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胸部病变经皮穿刺活检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摘要]目的:评价胸部病变CT引导经皮穿刺术的准确性、穿刺技巧、并发症。方法:选择2001年3月- 2004年4月的52例经皮胸部穿刺术患者。结果:52例中恶性肿瘤38例,穿刺确诊35例,22例手术,21例与手术病理一致,无假阳性;15例为良性病变。经手术和随访证实,有假阴性4例,假阴性率8%(4/5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34/34)和76%(13/17)。共有9例发生气胸,占17%(9/52),无插管处理。8例肺少量出血,3例咳血。结论:CT引导经皮胸部穿刺术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发症较低,应按病变部位选择穿刺体位和穿刺方法。
 
[关键词]断层摄影术;X线机;活组织检查;针吸;结节;胸部
 
胸部病变的诊断有多种方法,如传统X线、CT、MR等,包括CT、MR的增强和增强后的动态扫描[1,2],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纤支镜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腔内型)的敏感性高达92%~96%,但对周围型甚至支气管腔外病灶敏感性明显下降,仅为25%~78%[1],对直径较小的病变价值更小。CT引导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准确高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1年3月~2004年4月52例经皮胸部穿刺术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22~82岁,平均57.8岁。结节直径最小1.5cm,结节直径最大8.7cm,平均5.0cm±0.4cm。52例随后(5~15d)经手术切除或随访证实。活检时患者取仰卧、俯卧、侧卧位,使用Siemens Somatom AR—CCT扫描机,20GQCS及16、18、19、20QC自动活检针,切割槽长为20mm(COOK公司产品)。
1.2 检查方法
穿刺前所有患者均经胸片或胸部CT检查发现胸部病变,部分气管镜后无阳性结果。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检查,均为正常范围。依据术前CT片上病灶位置,患者取仰卧、俯卧位或侧卧位,用5mm层厚、5mm间隔常规行病灶区CT扫描,对于心脏大血管附近的病变作增强扫描。选择合适体位、皮肤进针点及最佳进针路径,在有效避开肺大泡、叶问裂、血管的同时使进针路径经过通气肺组织最短,于预定进针点贴一金属标记后再次扫描。确定预定进针点准确无误后,皮肤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手术洞中,根据病变的大小、深度选择穿刺针的长度和粗细,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嘱患者屏气,从预定皮肤进针点按预定方向进针,CT扫描随时监视进针方向及进针深度,针尖接近或进入病灶后,上下邻近层面薄层(2~3mm)扫描,以确定针尖在病灶内,避开坏死组织多点多向穿刺,取组织3~4块,附在碎纸块即刻用10%福尔马林固定,HE染色及部分作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未作冰冻切片。术后常规扫描或胸透观察有无气胸及出血等并发症。并准备气胸穿刺包,必要时予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3d。如手术者则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对照,未手术者则予随访。本文参照的恶性肿瘤穿刺阳性标准是:①手术证实;②身体其他部位有同样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史;③临床证实。良性病变的标准是:①手术证实;②随访病灶消失或缩小;③病灶稳定不变达24个月或更长[1]。
2 结果
患者仰卧位23例,俯卧位27例,侧卧位2例。肺部病变47例:上叶14例、中叶5例、下叶28例;纵隔5例:前纵隔4例,后纵隔1例。直径大小2.5~8cm。52例穿刺病例中恶性35例,良性15例,未出结果2例。52例中手术22例,穿刺结果与手术病理类型一致者21例,符合率为95.5%(21/22)。35例穿刺为恶性肿瘤中,腺癌13例、肺泡癌2例、鳞癌1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6例、转移瘤2例。手术19例,有1例穿刺结果见明显异性腺体及小团异性细胞一可疑腺癌,手术结果为高分化鳞癌,此病例用20G QCS针取材,穿刺结果与手术结果不符可能与取材较少,穿刺组织条较细有关系。2例转移瘤均为腺癌,1例来源于消化道,1例来源于肺腺癌合并脑转移。15例良性病变中,结核4例、错构瘤2例、军团菌肺炎1例、软骨瘤1例、慢性炎症及炎细胞浸润7例。2例结核,1例炎症穿刺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未手术的6例慢性炎症中有2例与临床随诊结果不符,1例双肺弥漫性小结节影,有发霉的玉米秆接触史,临床随诊为曲霉菌病,其误诊原因主要是病变结节较小,不容易穿刺及所取组织较细小不利于病理诊断;1例穿刺结果为纤维、脂肪组织慢性炎症及大量淋巴细胞,未作特殊染色、免疫组化,随诊为恶性侵袭性胸腺瘤。2例未出结果的病例,1例见大量T淋巴细胞,未能定性诊断,结果可能与患者放疗后敏感性降低有关,随诊结果为恶性淋巴瘤;1例再穿刺,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后结果为问质瘤。
气胸9例,其中1例为人工气胸,发生率为15%(8/52)。其中肺组织压缩达75%为1例,系36岁女性,即刻用100ml注射器抽吸,观察24h未见气体量增加;其余均为少量局限性气胸,留院观察24h后未见气体量增多,2周后自行吸收。3例有咳血:1例穿刺针垂直于细支气管切割,术后咳血约20ml,对症止咳,静脉滴注止血药1次及预防感染,观察2d未再发生;2例为少量一过性咳血(约5ml以下),未经处理。8例有肺出血,表现为结节周围的小片状云絮状或实变影,多是损伤瘤体或瘤周毛细血管所致。随访期间未见有针吸通道的种植转移及播散。
3 讨论
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作为安全、准确、高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3],它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识和欢迎。如何进一步提高它的准确性、熟练技巧,减少其并发症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于2~3cm以下的小结节,穿刺较难部位如肺门或纵隔旁等。经皮肺穿刺术的敏感性目前一般在90%以上,而特异性则较低[1]。
本组52例胸部活检中穿刺诊断恶性35例,经手术(22例)和临床随访(29例)证实恶性肿瘤38例,其中有2例穿刺未出结果的病例诊断为恶性,1例穿刺诊断为炎症随诊为恶性。恶性病变穿刺的阳性预测值达100%,敏感性为92%(35/38),穿刺诊断为良性的假阴性出现率较高达23.5%(4/17),与报道基本相似。本组1例患者选择侧位穿刺使得操作更为简单、取材更为满意,而文献报道多选择仰卧位和俯卧位,侧卧位较少[2-7]。对于病变较小、较深的应用套管针可减少胸膜和正常组织的损伤,增加取材的次数以获得较多的组织量。对于前中纵隔病变的穿刺活检要术前明确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应避免对胸廓内乳血管的损伤,因为后者可造成致命的出血[8]。做切割时务必嘱患者屏住呼吸,以避免针鞘前冲损伤血管[6]。人为少量气胸后再进行活检,减少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机率,增加活检次数及安全性,术中取材满意,术后气体用注射器完全抽吸。术中术后病人无明显胸憋气短症状,观察24h未见气胸量增加,2周后复查亦无气胸。本组病例中出现最重的1例并发症是肺压缩75%以上的气胸,咳血约20ml,分析气胸原因是由于套管针较粗且进针较浅,而患者穿刺点的呼吸幅度大,造成针尖脱离肺组织引起气胸;咳血原因是穿刺过程中横断细支气管所致。
穿刺为恶性肿瘤者与手术相一致,均为恶性,穿刺为良性病变(尤其是炎症)者仍有部分经手术或临床证实为恶性,其影响因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术者的熟练操作:选择与病变相适应的穿刺体位,合理做好计划并严格按计划穿刺,避开坏死区多点多向取材,术中2~3mm薄层扫描确定针尖(减少容积效应)⋯。②穿刺准确性还与病理检查方法、技术及病理医生水平有关。。,穿刺时病理医生现场观察有无阳性发现或决定所获组织是否足够,必要时立即穿刺,可提高阳性率]。③结合细针抽吸细胞学涂片检查。④必要时再次穿刺。⑤器械的选择:CT扫描机、穿刺针(粗针的取材较为丰富,细针的创伤较小,但取材也少,套管针的应用可减少穿过正常组织的次数,减少并发症,增加取材量)。⑥患者因素:患者肺功能的好坏,患者的配合程度、心理紧张程度。⑦病变因素:病变随呼吸运动度的大小、直径大小、离胸膜的远近、有无肺纤维化及其纤维化的程度。
 
