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中药逍遥散合真武汤加减内服,再结合中药敷脐,西药以利水药口服,并与静脉补液相结合。结果 60例病人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3%。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快而平稳,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 中西医结合 内外同治 临床应用
我科自2005~2006年运用中西药合用治疗肝硬化腹水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40~68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者4年。其中酒精性肝硬化腹水1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48例。所有病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内服中药 方以逍遥散合真武汤加减:当归10g,白芍10g,柴胡6g,白茯苓15g,白术10g,薄荷10g,制盐附子15g,大枣10g,生姜10g。水煎服,每日3次,于饭前30min服用。腹水明显者加大腹皮、陈皮、茯苓皮;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食欲不振者加内金、炒山楂、神曲;肝脏形态改变加三七;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加银花、白花蛇舌草、虎杖;有出血倾向者加三七、白芨。
1.2.2 外敷中药 甘遂10g,生姜10g,大黄10g,白芥子10g,葱白10g。共制成药饼贴敷于脐部,每日8~10h。
1.2.3 西药 口服呋噻咪片20~40mg,螺内酯20~40mg,每日2次,肌苷片0.4g,每日3次。静脉补液5%GS 150ml+VitC 1.0g、VitB6 200mg,ATP 40mg,Co-A 100u、门冬氨酸钾镁10ml、5%GS 100ml+黄芪注射液30ml,复合氨基酸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根据血生化情况适当调整补充钾、钠、钙等。
2 结果
显效(腹胀水肿,双下肢浮肿消失,B超检查腹水消失)36例;有效(腹胀水肿,双下肢浮肿消失,B超检查仍有少量腹水)20例;无效(腹胀水肿,双下肢浮肿无改善,B超检查腹水量同前或增加)4例,总有效率90.3%。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6岁,于2005年8月16日就诊。诉头昏乏力,腹胀,食欲减少,尿少,双下肢肿半年多。望:面色萎黄,巩膜无黄染,鼻部两侧(颊)显现有细血丝,颈项部有2枚蜘蛛痣,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胸部无异常,腹部隆起,但无腹壁静脉曲张,双下肢水肿。闻:心肺未见异常,肠鸣无吭进。问:诉平时易感冒,易疲劳,腹胀,欲食减少,尿少,头昏无力1年余,下肢肿半年多,经人介绍自买利尿药与健胃消食药服用,见时有腹胀减轻,尿量稍多,食欲增加,所以一直自己购药服用。但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服前药无效。切:脉沉细无力,扪腹部膨隆,质地软,肝胃区叩痛明显,全腹浊音(腹水),下肢指压凹陷。血常规检测:Hb 85g/L WBC 2.8×109/L,尿常规:蛋白(+)。肝功检测:丙氨酸转移酶(ALT),48u/L,门冬氨酸转移酶(AST)56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520u/L,白球比例(A/G)=0.9。乙肝五项检查报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B超检查提示:肝脏形态失常,体积缩小,肝包膜呈锯齿状凹凸不平,实质回声紊乱,肝内管状结构紊乱,门静脉内径1.6cm,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腹腔内探及液性暗区,腹水最深处约11.9cm,暗区内可见肠管漂浮,右侧背部、胸腔探及大量液性暗区,最深处约9.8cm。诊断:乙肝后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治法:益气疏肝健脾,温阳化水解毒(乙肝病毒)。药用: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6g,白茯苓20g,白术10g,薄荷10g,大腹皮30g,制盐附子15g,陈皮12g,茯苓皮15g,炒山楂20g,神曲20g,三七10g,生姜三片,大枣10g。水煎服,每日3次,于饭前30min服用,每日1剂。另用甘遂10g,白芥子10g,生姜10g,大黄10g,葱白10g研细制成药饼敷贴于脐部,每天8~10h。
西医:5%GS 150ml+ATP 40mg、CO-A 100u、VitC 1.0g、VitB6 200mg、门冬氨酸钾镁10ml,静注,5%GS+100ml黄芪注射液30ml,静注。复合氨基酸250ml静注,口服螺内酯40mg,呋噻咪40mg,每日2次,肌苷片0.4g,每日3次,饭后服。二诊:8月20日,自诉经3天治疗,尿量明显增多,腹胀(水肿)减轻,饮食量增加,双下肢水肿消退,精神转佳。继前法中药加银花15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15g。每日1剂,每日3次。呋噻咪片改用20mg,螺内酯20mg,每日2次,10%氯化钾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0ml,连用7天。脐敷照上法。三诊:8月28日,腹胀(腹水)消退,双下肢水肿消失,食欲正常,精神振作,行动如常,B超提示:腹水消失。血常规Hb 110g/L,WBC 4.1×109/L,尿常规:蛋白(-),治疗停用外敷用药及利尿药。继守前方中药加减及液体治疗1个月,后停用补液治疗,续治其乙型肝炎及肝硬化,半年后,病情稳定,未复发。
4 讨论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膨胀”范畴,本病的形成中医学认为是由病邪(毒)作用于人体,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逐渐形成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本病源于肝,肝郁血瘀,症结始成,木克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土克肾水,气化失司,转输失利,致使机体长期处于脾土受肝木克制,肾水受脾土制约,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开合。然久则为癥为膨的基本病理变化,病机特点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故治疗当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温阳化水,使之情志调畅,气血调和,脾气运化功能,肾的蒸腾气化功能正常,方能水可散,癥可消。笔者在长期的临床中体会到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单用中药见效缓慢,单用西药又有耗伤正体之弊,因此,运用中西药结合,以中药“缓”疏肝、健脾、温阳、利水不伤正,以治其本,西药快速利水治其标,再结合敷脐。
方中柴胡、薄荷、白芍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当归、白药养肝柔肝,黄芪、白术、大枣、白茯苓益气健脾,炒山楂、神曲健胃消食,制盐附子温脾肾之阳以助大腹皮、茯苓皮、陈皮、生姜化水利水之功。三七药理研究证实,抗炎及镇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糖代谢,保肝,治疗慢性肝炎,抗衰老及抗肿瘤作用[1],而消癥结。中药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除通过局部刺激,经络与神经调节外,另一重要机制便是中药的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起作用。药物透皮吸收可避免胃肠道刺激、肝脏的“首过效应”,以及药物半衰期短,必须分次给药等缺点[2]。外以甘遂竣下逐水为君,大黄清利湿热助甘遂利水为臣,生姜、葱白温阳利水以兼制甘遂、大黄苦寒峻烈为佐;白芥子、生姜可促使药物穿透,发挥其有效功能为使。
再配合呋噻咪、螺内酯两药合用利尿快速稳定,补能量及黄芪注射液、氨基酸旨在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肝脏及消化道的微循环,有利于腹水及水肿体液返回血循环。通过中西药合用,内外并施,全方体现在扶正祛邪(毒),功补兼施,虚实并重,然获气机调畅,纳运协调,阴阳平衡,所以对消除腹水、水肿,培进食欲,见效快而平稳,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
1 杨殿兴,王承平,马维骐,等. 中医药学基础.四川省中医药继续自学资料,1996,8.
2 潘传芳,张雅丽,蔡俊萍,等. 肝硬化腹水的敷脐疗法.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4(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