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辨证按病分型之我见
【摘要】 指出目前中医对急性白血病(AL)的辨证按病分型不符合中医辨证的思维原则,有悖于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难以体现中医辨证的精髓,因而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AL病人的病情。提出应用证素辨证的理念,在规范收集病人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基本的病性、病位等要素来刻画病情特点,真正运用辨证思维来分析病人的病情。如此可避免临床辨证上普遍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真实反映临床病人病证多有兼夹错杂的情况。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辨证;按病分型;证素辨证
急性白血病(AL)是一种较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未经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平均生存期仅3月。近年来AL治疗有显著进展,化疗使成人急非淋白血病和急淋白血病完全缓解率分别达60 %~85 %和72 %~77 %;五年生存率分别达到30 %~40 %[1]。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配合化疗治疗AL疗效明显高于单用化疗,在增效减毒、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病痛、提高化疗耐受性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1AL的常见按病分型
目前对AL的辨证,大多数报道采取按病分型的方法将本病分为若干型,分型多样,各有不同。有的即使分型数相同,具体的证型也有所差别。有分3型者:如分为热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气血两虚型者[2-4];也有分为热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3 型者[5];还有分为热毒炽盛型、气血双亏型、热毒血瘀型3型[6]。有的则把热毒炽盛气血两燔或热入营血迫血妄行者称温热型,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积而成块者称淤阻型,正气不足或气阴两虚或气血双亏者称正虚型[7]。
有分4型者:有的分为热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痰瘀互结型[8];有的分为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热毒炽盛型、脾肾两虚型4型[9-10];有的分为热毒炽盛、毒盛伤血、气阴两虚、脾肾阳虚4型[11]。
有分5型者:有的分为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温毒瘀血型、痰核瘰疬型、癥瘕瘀血型[12];有的分为气虚血亏、肝肾阴虚、热毒炽盛、气血两燔、癥瘕痰核5个证型[13-14]。
有分8型者:有的为热毒炽盛型、热毒血瘀型、痰瘀互结型、痰热症瘕型、热入营血型、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脾肾两虚型等[15];有的分为气阴两虚型、气血双亏型、热毒炽盛型、痰毒内瘀型、肝肾阴虚型、痰火郁结型、积聚虚损型、痰瘀湿热型[16]。
正是因为AL病情复杂,不同患者、不同发病阶段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其临床表现不同,这可能是分型众多的原因。
2AL的常见临床表现
从AL的发病过程来看,儿童和青年起病多急骤,有高热、进行性贫血和严重的出血倾向;部分成人和老年人可缓慢起病,常因低热、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气急、牙龈肿胀、皮肤紫癜和月经过多而就诊[1]。由于本病起病缓急不同,加上“新病多实,久病多虚”的传统观点,所以有“急性白血病总体病性为虚,而在疾病发生与过程中可出现毒邪集聚,血瘀阻滞等一系列实证”[17]的认识,其病性涉及实热、血热、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等。
在AL早期临床表现方面,半数的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近40 %,其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半数病人在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病人常有胸骨下端局部压痛,关节、骨骼疼痛,轻到中度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白细胞增多症候群。其病性多涉及实热、血热、血虚、血瘀、痰阻等。
在AL的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在有效杀伤、抑制白血病细胞时,除了控制、缓解原有症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腹泻、腹胀和较严重的营养不良以及发热、过敏、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等。不同类型的化疗药物还会导致脱发、闭经、皮疹、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口唇干燥、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神经毒性症状中的某些症状出现。强烈的联合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长时间的粒细胞缺乏、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损伤,容易导致严重的感染发热、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因此,化疗中所涉及的中医病理变化更为复杂,有实热、血热、血虚、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气逆、血瘀、痰、饮、水、湿、亡阴、亡阳等多种病性,病位也有脾、胃、肝、肾、大肠、口唇、咽喉、筋骨、肌肤、胸膈等诸多不同。
3AL的按病分型分析
按病分型是将某一种疾病分为若干种主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于某些病情简单的常见病来说,其临床症状较为常见、典型,病情变化较少,按病分型时可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对初学中医者来说易学易记、容易上手。再者,在调查研究或试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确立可供比较的组别以供对照。而按病分型则为对照的原则提供了支持,对临床诊疗与科研的规范化有着积极作用。从这些角度来讲,按病分型对中医临床与科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目前的AL按病分型大多过于重视共性,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无视整个病程中不同时期病情的不同,往往难以客观反映复杂的病理变化。对于病变复杂的AL,其多变的临床情况更不是几个固定的证型就能概括的。
