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观察室患者护理特点初探
【关键词】 急诊护理
急诊护理是跨多专业学科的医疗活动,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全面的临床护理知识和经验,技术水平高,抢救技术熟练[1]。急诊护理服务的人群稳定性差,多为危、急、重症患者[2]。护理人员需要在急救常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实施特定有效的护理[3]。为了提高急诊观察室的护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笔者对2005年以来的患者收治情况做了相应的统计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收集了2005年1~5月急诊观察收治患者的有关资料,并对患者的数量、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入院诊断、转归情况及分科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特点
2.1 年龄分布
2005年1~5月,共收入急诊观察室患者391例(急诊观察室床位为30张),女176例(45.01%),男215例(54.99%);年龄14~105岁,平均54.02岁,60岁以上者180例(46.04%),见表1。表1 患者年龄分布(略)
2.2 留观时间情况
患者转归情况:出院269例(68.80%),收入病房97例(24.81%),死亡25例(6.39%)。住院天数显示:住院时间最短的半天,最长的65天。住院40天以上的5例(1.28%),30~39天以上的7例(1.79%),20~29天的12例(3.07%),10~19天的60例(15.34%),9天以下的307例(78.52%),平均住院天数较多。见表2。表2 患者住院时间统计(略)
2.3 患者分科情况
患者分科情况显示,以内科及普通外科患者最多,内科242例,占患者总数的61.89%,普通外科患者127例,占患者总数的32.48%。见表3。表3 收治患者分科情况一览表(略)
3 护理对策
3.1 急诊科的特点
(1)患者数量多,年龄跨度大,从14~105岁;(2)老年人所占比例大,6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数的46.04%;(3)患者住院观察时间较长;(4)病种多;(5)患者涉及的专业科室多。
3.2 护理对策
由于患者数量多,年龄跨度大,老年患者占较大比例,所以在护理工作的操作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如在制定护理计划的过程中,对同一种疾病的患者,年轻人和老年人有着各不相同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老年人存在着一些潜在的护理问题,能否准确地做出护理诊断,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
老年人自理能力差,易发生各系统并发症,从而使生活护理量加大,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进行相应的卫生宣教。对于老年患者还应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心理问题的研究。目前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是医学、护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医疗体制改革迅猛的今天,老年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只是来自于疾病和家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社会,所以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强调整体护理观念,以系统的护理程序为依据。
另外,应加强培养护士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无论是给患者、护理还是抢救,均应“说”到位,通过良好的沟通,解除患者紧张、焦虑[4]。
急诊观察室患者的平均住院观察时间相对较长,从而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负担。为了减轻各方面因素给患者带来的压力,应特别强调护士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尽可能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如准备一些一次性生活用品,以解决生活上的不便。工作中加强巡视,主动与患者交谈,以便于沟通,使患者感觉到无论家属在与不在,同样有安全感。另外,护士除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外,还应对家属做好相应的解释及说服工作,同时要做到理解和体贴,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患者。
急诊观察室患者的病种多,而且涉及的科室也多,所以在病房的管理和护理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如院内交叉感染问题等。在工作中,尽量做到将外科手术患者与内科患者分开管理,并定时对病房进行紫外线照射,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当遇有新病例时,要及时组织学习,以扩充知识面。同时,还要随时掌握病房内患者的相关情况,如所属科室、值班医生等;在观察和护理患者时,要做到更加细致和严谨,做好护理记录。
4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急诊观察室的护理工作涉及多个专业,在病房管理和患者的护理上都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求护理人员除必须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的护理知识外,还要把握急诊观察室的特点,要以整体护理观念来指导工作。
目前,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已经开始,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全科护士的培训也能列入议事日程。另外,作为急诊观察室的护理人员,应对其工作环境及特点,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促进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
【】
1 陈泽萍,陈楚军.急诊护理管理探讨.护士进修杂志,1998,13(4):10-12.
2 赵新.浅谈急诊护理工作与人文关怀.实用医技杂志,2002,9(9):714-715.
3 张岚.国外急诊护理工作发展趋势.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1-3.
4 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