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关键词】 心脏缺损,先天性/;封堵器,超声检查,介入性;放射学,介入性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之一。进口封堵器价格昂贵,尤其对欠发达地区,极大限制了这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国产封堵器价格低廉,我院于2006年5月起开始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继发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先天性心脏病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PDA 3例,ASD 3例,VSD 2例,年龄3~38岁,术前均经临床、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诊断,符合介入治疗手术指征。
1.2 封堵器选择 国产封堵器由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封堵器。一般根据造影及彩超的结果选择相应类型的封堵器。一般PDA封堵器的腰部比PDA最小分流口直径大3~6mm。ASD封堵器腰部比球囊测量的直径大1~2mm。VSD封堵器腰部直径比室间隔缺损直径大1~2mm。
1.3 封堵方法
1.3.1 PDA 经皮穿刺右侧股动静脉成功后,行左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测量PDA直径确定形态与位置,选择适宜的封堵器,将其安装于输送钢丝的顶端,透视下沿输送鞘管将其送至降主动脉,回撤输送鞘释放封堵器的前盘,将输送鞘管及输送钢丝一起回撤至PDA的主动脉侧,然后固定钢丝,仅回撤输送鞘管到PDA的肺动脉侧,使封堵器的腰部卡于PDA内。听诊杂音消失,重复造影无明显复流,将封堵器释放。
1.3.2 ASD 经皮穿刺右侧股静脉成功后,静脉内推注肝素3000u,将0.035英寸加硬钢丝置入左上肺静脉内,送入输送鞘管置入左房内。选择适宜的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左房内,在透视下先将封堵器的左房侧伞打开,回撤至ASD的左房侧,固定钢丝,回撤鞘管将封堵器右侧伞打开,在超声心动图下监测封堵器的位置及形态满意,且无残余分流时,可少许用力反复推拉输送鞘管,然后释放封堵器。
1.3.3 VSD 经皮穿刺右侧股动静脉成功后,静脉内推注肝素3000u,先用猪尾巴导管行左室总轴斜位造影,测量VSD大小及距主动脉瓣的距离,后用右冠状动脉导管送入VSD位置,用软头总交换导丝经导管插入右室并推送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腔,然后右股静脉插入圈套器,套住交换导丝,经股静脉拉出体外,建立股静脉-右房-右室-左室股动脉轨道,由股静脉端沿轨道插入合适的长鞘至右房与右冠导管相接。将长鞘与右冠导管送至左室尖端,撤去交换导丝,先将封堵器前盘打开,后撤与室间隔相贴,确定位置良好后撤出长工鞘将左盘打开,随后做左室造影确认位置是否恰当及分流情况,释放封堵器。
1.4 用药 手术前后予患者静脉用抗生素3天以预防感染,术前1天开始到术后6个月口服阿司匹林3~5mg/kg·d-1,成人3mg/kg·d-1。
2 结果
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的8例先心病均一次成功置入,成功率为100%。术毕即刻听诊PDA及VSD杂音消失,分别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和左室造影均无残余分流。ASD经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分流现象,所有病例术后1~3个月随访未发现有溶血、血栓及栓塞等不良并发症。
3 讨论
PDA、ASD、VSD的发病率为0.7%~0.8%,Masura等[1]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获得成功,由于其适应证广,操作简单,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残余分流发生率低,适用于婴幼儿,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在国内应用进口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上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功[2],但由于进口封堵器及输送装置价格昂贵,使临床推广受到了限制。由北京和深圳生产的国产封堵器吸收了进口装置的优点,其金属网状支架结构与进口封堵器相似,表面用镍钛记忆合金编织成双盘状网架结构,容易释放和回收。中央用聚乙烯薄片作阻流体以阻挡血流,有效提高封堵率,其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好。可通过7-9F的输送系统,操作简便[3]。本组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8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技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国产封堵器与进口封堵器技术要求相似,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成功率高,且价格较低,从成本效益考虑,国产封堵器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大优势。
【】
[1] Masura,Walsh kp,Thanopulous B,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moderate-to large-size patent dactus arteriosus using the new Amplatzer duct occluder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result [J].Am coll cardial,1998,31(10):878.
[2] 戴汝平,刘望玲,张弋军,等.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2):87-92.
[3] 谢育梅,曾国洪,张智伟,等.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实验研究[J].介入心脏病杂志,2004,12(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