西化”所致,但“西化”为什么却一直得不到纠正呢?笔者认为:本来科技的进步和西医的发展给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人们对中医学的认识,存在根本性误区,即认为缺乏对因果关系微观机制的阐述,使中医的临床疗效缺乏性和可信度,也是中医发展的瓶颈,是中医的缺点,需要改进。而西医研究方法是从微观机制上把握药理和疗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白箱法),所以就形成了不可阻挡的使用西医研究方法发展中医的潮流。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医研究的对象用西医研究方法是搞不清楚的;同时也忽视了在西医存在的条件下,中医赖以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没有认识到绕过对因果机制的探究,既是中医的特征,也是中医的优势,为此本文试图说明下列问题。
1 为什么因果式的研究方法不适合中医
虽然中医、西医都是为了维护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防治,但使用的药物完全不同,所以西医是研究成分单一的西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规律;中医是研究成分复杂的中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规律。中药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自身成分多,更主要的表现在它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的错综复杂,有相互加强或减弱的;有速效和缓效的;特别是作用机制有已知和目前还未知的;而且对机体的效应,不仅取决于某种成分的含量,还受机体状态的影响。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药成分复杂是个缺点,应该提纯,除去相互拮抗和无效的成分。但实际上互相拮抗的成分共存,有弊也有利。以西医的受体学说为例,细胞受体的密度及敏感性会随着激动剂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拮抗剂的存在,则可以对抗这种下降。因此,西药由于纯度高,作用环节相对较少,为了产生疗效,往往通过提高药物浓度来增强作用,所以易出现依赖性和耐药性。中药由于成分多,每种的浓度又不高,通过多层次、多环节起作用,即使增大药量也不会在某个局部和环节形成过高的浓度,再加上有拮抗成分的存在,既不易使机体产生过激的反应,也不易产生抗药性和依赖性,停药后疗效也相对巩固。另外,有些疾病只需通过少数环节进行;有些疾病却适合多层次、多环节进行治疗,所以中药的“不纯”,与西药的“纯”是各有优势,是互补的,不应丢弃的。但对于中药这样的复杂对象对人体这个复杂对象的功效,不能用西医研究方法研究清楚。也就是说先分析出中药里的所有成分,再根据机体所处的状态,导出每个成分对机体的作用,最后将这些作用相加到一起得到对机体的综合的最终效应,显然这是极难做到的。实际上人类早就认识到对多因素的问题,不宜采用精确的或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例如:要想求出一杯水,在某一时刻,所有水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如果先将水中的每一个分子,在那一时刻的速度测量出来,再求均值的方法,不仅非常复杂,也是无法做到的。
本来,现代科技手段和西医知识本身对研究和发展中医理论都是有帮助的,问题是我们采用了西医这种还原式的研究方法。当然,通过还原式的研究来追求因果机制是人类认识的愿望,是完全应该的,但一定要认识到中医的复杂性,还原式的方法对中医的研究是个长期的过程,属于基础理论性研究,短期内不会产生明显的实用价值,所以还应开展其他在(相对)短期内产生实用价值的研究方法。而实际上我们却将西医研究方法当作了在短期内能获益的方法,将主要力量都集中在这一研究方法上,基本抛弃了其他方法。虽然对在短期容易搞清的一些中医内容,也取得了一些收获,如对寒、热微观机制的认识等,但对大量中医内容的研究没有明显的进展,这本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这正说明中医理论和内容的特性,具有一些超出了现代西医认识能力的知识,具有一些西医不具备的优势,从而更应该长期、认真谨慎地研究中医。但我们却急功近利,将中医的内容删难就易,或者干脆把目前西医还不认识的内容理解为不科学,给予否定了,然后用西医当时的知识,代替和诠释中医的内容。以中药的研究为例:用抗凝、改善微循环来代替和解释中医的活血化瘀;用利尿来解释中医的燥湿、化湿、利湿等。由此得到的所谓“中药”药理已经“西化”,只能按西医的方法进行选药(方)。而西医则是根据已知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机制去选择治疗方案,严格地受到当时认识程度的限制,这本是西医的不足,却被中医接受过来,这时中药的“不纯”就成为一个缺点,结果使中医丢失了自己的优势,其治病的范围和疗效,将永远跟在西医后面爬行。中医赖以生存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解决西医能解决的问题,而在于能解决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按西医研究方法发展中医,再与西医竞争疗效,就相当于人与老虎赛跑,逃不开被老虎吃掉的命运[1]。
