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刺配合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头皮针刺;按摩;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西医称之为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血管系统病变而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闭塞、破裂,致脑局部循环损害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长,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其致残率高达80%[1]。在多种功能障碍中, 偏瘫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核心问题之一[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近年来作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和头皮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患侧肢体进行按摩,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为2007年9月—2008年9月本科收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从中随机抽取86例。入组标准:以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为诊断标准确诊的初发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有卒中病灶,且均伴有左侧或右侧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排除标准:入院时已经昏迷者,采用颅内血肿穿刺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者,重症脑干梗死(意识障碍、闭锁综合征)者。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43~78岁,左侧瘫痪28例,右侧瘫痪15例,病程10~62 d,平均(36.5±3.8)d;对照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41~77岁,左侧瘫痪25例,右侧瘫痪18例,病程12~60 d,平均(35.2±5.1)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头皮针刺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按摩治疗。头皮针刺每次30 min,每日1次;瘫痪肢体按摩每次30 min,每日2次。7 d为1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观察。

    1.2.1  头皮针刺方法:头皮针选区按《头针与耳针》标准线的定位与主治[3],于患肢对侧头部取穴。取健侧顶颞前斜线,定位于头顶部;顶颞后斜线,于顶颞前斜线后1 cm与其平行的线;顶旁1线,于头顶部督脉旁1.5 cm,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 cm;顶旁2线,于督脉旁开2.5 cm,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 cm至承灵穴为主穴,配颞前线、顶中线穴及适当患侧线、区穴位。顶颞前斜线从上而下三段接力刺,颞前线、额旁1线、额旁2线由上向下进针。每次选配4~6个穴位,行针2~3 min,捻针频率50~180次/分,间隔10 min行针一次,行针3次后留针20 min,每日1次。

    1.2.2  按摩方法:①患者仰卧位,按摩师站在患者瘫痪侧,用滚法自患侧上臂内侧至前臂按摩,再沿大腿前面下行,至踝关节及足背部,以肩肘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为重点按摩部位,配合按揉上肢的曲池、合谷和下肢的风市、委中、承山等穴位。然后,将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尽量屈曲,足底踏平在床面上,按摩师一手按住踝关节,另一手按住膝部向前掀压以加大距小腿关节的背曲幅度。反复3~5次。②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用滚法沿患侧下肢外侧自髋部至踝部按摩。③患者俯卧位,按摩师站在患者侧面,用滚法施于患侧下肢,自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以环跳、委中、承山为重点治疗部位,往返3~5次。⑤患者坐位,用滚法施于患侧肩胛周围,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及肩关节外展内收上举的被动活动。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在进行上述患肢按摩同时,还辅以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运动和外展、内收及旋转的被动运动[4]。

    1.3  评定标准  运动功能评定[5]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Motor Scale,FMMS)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评定[5]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由专人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别对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治疗前)和治疗21 d(治疗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评分并经t检验进行评价,以比较单纯头皮针刺治疗和头皮针刺配合按摩治疗的效果。

    2  结果

    两组脑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说明头皮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效果显著,这与王伯清、苑庆皊和李英等的研究结果一致[6~8]。两组对照,头皮针刺结合按摩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实验组康复效果满意。脑卒中后偏瘫的主要病理机制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下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功能丧失,受其支配的肌肉或肌群的相互制约和协调能力也随之丧失,从而引起运动功能的下降[9]。人体头部存在着诱发电位的相对敏感区,离中央前回越近的部位,越易诱发电位,头皮针刺疗法可以改善大脑局部循环,消除脑水肿,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纠正抑制性泛化能,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有其独到之处,是临床上常用的康复方法。按摩法是以经络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以达疏通气血之功。从传统的中医理论看,按摩可以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滑利关节,理筋正骨;从医学理论看,按摩可以伸展处于缩短状态的瘫痪肌肉,降低肌肉张力及兴奋性,松弛关节周围各种纤维组织,防止关节挛缩畸形的发生;

还可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的调节身体功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刺激神经功能恢复,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皮肤的废用性萎缩;同时按摩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改善关节部的营养、增加活动度使关节逐步得到恢复;并且按摩还可以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增加激素分泌,提高免疫机能。针刺后,合并按摩使局部主动与被动活动增加而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变局部的缺血状况,带走局部因缺氧而引起的酸性物质堆积;同时可减轻因针刺对穴位反复刺激而产生疲劳的缺点。按摩“理筋”和针刺“通络”两者结合,克服了单一针刺疗法在中的不足,可大大增强治疗效应。

    按摩疗法与头皮针刺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优势互补,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头皮针刺与按摩在治疗中又都无毒副作用,符合人们追求回归、返朴归真的绿色治疗观念,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1] 王志静. 脑卒中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73?74.

[2] “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康复医学杂志,2002,1(5):266?272.

[3] 宋一同.标准线的定位与主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7?32.

[4] 侯佃臻,崔玉芳,邱会芬.按摩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及生活能力的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6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上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6] 王伯清,赵建华,张咏梅.头体针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8):490?491.

[7] 苑庆皊.不同的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偏瘫80例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05,11(5):456?457.

[8] 李英.中风后遗症的头针治疗[J].河北医学,2008,30(2):177?178.

[9] 傅建明,顾旭东,王佳宇,等.头皮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