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例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肿胀部位分析及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鄢爱梅 唐汇群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发生渗漏肿胀的部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加强输液安全的管理。方法:对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住院使用静脉留置针发生输液肿胀面积超过4 cm×3 cm的45例患儿肿胀的部位进行分析。结果: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时最易发生肿胀的部位是下肢静脉,其次为上肢静脉,最不易发生肿胀的部位是患儿头部。对肿胀部位进行有效的处理,无一例发生渗漏部位组织坏死及医疗纠纷。结论: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和家长的理解合作,选择不同部位进行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留置。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时,要加强巡视观察,避免发生严重的液体肿胀,发现输液过程中液体肿胀时要及时处理,力争达到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小儿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渗漏部位;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被普及应用[1]。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国内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保护穿刺静脉,而且可以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小儿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时,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发生液体渗漏而致输液部位的肿胀。本文对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使用静脉留置针发生输液肿胀面积超过4 cm×3 cm的45例患儿留置的部位进行分析及应对处理。对肿胀部位进行有效的处理,无一例发生渗漏部位的组织坏死及医疗纠纷,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的334例患儿中,发生渗漏的有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6个月的12例,6个月至小于1岁的26例,1~3岁的5例,>3岁的3例,平均(1.2±0.1)岁。45例患儿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2例,抽搐原因待查3例,惊厥持续状态3例,婴儿痉挛症3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2例,小儿肺炎11例,上呼吸道感染并高热惊厥9例,其他2例,平均住院(9.8±0.3) d。发生输液液体肿胀的以输液的第2~4天居多,无一例发生于当天输液过程中。
  2操作方法
  2.1材料及用物
  材料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Vialon材料制成的24G静脉留置针,敷贴采用英国施乐辉有限公司生产的6 cm×7 cm“安舒妥”伤口愈合快示格胶贴。用物准备:注射盘内放2.5%碘伏、消毒棉签、留置针1套、胶布、输液装置及药物、止血带、无菌绷带、剃毛刀等。
  2.2操作方法
  评估患儿病情和家长的知识状况,根据评估结果来选择静脉,取出留置针,将输液器头皮针直接刺入肝素帽内,排尽留置针内空气,关闭调节器待用;选择血管及消毒穿刺部位后,消毒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持留置针,以0°~20°角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退出针芯0.1~0.2 cm,再沿血管走向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留置针针栓,中指及无名指按压留置针外套管口顶端,右手将针芯完全退出,打开开关调节输液速度,妥善固定。每次静脉输液完毕用0.9%的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3结果
  334例进行静脉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中发生液体渗漏45例,通过对45例发生输液肿胀的部位进行分析,并对患儿头、上肢、下肢发生输液渗漏率进行方差分析,下肢分别与上肢、头部之间进行χ2检验处理比较,P<0.01,认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而上肢和头部两者χ2检验处理比较,P<0.05,认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具体结果见下表1。
  
  4护理对策及体会
  进行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时,渗漏容易发生于患儿的下肢,是因为患儿下肢静脉留置针输液的部位多为大隐静脉,属于关节位置,患儿容易因活动而使留置针滑出血管外,再者患儿大隐静脉处皮下组织较为疏松,刚发生渗漏时不易被发现。上肢同样会因患儿静脉留置针的关节位活动而使留置针滑出血管,但上肢容易被发现,所以发生渗漏的概率有所下降。相对于这些,患儿的头皮静脉则因相对固定,渗漏容易发现等原因,发生渗漏的概率最低。
  为了患儿的输液安全,在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前一定要取得患儿家长的同意和配合,在使用留置针前,护士应对患儿及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并进行健康指导,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应用的意义、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注意事项。穿刺时,病房保证充足的光线,遵守操作规程,掌握正确固定方法,选择正确有效的封管液体。笔者遵循B-D公司推荐的留置时间3~5 d,但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引起堵塞,留置天数最好不超过5 d[3]。
  在留置期间避免碰撞或用手按揉留置部位,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防止穿刺点感染,妥善固定穿刺部位,手足部位可用袜套保护,并在输液完毕后,将远端肢体抬高并增加1个夹子,以防止静脉回流,堵塞血管。
  静脉留置针对各年龄阶段的患儿均适用,提倡所有患儿均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1岁的婴幼儿头部血管丰富充盈,相对固定,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首选头部血管。>3岁的患儿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则首选上肢手部的血管,对能行走的患儿,为不影响患儿的活动,则尽量避免穿刺足部的静脉[4]。
  为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时,护士要每隔15~30 min巡视患儿1次,如发现液体滴入不畅或局部渗漏要及时拔管,立即抬高患儿输液肢体,渗漏超过2 cm×2 cm时,局部用75%的酒精或50%硫酸镁湿敷,每次10~15 min,每3~4小时1次,并观察渗漏部位皮肤的颜色、皮肤的紧绷状态、渗漏的消退情况,耐心给家长解释,取得家长的配合和谅解。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我们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和生理特点及每一位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静脉来进行留置针穿刺,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输液安全的管理。
  []
  [1]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1(7):74-75.
  [2]毕美兰.输入液体在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07,6(3):8-9.
  [3]黎燕清,李卡露.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新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4-26.
  [4]崔惠娅,王玉玲.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