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脑抗衰老
【摘要】 衰老是大脑的衰老,脑细胞退行性改变可导致老年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及脑波异常的发生。良好的激励,作为环境刺激,可对大脑产生积极影响,如改变脑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重建脑细胞关联模式,以维系智力活跃抗衰老;精神内守,构建和谐安宁的心境,也是抗衰老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老龄化 智力活动 中医学 大脑与衰老 抗衰老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均可称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已有21个省成为人口老年化地区。据2004年底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3亿,占人口总数的10.97%。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国情。
从学角度看,老龄化带来了养老保障负担的日益沉重和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越来越大的严重负面影响。但是,若从社会学角度看,则是国泰民安和科技进步的显著成果,或将成为人类社会之必然。从具体操作角度看,诸如国家的政策应对,社会的关爱服务,医疗药品降价,呼救电话直通,都是面对“白发浪潮”的切实可行方案。然而,在这诸般议题之中,却淡化了老年人自己作为主角的活动身影。诚然,老龄化是国家的事,是社会的事,是家庭的事,但更是老年人自己的事!当务之急是我们老年人自己该怎么办?能怎么办?我们要做些什么,才可使“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在延长人类寿命和增加社会经济负担这对矛盾之间,保持双赢稳态呢?曾记得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自救,上帝也不来救你。以下对老龄化群体自救一事,发表几点看法。
1 衰老是大脑的衰老
脑中有两句已被实验所证实的经典名言,即“犯罪是大脑的犯罪”和“疲劳是大脑的疲劳”。现在,似应再加上一句“衰老是大脑的衰老”。理由当从脑细胞说起。
大脑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胎儿时期细胞迅速分裂增殖,直至充盈了整个颅腔。伴随着婴儿降生的第一声啼哭,脑细胞分裂便嘎然而止。至此,人脑细胞的数量大约维持在1 400亿个左右,这与银河系的星星数量极其相仿。人在20岁以前,每个细胞都为自身结构的丰满和功能的完善而忙碌地工作着,是他们确保了人类智力和技能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稳定,从而确保了人之所以成为人。在20岁~30岁之间,大脑渐进地启动了细胞衰老凋亡程序,脑细胞每天以几千的数字凋亡,60岁~65岁,脑细胞大约减员了总数之10%~15%,70岁以后,递减速度还要加快[1]。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减员过程,密切地伴随着人类智力结构的弱化;而这个过程,对一切人,不论强弱,不论贤愚,不论贫富,不论愿否,一律平等,概莫能外。这就是人类大脑生理性衰老的严峻现实。尽管科技进步日臻完善,但现阶段,仍无法挽回或逆转由霍金提出的“时间之箭”的回头,以使这一细胞减员过程开始得晚些,进展得慢些,留的空间大些。“开弓没有回头箭”,谁又能违背得了“道法”这条宇宙普适性法则呢。
脑细胞有3个生特征,即出生后不再新生、病损后不能修复以及自然凋亡过程不可逆转。故而得知,大脑才是衰老的真实源头,他既是生理衰老的启动者又是衰老过程的主宰者。所以,对于老年群体的一切关照,都应当从大脑说起,解铃还需系铃人。
2 大脑与衰老
什么是健康?国际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的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什么是老年化?康复医学提出必须具备两大指征,即腰椎骨密度降低和脑神经功能下降。由此可见,在直面“老龄化”的时候,第一命题就理应是大脑。只有和谐与安宁的大脑,才有智慧、有技巧、有能力创建和谐与安宁的意境,才能引导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持续活跃到80岁以上,或许还更多些。大脑的不和谐与不安宁,几乎成了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病首要要素。什么是大脑的和谐与安宁?脑电图学提出,人在闭目安静状态,脑波主频率(α波)活动序列的毗邻关系能满足于数学黄金比(0.618)约束的时候,即可将其称之为和谐与安宁的脑[2]7。
