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历有关情志病证发病因素调查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王兰 祝玉慧 孙英霞 孟迎春 王锡凤 宗飞 赵燕 指导 乔明琦 张惠云

【摘要】  目的:为了解三级甲等中、西医生对于情志病证发病因素的认识,各疾病与情志因素致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基础。方法:参照情志病证诊断标准,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对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近 3 年 54 703 份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病因学调查,对 506 例阳性病历进行分析。结果:与情绪有关病历共筛出 506 份,占总病历数的 0.92%。阳性病历中疾病分布情况,心内科疾病占阳性病历的 62.5%,神经内科疾病占12.06%,消化科疾病占 7.11%,妇科疾病占的 3.56%,致病情绪中情绪激动占情志病历的 43.87%,怒占 25.69%,情志病历中女性较多,占情志病历总数的 56.72%,结论:心血管疾病与负性情绪关系较大,基本情绪“ 怒”与疾病关系较大,女性情志病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与情志病证发生率呈正相关。

【关键词】  情志病证发病因素;病历资料

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尤其是负性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报道显示:全世界约 5% 的人罹患情感障碍性疾患,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情绪异常刺激(情志内伤)是导致该类疾患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社会及文化转型过程中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对人们身心健康及社会和谐产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显得格外重大。为进一步研究负性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我们从三级甲等中、西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病历资料入手进行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山东省中医、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 3 家三级甲等医院 2004 年 7 月 - 2007 年 7 月近 3 年 14~65 岁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患者住院病历。

    1.2    住院病历纳入排除标准    病历纳入标准:现病史中明确记载发病与情绪〔包括模糊情绪(情志/绪相关、情绪激动等)和具体情绪(喜、怒、悲伤等)或情绪相关的事件(如争吵、亲人去世等)〕相关的记述;疾病诊断明确;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齐备;发病年龄在 16 岁以上,65 岁以下,上述四项标准均具备者方可纳入。 排除标准:现病史中没有因情绪致病的记述(包括模糊情绪、具体情绪),也无任何与情绪相关的事件(如争吵、亲人去世)引起发病的记述;病、证诊断不完备;发病年龄小于 16 岁或大于 65 岁。共抽取 54 703 份病历,符合纳入标准者 506 例。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婚况等);既往情志病史及过敏史;情志病诊断;脏腑定位;致病情志及伴随情志及相应的生活事件等。

    调查方法:对阳性病历由调查员填写自编的《有关情志病证住院病历调查表》。

    1.4    病历筛选及质量控制    对抽样的病历进行筛选,病历一旦被排除将不再录用,因此,如果病历提供的信息不全面而不能确定,或者有疑问、有分歧者应先纳入。浏览全文,主要阅读现病史及病程记录,根据病历选择标准,筛选出因情绪致病的住院病历,对多次住院患者,根据住院号,取首诊病历为纳入病例。根据以上评价标准,由两人分别独立对纳入的所有病历进行质量评价,各自完成后交叉核对,遇有分歧,协商判定。

    调查员根据病历所提供的的信息逐项、如实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致病情志种类、所致何种疾病。

    2    结    果

    共调查住院病历 54 703 份,阳性病历 506 份占总病历数的 0.92%。具体结果如下。

    致病情绪共出现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情绪因素、情绪相关、情绪不稳、怒、忧等描述,出现较多的为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怒等。

    结果表明:阳性病历占总病历数 0.92%,在阳性病历中,情绪激动与疾病关系密切,明确的单一致病情绪 “怒”阳性率最高,说明怒是对疾病影响较大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

    3    讨    论

    祖国医学已认识到情志因素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使人体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是造成内伤杂病的致病因素之一[1]。

    3.1    情志病历中疾病分布情况    我们在 3 家省级三级甲等(山东省中医院、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同时展开调查,共调查近 3 年住院病历 54 703 份,筛选出情志病历(阳性病历)506 份,占总病历数的 0.92%。我们的调查发现心内科、神经内科疾病与负性情绪因素关系较大,心内科疾病占总阳性病历的 62.05%,神经内科疾病占到总阳性病历的 12.06%,其次是消化科为 7.11%,妇科为 3.56%。提示负性情绪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关系密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和研究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疼痛、癌症、反应性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及等与负性情绪关系密切,与我们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长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脑垂体 - 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加速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内在损伤的进程,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血小板反复被激活,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及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形成血栓或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促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2,3];严重的抑郁反应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4]。提示负性情绪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的紊乱而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

