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学生 医科 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高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也是知识迅速的时代。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创新教学必须全面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适应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只有在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目前,国内外实施的研究性教学可以使教学与科研、传授知识与创新能力得到较好地有机结合。
1 研究性教学涵义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1]。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性教学在欧美等国得到大规模倡导,认为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传统教学模式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其核心意义就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之中”[2]。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更加注重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发展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首位的型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方面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
2 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优先掌握知识而成为课堂的核心,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往往是教师的“教”。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搜集材料、和报告,大量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因此,教师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扮演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和促进者的角色[3]。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已不是传统的被动学习者,而是扮演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者。这一角色的变化导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迁移——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迁移[4]。
3 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1 理论课教学中学生研究性思维训练
大学本科的理论课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它为学生奠定了研究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当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研究”成分,把部分教学内容从课堂上剥离,作为阅读和自学材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发现式、问题式、启发式、合作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笔者在《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一章的教学中,由学生自由组合4~5个人为一个小组,老师课前引导学生从概念、化学本质及性质、生化作用及缺乏症、人体每日需要量、含量丰富的食物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查找资料,然后以小组推荐或个人自愿的方式,先让学生上讲台汇报,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和归纳。这种问题式、合作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法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大大增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归纳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也得到提高。在布置课外作业方面,少布置或不布置那些学生在课本中就可以找到标准答案的题目,而要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才能够完成的题目。如“分子伴侣”和“RNA干涉(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在教材中内容很少,学生又难以理解,因此给学生列出分子伴侣与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进展、热休克蛋白与肿瘤关系、RNAi技术综述和RNAi技术在凋亡研究中的应用等100多道题目,这些题目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屏障。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翻译资料,以最近5年15篇左右为参考文献,写出2000字左右的综述或论文式的读书报告。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思维。通过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研究性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意识,养成顽强的意志品格, 为学生发展科学研究能力作好铺垫。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重要文献,及时给学生补充有关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尖端成果和研究动向,从而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点。如在学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后,给学生简要介绍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及研究技术路线,新一代蛋白研究工具——抗体芯片;在学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时,简要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克隆动物;在学习《基因表达调控》内容时,简要介绍RNAi技术在抑制肿瘤、HIV、HBV、HCV和SARS等病毒以及其它一些疾病的研究进展。同时,给学生介绍该领域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鼓励学生去撰写自己感兴趣的相应的学术论文,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可能具有创新潜能的研究活动。
3.2 实验课教学中学生研究性技能培养
实验课在本科生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检验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能与研究技术,还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研究创新奠定基础。教学中,在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即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强调学生在实验当中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实验课2人为一组),要求学生实验操作要规范。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所有教学后,进行一次操作技能考核,学生只有通过技能考核,才能继续进行第二阶段(即综合性实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自主性实验阶段)的实验,对考核通不过的学生利用课余或自习课时间进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在综合性实验阶段,老师讲授主要在解释实验原理、难点和本次实验注意事项方面,授课时间限在10min以内,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实验和讨论。在自主性实验阶段,老师主要任务是检查督促和答疑解惑,学生自由组合3~4个同学为一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现有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和自主进行实验研究,最后以正式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报告。通过严格的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以及增加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科研活动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模式,其中之一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在其中担任部分基础工作。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笔者自从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让本科生参与自己开设的广西青年基金课题和学院科研课题的研究。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研究既可以检验他们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4 研究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院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掌控的方面,主要问题是:①观念有待转变。目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一息尚存,而且大多数教师还在实施传统教学,加上实施研究性教学师生双方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老师和大多数学生都有畏难情绪。要真正开展研究性教学,师生双方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质量观,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意识,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阵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②加强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在我院开展研究性教学属于起步尝试阶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有待提高,以后可以通过申报教改项目,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探索构建适合本校本科研究性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模式。③进一步改革(核)形式。要确保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对考试形式进行改革。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考试形式的影响,学生形成了学习只为了最后分数的错误概念,学生要考得高分就得靠死记硬背,学习动机很不明确。为此,要改变传统的考试形式,把机械记忆应试转变为有利于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考核形式。考试方式可以实行闭卷、开卷与论文考试相结合,并在期评成绩中适当降低考试成绩的比例,提高平时成绩和论文成绩的比例。④加大构筑研究性教学平台。进行研究性教学,需要有良好的保障体系。现有的实验基地和实验条件不足,很多实验仪器设备有待更新和维护,因此,学校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运行与仪器设备更新、维护等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有关信息资源和图书资料也有待补充完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条件与环境。
5 结语
大学课程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承知识,而且肩负着创新知识的使命。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必将成为大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笔者以上主要探讨在本科生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尝试,但要注意,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中要把握好“度”,要防止将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搞成“研究”的倾向,一定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1]胡田庚.高校文科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定位[J].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5.
[2]王秋,吕雪川,张德凤.探究学习的沿革[J].化学教育,2002(11):16-17.
[3]顾沛.试论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3):4-7.
[4]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