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医学本科实习教学中的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许国华,徐虹,王来根 时间:2010-07-12

【摘要】  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不断的变化和提高,医学人才必须兼具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从医学生到医生转变阶段的实习阶段是这两种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阶段,这一阶段强化通识对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所需的伦理道德、职业习惯、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医学生专业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强化通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通识教育;实习;教学

 The significa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practice teaching

    XU Guo-hua, XU Hong, WANG Lai-gen.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desire to Aesculapius, the modern medical must have both scientism and humanism. On the change period from medico to medical, stronger gener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ethic and ethics, society liability and occupation custom of medical practice students. Meanwhile, in this period the medicine specialty science spirit and innovate idea is being radicated,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tronger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医学本科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特殊阶段,是学生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体现的时期,是学生从业生涯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职业习惯、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构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专业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其相关的多方面的教育更是十分关键,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医学实习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医学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阶段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传统医学目的是救治人的生命, 而现代医学目的则更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迫切, 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关注, 并且随着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关系的更加密切, 医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功能,保护人民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 保护社会和环境, 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保证、科技、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未来的医生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功能,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1],因此,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就要树立起医学大基础观、医学文化观、大卫生观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

    医学学科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医学的社会功能的要求日益突出, 医学的目的和内涵将会进一步深化。医学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正面效应也同时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医学工作者必须用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系统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加以平衡,这种思维就是人文精神,正如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器官移植、生殖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与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同行,否则人类的命运、前途将无法想象。因此, 医学教育必须使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把握科学的精神相结合, 专业教育必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节段的临床实习节段,更是学生接触和培养责任感、社会感和人文精神的关键节段,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的积淀,要具有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只眼睛关注着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的能力和责任, 保持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2]。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完成医学专业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的培养。

    2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教育是培养医生良好医学道德的关键阶段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全德性的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医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状况也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医务人员面对的对象是人,受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病员和家属为了治好疾病向医务人员送红包。这时就需要医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抵御这种诱惑。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将来在工作中能否经受得住这样的道德关的考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看医学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是否已经将道德观念深深扎根于医学生的脑海中,尤其是临床实习节段教师的表现和表率作用会对学生未来医学道德的形成具有直接和直观的作用。教师在医疗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医德、医风和工作责任感,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实习节段我们不仅要强化带教教师的医德行为,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树立起医学道德底线,强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医学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将体现在其工作态度、服务态度上。在未来工作中是以病员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是献身医疗卫生事业还是凭借自身掌握的知识谋取不正当的私利,是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还是作风懒散、不负责任, 这些都是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在工作中的反映。加强医学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自身与病员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3]。

    3  医学实习节段的通识是培养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阶段

    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了21 世纪的医生应是交流专家, 有判断力的思想家, 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信息专家, 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 卫生小组的管理者, 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或交际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21 世纪医学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使得医学教育的范围更广泛, 实践通识教育将促使医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

    医学实习节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节段,是学校中学习的各种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实践的开始节段,这一阶段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 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4]。使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心智等方面能够全面协调地发展。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4  医学实习节段通识教育实现的方法

    4.1  传承理念  指导实习生阅读祖国医学和西方医学史,了解自己学科的思想、观念的演化和医学发展中的精神遗产和价值精华。强化对传统人文医学典籍的辐射作用的学习,积极地、有选择地传播西方人文医学新作,改善以实用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医学教育。强化医德教育导向,教员要多向学生展示其正面的良好的医德表现,同时利用和学生聊天、休息的时间讲授医德的规范和意义及其人文价值,指导实习生阅读一些关于、伦理方面的书籍,并可以就一些热点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的思想向正确地方向发展。

    4.2  培养公民意识、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而是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因此, 要首先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和公民来积极有效地承担各种责任,然后再培养学生作为以人的生命为工作对象的一名医生的职责。培养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应把公民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起点和重点,公民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同时利用教员自身的人文素养特点,有意识的对带教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引导和交流,通过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带教的学生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强化学生的自身修养。

    4.3  培养精神和创新思维  医学生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每一次科学研究, 以求实的态度诊治每一位病人, 同时, 医学生应成为宣传、发扬科学精神的主力军。医学生的通识教育应尽早让学生在接触临床实践、社会医疗实践中发现问题, 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 树立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的信念。同时要充分利用和临床医学院的资源,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培养实习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发展学生提供必要的沃土。

【】
  1 孙立军,曾勇,臧德泉,等,试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1:12-14.

2 李鲁,郭永松,施卫星.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25-27.

3 曹永福.将人文融入医学:发展医学人文学科的一种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4-25.

4 曾诚.以培养目标定位医学生核心能力标准.医学教育探索,200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