从AL的常见临床表现可看出其病情复杂。急者多表现为实热、血热、血瘀等实证,而缓者多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等虚证,少数缓者还可表现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化疗时与化疗前、化疗后各有差异。化疗时可出现原有症状改善,而新出现脾胃、肌肤诸证,虚损症状或可出现,而骨髓抑制期则必然以虚损为主,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而后因虚致实,出现实热、血热、瘀血,终成诸证的兼夹与错杂。
此外,不同化疗方案的效果与毒副作用常使病人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即使方案相同,体质与禀赋的不同往往又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的临床反应,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临床症状。即使是缓解期的病人,往往也有气虚、阴虚、夹湿等不同,而且有的病人则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与体征异常,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还有些病人病情复杂,除AL之外往往还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出现多种临床证候兼夹、错杂。各教材与报道多未阐明这类病人是如何具体按病分型的。
在临床实际中,对AL的按病分型大多是提出几个常见证型,然后从中挑选、对号入座,而不是根据病人的症状等临床表现而辨别证候的本质。这种按病套证的方法过于僵化,并不符合中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病理本质”的思维原理,违反了辨证的思维原则,难以体现中医辨证的精髓,因而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AL病人的病情。
4 结论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病及病情演变的大致轮廓,中医对AL的辨证认识也应该反映其发病规律及病情演变的大致轮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按病分型难以完成中医客观认识AL的任务,将AL按化疗进行分期的分期辨证[18]较之按病分型更能反映AL特点,但究其实质,分期辨证不过是较为详细的按病分型,仍难以摆脱按病分型固有的缺陷。
因此,中医要描绘AL病情演变的大致轮廓、具体反映每个病人的病情,需要应用证素辨证的理念,在规范收集病人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基本的病性要素、病位等要素来刻画病情特点,真正地运用辨证思维来分析病人属何证。应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临床辨证上普遍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真实反映临床病人病证多有兼夹错杂的情况。
应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借助流行病学的手段,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各时期、各类AL病人的证素分布规律、证的特点,进而可提高AL的临床诊疗效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AL的规范化提供有力支持。
【】
[1]王吉耀.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1.
[2]李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110 例临床分析[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4):1.
[3]满新英.244例白血病的临床与巨核细胞[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4):244-245.
[4]郑秀春,邬伟秀.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3):132.
[5]肖倩.中药配合化疗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38 例疗效观察[J]. 中医杂志,1998,39(5):283-284.
[6]杨文华,高宏,汤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80例[J]. 中医药杂志,2004,(12):542.
[7]马明.白血病骨髓细胞学检查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J].四川中医,1997,15(8):4-5.
[8]唐由君.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现状与展望[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 21(4):311-314.
[9]牛红梅,刘翠娥,王海颖,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存活十年以上5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0):477-478.
[10]曹芳,李彦,贾斌.唐由君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经验[J].国医,2001,16(2):11-12.
[11]赵为农,张振中.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体会[J].河南中医,2007,27(4):75-76.
[12]苏伟,李伟,梁冰.急性白血病中医证候分型与P170表达及临床疗效关系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55-57.
[13]刘锋,麻柔.中西医临床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29-252.
[14]李凤珍,陈永红,王小平,等.保元抗白方加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33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l):40-41.
[15]陈诗慧,陈志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研究评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16(2):54-55.
[16]黄衍强.白血病中医治验实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
[17]黄振翘、梁冰、陈信义,等.实用中医血液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92.
[18]陈志雄.急性白血病的分期辨证治疗[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