    3.2    情志病历中致病情绪分布情况    调查发现在 506 例情志病历中致病情绪共出现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情绪因素、情绪相关、情绪不稳、怒、忧等描述,出现较多的为情绪激动、情绪不畅、情绪波动、怒等。其中情绪激动与疾病关系最为密切。在明确的致病情绪中,怒与疾病的相关性较大,目前国内现代医学和心尚未见到怒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专门研究,某地在食道癌普查工作中发现,患者中 55.6% 的人素有忧虑、急躁的情绪状态,另一统计提示性情急躁者占 69%,还有资料表明 72% 的癌症患者发病前有过情绪危机[5]。一项对年轻男性长达 36 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愤怒情绪使早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 3 倍[6]。Woods NF 等将 40 岁以上 PMS 患者和低压力症状模式女性在压力觉察和反应的生理指标、压力觉察激素、紧张的生活环境、生气、自我和社会的控制力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发现 40 岁以上 PMS 患者经历了更多的社会负性事件,更容易愤怒、更关心自我和社会的控制等。她们在皮肤电和肌肉紧张度等生理指标和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方面高于对照组。我们调研结果显示情志病证患者中,怒是比较重要的负性情绪,与相关文献结果一致。

    3.3    情志病历中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调查发现在 506 例情志病历中,显示女性情志病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笔者观察显示女性情绪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周围环境敏感性高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35 岁以下情志病历占总情志病历的13.64%,36~45 岁情志病历数占 19.92%,46~55 岁情志病历占 34.06%,56~65 岁情志病历占 34.78%, 年龄与情志病证发生率呈正相关,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9]。考虑与调查的情志病历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多发有关。

    3.4    进行临床情志致病研究意义重大    负性情绪与疾病的、转归、预后有关。Kwachi 等[10]发现,伴有明显焦虑情绪的患者发生致命性冠心病事件和猝死的危险增高,其危险度随焦虑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宣称,每个人的健康长寿 10% 取决于社会因素,8% 取决于医疗条件,7% 取决于气候因素,60% 取决于自己。而在这 60% 当中有 35% 是取决于个人的情绪因素。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化,21 世纪疾病的重点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由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疾病。研究表明[11],在心理障碍患者中,约 60%~70% 是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主诉而就诊于内科各种专科或普通内科门诊。据统计,在我国内科各种疾病中 1/4 至 1/3 为心身疾病;在冠心病、糖尿病、风湿和类风湿病、关节炎和恶性肿瘤中分别有40%、33% 和 42% 的病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对于上述患者,单纯针对躯体症状无效,而抗焦虑治疗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心理及中药干预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负性情绪,而且通过认知的改变,减轻负性情绪对躯体状态的影响,抑制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恢复内环境的稳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住院病历中只有 0.92% 的病历与情志因素有关,与以上结果差距较大,提示当今临床医师对情志因素致病重视程度及识别率低,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 14 个国家 15 所综合医院各种心理障碍的一项调查表明,上海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仅 15.9%,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 48.9%。我们的结果与以上较为一致。因此,研究负性情绪怒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意义重大,揭示情志病证的发病机制,找到有效干预途径和方法,促进病人全面康复,以促进社会和谐。

【文献】
  〔1〕 印会河. 中医基础理论〔M〕. 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 1994. 98

〔2〕 张作记, 王长谦, 崔立谦, 等. 负性情绪干预对冠心病绞痛疗效及冠脉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 1999, 8(3):189

〔3〕 张丽华. 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关系的配对比较〔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18):2538-2539

〔4〕 陈建平, 顾卫平, 卢尔滨, 等. 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的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3):143

〔5〕 王宗柱. 浅议情志与癌的关系〔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1, 14(2):11-12

〔6〕 Chang PP, Ford DE, Meoni LA, et al. Anger in young men andsubse2quent prema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precursors study〔J〕. ArchIntern Med, 2002, 162(8): 901-906

〔7〕 Pollak SD, Cicchetti D, Hornung K, et al. Recognizing emo2tion in faces: developmental effects of child abuse andneg2lect1Dev Psychol, 2000, 36:679 -6881

〔8〕 Crittenden PM1Children's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adversehome environments: an interp retation using attachment theory1 Child Abuse Negl, 1992, 16:329 -3431

〔9〕 冯杰. 常见老年慢性躯体疾病与抑郁的相关研究〔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6, 5(3):185-186

〔10〕Kwachi I, Colditz GA, Ascherio A, et al. Prospectivestudy of phobic anxie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2ease in men〔J〕. Circulation, 1994, 89(5):1992

〔11〕 杨菊贤, 蔡文玮, 陈启稚. 焦虑与惊恐发作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2(11):5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