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疾病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 身心疾病 护患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疾病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护科的要求护士在具备一定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康心理的定义:指心理上的健康状态,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社会整合,和谐,即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相对稳定,相对协调,充分发展,与客观环境统一和适应。然而,由于职业性质、特殊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社会评价不公平等给护士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影响着患者,更重要的影响着广大的护理人员,使护患双方关系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状态,矛盾始终处于一触即发的地步。如何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也是我们目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1]。
1 护理人员的心理基础
1.1 职业压力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工作压力是职业要求与个体不平衡知觉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当个体不能从各方面应对压力时,便出现了工作压力[2]。虽然人人有产生工作压力的可能性,但从事卫生服务行业的人员压力明显升高,护理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陈亚红等[3]报道临床护士SCL-90各因子得分与健康成人比较,只有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低于健康成人,临床护士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胡敏予等[4]对这一群体进行了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1.2 护士现存压力的来源
1.2.1 工作状况产生的压力 崔屹等[5]认为护理工作的平凡、琐碎、繁重,经常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是造成护士工作压力的基本因素。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再加上普遍的护士缺编现象和生活无,致使护士经常精力透支,日积月累易对护士的健康产生伤害。
1.2.2 工作环境产生的压力 护士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陆彬等[6]认为护士每天面对复杂的应激源,经常陪伴被病痛折磨的病人听到无休止的呻吟,急症病人瞬息万变的危急抢救,濒危或死亡病人的感官刺激,期望值过高和要求过多的家属,医院交叉感染的危险等,护士经常感到肉体和精神上的疲惫不堪,而受到疼痛的侵袭。
1.2.3 职业风险性的压力 护士工作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时刻变化的病情,容不得有半点疏忽,否则将直接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而当事人也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在工作中每个护士时时刻刻都必须提醒自己要杜绝差错,避免事故。邢海燕等[7]通过对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医疗事故发生情况和医疗纠纷发生时、处理中、处理后护士心理变化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医疗纠纷处理和解决,对于医患双方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特别是对护理人员的执业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职业风险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
1.2.4 复杂的人际冲突给护士带来的压力 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医护、护患间,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发生冲突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护士的工作,尤其是涉及护患关系,护士即使遇到严重的曲解、误解和冤枉的情况,遇到情绪过激、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从职业的角度,仍必须保持冷静平和,以宽容大度继续承担应负的职责。有时必须压抑自身感受,做出精神妥协。但是,独生子女护士的增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石彩秋[8]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女性常模,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女性差。大多数人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训练,一旦在工作受挫,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从而造成护患冲突,产生人际障碍。
1.2.5 医护社会价值的不对称造成护士压力 崔屹等[5]认为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而护士则被认为是医生的助手,甚至有的人认为是“高级保姆”,而不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这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使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及能力。他们虽然工作勤奋、努力,但护士的收入与其护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没有呈明显的相关关系,护士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肯定和补偿,发展机会、晋升、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得不到合理解决,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心理压抑,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2.6 医院因素 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制度、护理管理者不正确的管理方法也会成为护士心理压力的应激源。部分管理者关心工作本身胜于关心完成工作的人,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手段来约束护士的职业行为,强化其职业态度。这种管理方法挫伤了护士的积极性,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 患者的心理基础
2.1 患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刚入院时主要是不安全感、孤独感、牵挂感,主要表现为因为担心病情严重,还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忧心忡忡,产生不安全感。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与工作环境,而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还因为担心家庭生活的安排、子女的与自己各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牵挂感。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苏朝霞等[9]认为抑郁症产生的日常应激源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对美好的事件降低了感受性,导致降低了生活质量。
2.2 从健康人到患者心理状态的转变 张同利等[10]认为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此病,迟迟不愿进入角色,一旦被确诊,又不能接受病情事实,不少患者此时的心态已无法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并由此向恐惧、焦虑的心理转变,使原本病情加重。
3 患者家属的心理基础
3.1 患者家属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存在 患者家属是护理照顾病人的主要提供者,也是病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11]。温弗乐等[12]研究表明,住院期间,家属往往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这种焦虑情绪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将直接影响患者。而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忽视与家属交流,较少估计其焦虑的心情,而产生了许多不必要发生的护患矛盾。多数患者家属有较高的焦虑水平,处于不良状态。急诊患者多起病急剧、病势凶猛、发展迅速、预后不佳,家属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对事态发展无法掌握,心理负担更加沉重,身心状况变化较大,常表现为有不幸预感、静坐不能、睡眠障碍等。家属的身心健康是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3.2 女性家属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经向晶等[13]研究表明病人家属的心理问题依次为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且全部为女性。这与女性的身心敏感,更脆弱也更外露有关[14]。在急剧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社会问题及自身生理特点,使女性受到更多的心理社会影响,面对病人她们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远比男性多。但同时,女性在心理上比男性更易接受作为照顾者的角色,更易承担照顾任务,她们更愿意向医务人员陈述她们的困难处境和感受,更愿意寻求帮助[13]。