2 什么是适合中医的研究方法
那对复杂对象,适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仍以杯水为例,实际通过水的温度就可以求出水分子的平均速度,即水温这个征象与其分子运动这个征象具有相关性。人体和中药是两个有机体,它们的状态和功能之间也存在着相关性,所以研究这种相关性及规律,就成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中医的创建正是先人自发地采用了这种绕开了因果机制的,专以各类征象之间相关性规律的研究方法,即以系统论为基础的黑箱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被研究对象(人体和药物),各自作为一个“黑箱”,通过给人体施加治疗(如药物),再观察人体的反应(疗效)规律,依此来研究和总结人体疾病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后文将上述方法简称中医传统方法)。在古代科技手段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中医的先人们通过自发地使用中医传统方法,创造出了较为系统的症、证治疗经验和药物功能与其宏观特性(包括成长环境、生长特性、外部形态、药用部位、采收季节、药材质地、颜色气味等)之间的相关性规律。例如凡善动、带刺、多毛、味辛质轻者,多能行气、活血、发散、解表;而喜静、伏地而生、光滑无毛、味涩质重者,多能降逆潜阳、收敛固涩;直立生长者其(主)根多能升阳举陷、攻积破结;药材富含糖、淀粉,其味甘者,其性多补;反之,且味苦辛者,其性多泄;生于水中者多能利水,生于干燥环境(如沙漠)多能保湿;动植物的体温偏低者其性多寒,体温偏高者其性多热等。且一物之中,有(主)根升、(末)梢降;皮凉、心热;(新)鲜走、陈(旧)守之理,凡此等等,总之规律特点似乎是动植物的药理作用与其生物特性大体一致。但这些“有诸内,必形于外”的规律,由于至今还无法搞清其因果机制,因此被现在的中医界淡忘甚至否定了。在中医教材中基本不提及中药功能与其宏观特性的关联,中药的功能被归结为临床经验的简单积累,中医知识的规律性被削弱了。但这些规律是有科学根据的,医学科学院、药植所肖培根关于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健康报2004年9月13日第2版《医药互动》的文章《植物亲缘学深化中药研究》)。总之对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规律性论述,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药的很多功能,特别是相互之间的细微区别(如麦冬的皮凉心热等),至今我们也很难通过一般的临床试验观察到,所以未必是前人的直接经验所得,而是依中医理论预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体现出中医理论决不是经验的简单堆积,而是对自然界深层次规律的揭示,才体现出中医理论的神奇和中医传统方法的价值所在。
但有些人把古代由于科技手段落后,将人和药物各自作为一个整体(黑箱),使研究范围局限于整体的外部征象上,当作中医传统方法的本质特征,由此认为,的科技和西医知识,已经能够打开人体和药物这两个“黑箱”了,所以中医传统方法,已经失去了价值。对此应搞清两个问题:(1)中医传统方法的本质特征或内核,只是绕开了因果机制的,专以寻找各类征象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是在对象的外部、内部无关,完全可以深入到人体和药物内部的各个层次、各个局部,进行研究,区别在于对内部各种状态的理解与西医研究方法不同(见后文);(2)由前文所述,目前由西医研究方法掌握的人体生理、病理及中药化学成分的因果性知识,不足以用来理解和把握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及综合疗效,所以中医传统方法并未失去价值。
3 中医传统方法同样需要现代科技和西医知识
中医传统方法排斥的是西医研究方法,但绝不是排斥现代科技和西医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西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知识及各种标准区别开来。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知识以及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得到的中药组成成分的认识,不但对中医有益无害,而且是中医的条件。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和毒理的判断,应该有一个所有医学理论共同的标准。因为中西医都是为了维护人体的健康,目标一致,标准也应该一致,而标准本身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不能因为目前的标准有些不适合中医就认为中西的标准不同。