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救性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水平变化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红 胡健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术前后BNP水平,研究BNP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术前后、3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进行补救性PCI术治疗患者以及20例健康正常人BNP水平进行检测,数据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术前后BNP水平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正常人BNP水平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水平变化情况体现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间接体现了补救性PCI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补救性PCI;BNP
  
  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ctic peptide,BNP)是由日本学者Sudoh于1988年在猪脑中发现,当时称为脑钠肽,随后的研究证明心脏是纳尿肽的主要来源[1,2]。目前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可以反映左心室的功能情况。本文主要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术治疗前后BNP水平的变化。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补救性PCI治疗组: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7年5月期间的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6~72岁,平均(61.2±11.7)岁,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依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持续的典型胸痛30 min以上,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心肌酶(CK/CK-MB)或肌钙蛋白动态变化,具有以上任何两项即可确诊。于心肌梗死发生2周内行补救性PCI术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未进行PCI治疗组:30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未进行PCI治疗的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49~75岁。正常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50~72岁,由我院体检中心提供排除冠心病。
  1.2补救性PCI术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补救性PCI治疗组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周内行PCI手术治疗,术后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比格雷75 mg,1次/d,口服。
  1.3 BNP水平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进行PCI治疗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未进行PCI治疗组、分别于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治疗后4周抽取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离心后取血浆,-20℃冰箱保存。正常对照组清晨空腹抽血保存。ELISA法进行各组血浆的BNP检测。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组间资料差异性分析。
  2结果
  BNP水平变化以及各组数据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BNP水平变化以及各组数据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补救性PCI治疗组与急性心肌梗死未进行PCI治疗组比较4周后BN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补救性PCI治疗组手术前后BN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BNP主要由心房和心室共同分泌,而且以心房中测定的浓度最高。BNP在结构上与ANP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它可以促进排钠利尿,具有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与其受体结合,刺激鸟苷酸环化酶从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缩血管作用,促进水钠排出,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3]。
  本文研究了不同组BNP水平的变化,显示血浆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后迅速升高[4]。其机制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利钠肽系统被激活[5],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部位牵拉使心室壁张力增加促使BNP的分泌增加。在心室功能不全时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目前已有大量临床资料证实BNP是一项灵敏可靠的心力衰竭诊断指标[6,7]。它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评价指标,并且可以反映梗死面积和梗死膨展的程度[8]。急性心肌梗死进行PCI治疗组患者手术后BNP水平与自身入院时以及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未进行PCI治疗组患者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显示了进行补救性PCI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未进行手术组,从而表明PCI对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进行补救性PCI对血浆BNP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BNP水平的变化反映了心脏功能的恢复状态,从而提示PCI对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
  [1]McDowell G, Shaw C, Buchanan KD, et al. The natriuretic peptide family[J]. Eur J Clin Invest, 1995, 25(5): 291-298
  [2]Sudoh T, Kangawa K, M inamino N, et al. A new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orcine brain[J]. Nature,1988,322(6159):78-81.
  [3]Nakao K, Ogawa Y, Suga S,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the natriuretic peptide syetem Natriuretic peptides[J]. J Hypertension,
  1992,10(9):907-912.
  [4]Deo R, de Lemos ZA.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J]. Curr Cardiol Rep,2003,5:271-277.
  [5]Sabatine M, Morrow D, de Lemos Z, et al. Multimarker approach to risk stratification in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simultaneous assessment of troponin I. C-reactive protein an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J]. Circulation,2002,105:1760-1763.
  [6]Dao Q, Krishaswamy P, Kazanegra R, et al. Utility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diagnosis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an urgent care setting[J]. ZACC,2001,37(2):379-385.
  [7]Maisel AS, Krishnaswamy P, Nowak RM, et al. Rapid measurement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 N Engl Z
  Med,2002,347(3):161-167.
  [8]丁文惠,王晓阳,张宝娓,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尿肽动态演变的临床意义[J].动脉硬化杂志,2001,9(4):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