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析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群;临床特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以轻型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在我国历来流行主群是A群,占90%以上,1990年以后B群有上升趋势[1],C群少有报道。我院2005年1月22日至4月5日共收治C群流脑病人10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女各5例;年龄7~17岁,平均(12.9±2.91)岁。10例诊断均符合彭文伟主编的《传染病学》诊断标准。5例来自安徽省的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先后6 d内发病;2例来自马鞍山同一地区,有密切接触史,先后2d发病;3例来自南京市区,相互无接触史。第1例为2005年1月22日发病14 h入院,最后1例2005年4月5日发病16 h入院,均在流脑的流行季节。
1.2 临床表现 10例均急性发病,48 h内入院。表现为急起发热、头痛、呕吐,9例为高热(39~41℃),平均体温(39.82±0.89)℃,8例有皮肤淤斑,5例淤斑大而迅速增多,4例血压下降,3例休克,6例意识障碍。6例诊断为暴发型中败血症休克型1例,脑膜脑炎型2例,混合型3例;余4例为普通型。4例于病程7~10 d出现并发症,表现为再发热、关节痛,分别予消炎痛、皮质激素等治疗逐渐好转。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数为(16.4~34.9)×109 L-1,平均(21.63±5.31)×109 L-1,中性粒细胞占0.80~0.99,平均089±0.05。4例暴发型者未行脑脊液检查,1例败血症休克型及1例混合型者脑脊液正常,4例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黄、浑,潘氏实验(+++~++++),白细胞数为(15~56)×109 L-1 ,中性粒细胞0.65~097,蛋白质水平明显升高,糖、氯化物降低。细菌学检查阳性5例:1例淤斑涂片、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1例咽拭子、淤斑涂片阳性;1例淤斑、脑脊液涂片阳性;1例脑脊液涂片阳性;1例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阳性。经江苏省CDC细菌培养后玻片凝集试验鉴定均为脑膜炎奈瑟菌C群。细菌对青霉素、头孢三嗪、头孢他啶、氯霉素、苯唑青霉素、环丙沙星均敏感。
1.4 治疗方法及预后 所有病例均采用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疗程10 d,同时结合病情予脱水、皮质激素、抗休克、抗DIC、支持等综合治疗。第1例入院为暴发型(混合型),于发病30 h左右死于休克、DIC,余9例治愈出院。
2 讨论
正常人群鼻咽部携带一定比例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2],而健康人群流脑C群抗体均较低[3]。我国一直应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它的保护性具有群特异性,对B、C群流脑无预防作用[45]。随着A群疫苗接种的普及,A群流脑发病率的下降,B、C群发病渐显露。我们发现C群流脑的流行季节仍为2~4月份,与A、B群流脑比较,本组C群流脑的特点:(1)好发于青少年,发病年龄为7~17岁,不同于A及B群流脑[6];(2)起病快、病情凶险,暴发型居多,较A、B群明显高[6];(3)并发症多,可并发关节炎、变态反应疾病;(4)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依然敏感[5];(5)流行形式为流行、暴发及散发。A+C流脑多糖疫苗是我国新研制生产的预防流脑的多价多糖疫苗,对A、C群流脑均具有预防作用。目前C群流脑发病率的上升,已引起各地防疫部门注意,应积极推广A+C菌苗,以抑制其继续。
[]
[1]胡绪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监测与预防[J].计划免疫,2001,7(5):300303.
[2]古有婵,梁厚祥,罗小铭,等.中山地区正常人群鼻咽部脑膜炎奈瑟菌的带菌率及血清分型调查[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8(14):221222.
[3]罗隆泽,祝小平,尹致英,等.四川省部分人群流脑C群抗体水平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1):3940.
[4]方锦蒿,李翠云,权怡,等.流脑病人血液中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1):1332.
[5]龚健,李翠云,曾俊,等.一起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暴发[J].广西预防医学,2002,10(8):276277.
[6]马云,沈叙庄,杨永弘.102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8):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