所以我们在使用中医传统方法研究和中药现代(西医标准)疾病的规律,并从中总结中药功能与其宏观、微观(后述)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规律时,同样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并尽可能地利用西医的知识和各种标准。但要切记中医对这些知识理解和利用与西医不同,即对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因果机制来理解,而是用相关性来掌握。因为对这些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我们目前掌握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利用相关关系才能包容所有的因果联系。具体地说:把人体疾病和药物各自作为一个黑箱,把疾病的各种理化指标包括舌苔、脉象等共同作为疾病的征象;把药物的微观特性即化学组成,特别是各类成分之间的比值和前述的宏观特性一起共同作为药物的征象,但不用其微观的因果机制去理解这些征象的意义,也不用其微观的因果机制去选择方药,完全依据临床实践的结果来总结疾病征象、药物功能、药物征象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即总结同一疾病,在治疗上(实际)分为几类;每一类在征象上的共性;每一类的治疗方药,在征象上的共性。因为根据因果机制进行的疾病防治,使治疗手段受限于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而绕开了因果机制,以最佳的疗效为目的,倒是可以超出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最佳的治疗机制,创造出西医研究方法很难做出的成绩。所以中医只有使用传统研究方法创造的疗效来和西医比较,才有可能相当于人与老虎比爬树!
4 中医传统方法的科学性
中医传统方法由于缺乏对因果机制的阐述,会不会造成科学性和可信度的不足呢?其实科学性的本质是客观性加规律性,并不绝对依赖对因果机制的说明,人们从来都是把实验结果放在第一位,历来西医对药理和毒理的确定,都不是单凭对生理、病理、药理和毒理的分析,而是实验结果。近年来兴起的循证医学更是证明:指导临床治疗的最重要依据是足够数量的、可靠的临床实验结果。以往中医疗效得不到认可的原因是疗效指标客观性不足和疗效结果可重复性差,而不是缺乏对疗效机制的说明。(1)关于疗效指标的客观性不足,似乎是中医的缺陷,其实如前所述,是中医的传统研究方法使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机制,有超出了目前西医的认识能力之处。因为:①西医的研究是还原式的,而有些疾病的病理状态,是目前的科技手段无法还原的,所以在西医看来,就是缺乏客观指标;②中医的疗效往往是靠多层次、多环节同时起作用,这也是西医无法做到的,但可能由于每个层次和靶点都没有明显地改变,造成了客观(检验)指标改善不明显;③当然也有些是由于医生使用了传统的“证”治经验来治疗现代疾病,并把疗效的观察重点放在了主观症状上,忽视了对理化指标的观察,形成的客观性不足,这是可以纠正的。(2)关于中医疗效重复性差的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这样,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其实这是个误区,它给中医行业的弄虚作假大开方便之门,使中医的“疗效”越发不可重复。其实客观性的本质是真实性,可重复性的本质是真实性加规律性。即便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应该知道,可重复性是检验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必要条件,所以只要相信中医的疗效是真实的,是有规律的,就应该相信中医的疗效不但可以客观化,而且可以重复。实际上,即便是纯主观症状的改善,当病例少时,让人感觉客观性差,可信度差,但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通过增加病例和增设(双盲)对照,来重复它,那样其客观性就强了,可信度也就增加了。
5 中医的出路是用现代化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研究方法
本文已经说明: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复杂性使因果性的研究方式受到限制,而相关性的研究方式对于把握复杂对象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可以发挥中医的长处,这种研究方法和它所创建的相关性医学理论,正是中医的本质和精髓。笔者呼吁:中医发展的困境应该改变我们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梦想,即用西医的研究方法来使中医振兴和发展,我们应该对中医传统方法给予应用的重视,应该认识到中医的出路是用现代化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研究方法!
【】
1 樊永平.中医要学会爬树.健康报:中医专刊,200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