[]
[1] Weatcott JL,Rao N,Colley DP.Transtboracic needle biopasy of small pulmonary nodules[J].Radiology,1997,202(1):97.
[2] 李成州,肖湘生,刘仕远,等.增强MRI对周围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J].医学机成像杂志,1996,2(3):170.
[3]张雪哲,卢延,主编.CT介人放射学[M].北京:中国技术出版社,1996:15.
[4]黄振国,张雪哲,王武,等.CT导引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影响气胸发生率因素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7):582.
[5] 李成州,张电波,刘仕远,等.直径<3cm肺部结节的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7):427.
[6]张电波,李成州,刘士远,等.使用切割针行经皮纵隔肿块穿刺活检术[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6(3):195.
[7]卢健祥,陈龙华.CT导引下穿刺活检诊断肺部小结节[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4):376.
[8] Glassberg RM。Suaaman SK.Life—thteatening he morrhage due to percutaneou tranathoracic intervention:importance of the inter-hal mammary artery[J].AJR,1990,154:47.
[9]Austin JH,Cohen MB.Value of having a cytopathologist present percutaneoua fine needle a8piration of lung:Report of 55 cancer patientsan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AJR,1993,160(1):175.
[10] Sakai T,Hayaahi N,Kimoto T,et a1.CT—guided biopsy of the chest:Usefullaem offine-needle core biopsy combinedwithfro-zen-section pathologic diagnosis[J].Radiology,1994,19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