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阵发性腹痛55例,恶心呕吐34例,腹部包块38例。引起肠套叠原因主要是炎性水肿(11例)、良性肿瘤(15例)和恶性肿瘤(10例)。55例接受手术治疗,3例行钡灌肠复位。58例均康复出院。结论:成人肠套叠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其发生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关键词】 肠套叠;诊断;治疗
成人肠套叠临床比较少见,由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技术,故术前较难确诊,易误诊。我院自1985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成人肠套叠58例,现就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18岁~71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5 h,最长13个月。42例以急症收入院,其中急性完全性肠梗阻30例,急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2例;16例非急症入院,表现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其中反复发作者5例。
1.2 临床表现
阵发行腹痛55例(94.8%),恶心呕吐34例(58.6%),腹部包块38例(65.5%),血便12例(20.7%)。同时具有腹痛、腹部包块、血便症状者9例(15.5%)。
1.3 辅助检查
58例均行立位腹平片,示不同程度肠梗阻。钡灌肠检查10例,其中6例怀疑或确诊肠套叠。腹部B超检查44例,其中30例呈同心圆征、假肾征或靶环征,提示肠套叠。CT检查9例,表现为靶征或彗星尾征,均提示肠套叠。
1.4 诊断
入院诊断为肠套叠者17例,肠梗阻者21例,腹痛待查4例,腹部包块待查6例,结肠癌4例,急性阑尾炎3例,其中阑尾周围脓肿1例,其他诊断3例。诊断正确率29.3 %,误诊率70.7%。
2 治疗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
58例中3例经钡灌肠后复位,均未发现明确的套叠原因;余5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小肠套叠30例,回结肠套叠18例,结肠套叠9例,结直肠套叠1例。术中见套入肠袢18 cm~82 cm不等,顺蠕动套叠50例,逆蠕动套叠5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28例,右半结肠切除20例,左半结肠切除3例,横结肠切除1例,回盲部切除术1例。肠粘连松解套叠复位术2例。
2.2 治疗结果
55例术后恢复好,其中仅2例发生切口感染及1例肺部感染,均保守疗法治愈。另3例钡灌肠复位者,亦康复出院。本组无死亡病例。
2.3 病理检查结果
炎性水肿增生11例,其中位于结肠4例,小肠7例;结肠癌9例;息肉9例,其中位于结肠6例,小肠3例;小肠平滑肌瘤7例;小肠纤维血管瘤3例;脂肪瘤3例,其中位于结肠1例,小肠2例;小肠纤维腺瘤2例;术后肠粘连2例;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原因不明8例(无器质性病变)。
3 讨论
肠套叠多见于儿童,国外报道儿童肠套叠约占肠套叠的90%~95%。成人肠套叠临床较少见,且多为继发性。本组病例中肠道存在明确病理改变的有37例,占63.9%,其中恶性肿瘤10例,占17.2%。一般认为小肠套叠多于结肠,在本组病例中小肠受累的有47例,占81.0 %,这可能与小肠较长,活动度大,蠕动较频繁,蠕动方式改变机会较大有关。当然,病理因素和解剖特点只是引起肠套叠的两个重要因素或诱因,套叠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原因不明的肠套叠可能与饮食习惯的改变、精神刺激、肠蠕动增强、药物的应用、肠系膜过长相关。腹部外伤和手术后亦可发生不明诱因的肠套叠[1,2]。
成人肠套叠因其缺少特异的临床表现,故诊断较困难,诊断主要依据对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结果的全面综合分析。本病与儿童肠套叠比较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血便更是少见(本组发生血便者仅占20.7%),故易误诊[3]。笔者体会到,急性发病者往往与其他原因所致急性肠梗阻难以区别;但慢性发病者,病人可有环境、饮食、生活习惯改变的诱因,可有脐周阵发性腹痛,有不完全或完全肠梗阻症状,腹痛发作时可扪及腹部肿块,且腹部包块大小可随腹痛而变化,位置可不固定,或排气排便后可缩小或消失。不同类型的肠套叠其临床特点也有不同:小肠-小肠型肠套叠发作时,多表现阵发性腹痛伴呕吐,间隙时可无症状;回-结肠型腹痛多为持续性,阵发加重,可伴肿块;结-结肠型则常有腹痛、腹部肿块、血便等。因此,只要临床医师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并注意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再行进一步辅助检查,可为诊断提供线索。立位腹平片检查可提示有不完全或完全肠梗阻表现,虽不能直接提示肠套叠诊断,但与病史结合可为诊断提供线索。钡灌肠检查对肠套叠的诊断有一定意义,钡首常呈杯口状梗阻,局部见肠管扩张,呈“弹簧”状改变,但其对小肠套叠无诊断意义。肠套叠由套入部和鞘部组成,套入部包括套入及反折共4层肠壁以及连同套入的含有脂肪的肠系膜,这是构成B超及CT扫描的病理基础。B超显示为中央套入部多层肠壁造成多层界面的高回声区,两侧为只有一层肠壁构成较薄的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环,可表现为“假肾征”或“靶环征”[4]。套入部进入套鞘处呈舌状表现,远端呈低或不均质回声区的肿块。对疑有肠套叠的患者进行腹部B超检查是有价值的。本组B超检查阳性率达68.2%。CT检查对肠套叠具有诊断价值。肠套叠CT扫描多呈“靶征”,靶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由于套叠长轴与CT扫描层面角度的不同,也可呈肾形、香蕉形、弹簧状舯块。另一种有价值的CT征象为“彗星尾征”,即套叠近端肠系膜血管牵拉聚拢的现象,彗星尾征常与肾性肿块相伴出现。靶征见于各型肠套叠,而肾形肿块和彗星尾征主要见于小肠型肠套叠。本组病例中CT检查9例,阳性检查率达100%。
成人肠套叠多数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常难以自行复位,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手术可解除肠套叠引起的梗阻,可祛除存在的器质性疾病。手术方法应根据肠套叠的部位、类型、引起套叠的病因特点、受累肠管的情况、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者的经验决定治疗的方法和手术方式。小肠套叠,一般可先行手法复位,再检查肠壁,发现病变后,可切除肿物或小肠局部切除,如疑恶性病变所致,尤其是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已明确,则应行根治性切除,清扫相应淋巴结。回盲部套叠多为自发性,如无明确病理因素,可行手法复位,然后行盲肠及回肠末端固定术。本组有2例因术后肠粘连引起肠套叠行粘连松解、套叠复位术,疗效满意。
【文献】
[1] 张 泳,张学渊,王治全.成人肠套叠40例临床分析[J].普通外科杂志,2003,4:265~267.
[2] 扬伟明.成人腹部外伤和手术后的肠套叠[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8,7(1):50~51.
[3] 郭 明,欧盛剑.成人肠套叠23例误诊原因分析[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00,17(4):723.
[4] 蒋力明,石木兰,郝玉芝.成人肠套叠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8):47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