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奇恒”辨病
【关键词】 血络病
摘 要:“揆度奇恒”是《内经》中提出的医学纲领。认识奇病,熟悉其具体病种,掌握它的治病原则,是在辨病层面上,避免误诊、漏诊的重要原则之一。奇病的病位命名,应称为血络病更切合临床,而血痹则是血络病形成的主要病机。
关键词:“奇恒”辨病;血络病;血痹
《内经》全篇有两段话被全文重复。其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见于《阴阳应象大论》和《天元纪大论》两篇。另一段“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见于《玉版论要》和《玉机真脏论》两篇。前一段被公认为医家圭臬,后一段近代医学家恽铁樵先生认为是《内经》纲领。因阴阳被后代列为八纲之首,阴阳学说也得到医家、病家、甚至社会的公认。而奇恒学说渐渐被埋没,甚至完全被纳入阴阳学说之中。对此笔者反复查阅了《内经》及古代医家的论述,认为奇恒学说在《内经》前还有《上经》、《下经》、《揆度》、《奇恒》等古箸,确实是《内经》中重要内容之一。清代张志聪甚至认为《内经》八十一篇中有十篇是专论奇恒之病的。对医家而言,发掘《内经》奇恒学说的内涵,丰富我们认识疾病、观察疾病的思路,避免简单化、机械化地套用传统医学理论,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奇恒学说是中医辨病的基础
在中医疾病分类学中,除了各种不同病种分类之外,也有外感、内伤与伤寒、杂病等大的分类方法,同样还有奇病、恒病的分类方法。“察脉辨证,首分阴阳”主要强调的是辨证的层面,但简单套用很可能出现忽视辨病的倾向,有可能造成一些严重疾病被误诊、漏诊的局面,出现使诊断和流于表象,流于泛论的尴尬境地。“揆度奇恒”就是要在辨病的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内经》记载:“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愿闻奇邪而不在经者。歧伯曰:血络是也。”在论述医家五过之一时指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认为医家要做到“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按《内经》的表述,奇病是一类非季节性疾病。它易发生于“尊荣人”中。奇邪不同于六淫、七情,有“厥逆”的属性,它是以引起脏腑中血络病损为特征,最终形成脏器严重病变,预后不良的一种致病因子。一般疾病,多有季节性、阶段性、自限性等特点。而奇病则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一些持续进展的器质性病变,如心脏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肝硬化、肿瘤等病种。临床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到早期诊断,中医临床医生则要辨明病人是否患有“奇病”,做到辨病与辨证的统一,辨病与辨大病的统一。避免仅停留在阴证、阳证的辨证层面,贻误病情和治疗时机。
2 奇病的种类和范围
按照《内经》“奇病论”、“大奇论”及张志聪提出的其他八篇奇恒病变中的记载,《甲乙经》、《太素》等著作,奇病主要有以下一些病种:脾瘅,消渴(糖尿病),肾风(肾病),鼓胀(肝硬化),肺厥(肺心病),厥逆,脑逆(脑瘤),促心痛(心绞痛)、息积(肺癌),伏梁(肝癌),偏枯(脑血管病),胆瘅(胆道感染),肠(结肠炎),尸厥(晕厥),瘕(肿瘤),巅(癫痫),痫厥(癫痫大发作),胃痈(化脓性胃炎),狂(精神病),喑俳(失语),真脏脉、脉代而钩(心律不齐),传五脏病(多脏器衰竭)。其主要病种都是多发的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病种及一些难治性疾病。这些病中,虚证为五劳(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即脏器劳损;实证发展为五积(伏梁、息贲、肥气、痞气、贲肫),即脏器肿瘤,最终均造成“五络俱竭”,脏器衰竭的严重后果。
3 血络病――奇病的病位命名
笔者在研究了奇病的上述表现后,受《甲乙经》将“血络篇”改名“奇邪血络篇”的启发,认为奇邪、奇病、血络这三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从疾病命名的原则看,一般分为病因命名、病位(病理解剖)命名、症状命名等不同层次。奇病、奇邪的称谓,由于古今用语不同,易被误认为是奇怪、奇特、罕见之病,而使“揆度奇恒”这一重要医学原理的普遍性受到忽视。奇邪发病的部位“血络”,则是病位命名较合理的称谓。“血络”一词在《内经》中被20次提及,所指也有不同。能造成奇邪侵袭、持续病变的血络,则分布于脏器本身的血络之中。这里的血络可理解为“里络”,它有别于介于皮肤与经脉之间的“表络”。血络是脏腑气血运行和气血交汇的具体部位,脏腑功能正常与病变与否,都是由于血络功能是否正常,气血运行是否通畅,血络损伤是否修复这三者决定的。脏器病变,从中医角度来看,没有特效的针对药物,主要还是要放在保持气血运行通畅、修复血络损伤、恢复血络功能三方面上。因此血络病的命名较能反应奇病的本质和特点。
对血络病的治疗,《内经》提出了“缪刺”的原则,因“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张志聪曰:“缪刺以调血气。”《太素》:“缪刺之益,正气散而收聚,邪气聚而可散也。”坚持微针缪刺,是治疗血络病的正确治则。理解为药物运用,笔者从《金匮要略》这部治疗学经典中找出相应的表述。《金匮・血痹虚劳篇》中,把血痹列为虚劳病的初发病变,血痹发生于“尊荣人”中,初起症似平人,仅有关节、四肢麻木,脉象轻度改变、遗精、梦交等症,但它最终会发展为虚劳、干血痨等严重病变。而益气和营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则是调和气血的绝佳组方,符合血络病长期、积渐、微调气血、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它所针对解决的血痹病变,正是血络病的病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