3.3 患者家属焦虑与医疗环境不佳有关 导致陪护家属焦虑的医疗环境因素有二:一是病房设施陈旧,收治人数过多,空间拥挤;二是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同时,对患者家属的身心状况也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4 应对措施
4.1 针对减轻护理工作压力的措施 关心护士的心理感受,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帮助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保持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5]。加强业务培训以减少无效反复行为,提高应对能力。同时要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护士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热爱护理工作,明确护理岗位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学会客观地看待得与失,帮助护士正确地认识自我工作价值,增强自信心。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她们积极参加锻炼和文娱活动,以积极的方式放松身心;引导护士学会运用适当的发泄方式疏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为护士提供自由空间,促进员工的成长[16]。周敏娟等[17]认为护理人员若能不断地拓展视野,恰当要求自我,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晋升等问题,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待,工作中若出现问题或发生医疗纠纷,管理人员能正确地处理,并能恰当地分配人力资源,减少年轻护士的超负荷工作量,增加编制,有助于改善她们的心理卫生状况。谢礼珊[18]认为管理人员应尊重护士的智力和情感,真诚地关心护士的生活和工作,减少她们的压力,以优化护患关系。
4.2 针对改善患者心理问题的措施 针对入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与家属要安慰与鼓舞病人,激发他们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接触病人,尽量表示亲切和热情,根据病情给予指导,家属要按时探望患者,这些都有助于消除病人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王小玲[19]认为要正确应用规范性语言,在护患交流中,护士的语言要能够表达对患者的愿望,同情与体贴,要尊重患者的人格,日常工作中要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还要注意使用尊称,不能直呼床号代替患者的姓名,禁用刺激性语言。在与患者交流时,说话的语气要温和,语调、语速要适中,使患者听后感到亲切、愉悦,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王丽[20]认为良好的家庭干预是保障患者康复的核心因素,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王文英[21]认为采用集体心理,可将有相似不良心理因素的患者集中起来,以讲座的形式纠正患者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解除思想顾虑,在讲解过程中,可与患者展开讨论,形式互动,并可请性格乐观,并且控制良好的患者介绍自己的经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良好关系。
4.3 针对调节患者家属心理的措施 护理人员要重视对家属焦虑心情的反馈,观察、分析家属焦虑心情的影响因素,及时疏导其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直系亲属应更宽容、更耐心,理解其各种焦虑表现,多与他们接触交流,耐心解释家属担心或烦恼的问题,使其心理平衡,以积极的心境去鼓励和支持患者,增强患者的信心。路潜等[22]认为护理人员应帮助家属适当调整病人患病后家属的生活安排,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提供有关疾病知识的教育,使得家属能够及时了解病人病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同时耐心对待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属,特别是职业为家务的家属;格外关心病人的配偶,此外,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考虑家庭的状况。这一系列措施都有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向晶等[13]认为护理人员应给予女性更多的同情和支持,注意倾听她们内心,帮助宣泄其焦虑、抑郁的心情,并注意健康知识的宣传,更好地提高她们的照顾能力。谢礼珊[18]认为寻求亲朋好友、同事、单位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社会支持可支持个体的抗耗能力,缓和应激源对个体的冲击。
5 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更突出了患者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人的概念。针对护士工作压力源,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变压力为动力。正确处理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缓解家属心理压力。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护患关系中,作为帮助患者的护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以病人需要为中心。护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即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实施一切护理措施的基础,是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护理质量所必需的,进而改进自身的言行。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职业道德,使护士在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优化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真正体现一切为了患者的医疗宗旨。
【】
1 杜雪梅,任宪玲,马伶俐,等.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79.
2 刘秋鸣,郭华,施莉琼,等.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与对策.上海护理,2004,4(2):10-12.
3 陈亚红,吴庆文.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2):1099-1100.
4 胡敏予,周品菊,肖水源.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92-195.
5 崔屹,金莹.探讨护士的压力及应对措施.上海护理,2004,4(3):54-55.
6 陆彬,黄琳,王翠英.临床护士心理状况分析及其对护理行为的影响.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168.
7 邢海燕,王建华,任光圆,等.医疗纠纷对护士心理影响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30.
8 石彩秋.独生子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临床康复,2005,9(24):199.
9 苏朝霞,阎书昌,李玉霞.应激干预抑郁患者心理生理指标的变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58-10661.
10 张同利,仇雷霞,钟筱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护理.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23(12):1180.
11 吴小桃,刘旭峰.社会支持的本质及其测定.中国社会医学,1995,9(3):7-10.
12 温弗乐,桑未心,林晓云.急诊患者家属心理状况调查分析.上海护理,2003,3(1):1-3.
13 向晶,李润先.维持性血透病人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29.
14 忻志鹏.实用临床心.上海:上海医学出版社,1991,49.
15 袁勤,袁浩斌.精神科护士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上海护理,2003,3(3):10-12.
16 王玉琼,吴学华,黄燕.护理领导者非权力影响的研究.护理研究,2002,16(5):249-250.
17 周敏娟,姚立旗,谢丽萍,等.综合医院护士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6):435.
18 谢礼珊.组织公平性和信任感对护士心理受权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1):105-110.
19 王小玲.护士语言与护患关系.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266.
20 王丽.脑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山东医学,2007,47(29):118.
21 王文英.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治疗浅析.陕西中医,2007,28(10):1448.
22 路潜,姚景鹏.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病人家属心理社会问题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