老年人最常见的一个症状是健忘,又称“轻度认知障碍”。此时,用智力量表测试可见数字、数字广度记忆、短时视觉记忆、情节记忆、填图能力以及空间推理等分值下降。若用脑电图测试可见脑波主频率α波活动慢波化(8 Hz~8.5 Hz)、泛化或前移,且于前头部出现θ波活动(6 Hz~7 Hz)和β波活动(18 Hz~30 Hz)强化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主频率慢波化破坏了毗邻关系,使其渐渐地偏离了黄金值,从而引发了大脑及功能的不和谐与不安宁状态。上述表现的病理学机制在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脑细胞内也出现了与皮肤上褐色老年斑相似的由蛋白质淀粉样变性所形成的斑块。这种斑块导致了脑细胞的扭曲和缠结,临床上称之为脑细胞退行性改变,脑细胞退行性改变即是脑认知障碍和脑波异常的病理学基础。健忘,脑之过也,不可不察。
老年人还常见有情绪障碍,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易怒,多见之性格改变为争强好胜和固执己见,以及“老而不知老之已至”的心理状态。据脑电图测试可见α波指数增高,额颞区θ波活动和β波活动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波幅也增强,尤以左侧颞区最为明显。由此,便引发了左侧颞区门控效应减弱和相关脑区黄金值偏离。由此可见,老年人的主观固执和行为失控,实属老龄化之必然。情绪障碍,脑之过也,不可不察。情绪障碍,尤其是愤怒,势如平原烈马,易放难收。愤怒情绪起源于脑内杏仁核、扣带回和海马,这些脑区的激惹和损伤可引起极其凶猛的攻击性情绪反应。此刻,化学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急剧升高,且毒性作用可维持24 h之久。这种应激反应,立即引发广泛的小动脉痉挛,致使血液在微血管内淤积,从而导致血液pH值降低和骨基质中钙与镁溶解,这就提高了骨质疏松的发展速度。愤怒,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年化”推上了快车道,这是由他所引发的一个最易被忽略的严重后果。由他所引发的一群最常见的、渐进性的严重后果是激发了各种类型的老年病。在小动脉痉挛基础之上,出现了诸如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细胞退行性改变、高血压以及心脑综合征等。愤怒,更有一个最令人惧怕的危险后果是脑溢血,当发怒者拍案而起之时,便是他轰然倒地之际。愤怒犹如蚁穴,可使健康大堤一溃千里!鉴于此,制怒便成了人生第一座右铭,这也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第一要务。老年人当念之!戒之!
老年人也常见有睡眠障碍。睡眠能缓解疲劳,此理尽人皆知。很早以前,科学家巴甫洛夫曾做过一个实验,给一只小狗在好吃、好喝、好环境中生活,也无任何作业项目,可谓舒适安逸。只是不允许它睡觉,一见打盹儿,便立刻唤醒。1 w后,小狗因衰竭而死亡。实验说明睡眠是生命存在之必需,是生命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更有科学实验证明,睡眠与记忆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3]。在睡眠期,大脑与心脏一样勤奋地工作着。他将白天从感觉器官输入的纷繁杂乱的信号进行重新组合,保留有意义信号,剔除干扰信号,一次次地做高保真回放。此回放过程,就是记忆强化过程和新知识学习过程。如是,睡眠则具有了缓解疲劳和增强记忆与学习能力的双重意义。睡眠紊乱,实质上也是老年人健忘的一个重要环节。综上所述,探讨衰老和健康,其核心命题离不开大脑。在老年这个时间段,大脑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一座要塞,当坚而守之,不舍昼夜。
3 健脑抗衰老
古希腊神庙有一石刻四字箴言:“认识自己”。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讲:“认识自己,这是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人有能力与天斗,人有能力与地斗,人有能力与人斗,且其乐无穷。但是,当人面对自己的时候,竟然显得十分的脆弱、颓唐与无力。先哲老子曾告诫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年人做些什么,才能成为自知者和自胜者呢?
应对老年化,临床上常用激素疗法和维生素疗法,期望外求于药品和补品的支援,如同对抗细菌和病毒那样,来对抗生命自然衰老的进程。这种方法的理论前提是“对抗”,技术操作是“外求”。《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原因乃在于圣人之教下,皆能遵从自然,善察养生之道,深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道理,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的方法其理论前提是“和谐”,技术操作是“内守”。“外求”者,表象也;“内守”者,根本也。求本、求己,当为诸法之上谋。健康,当从自知、自救开始。
3.1 读书学艺重建大脑关联模式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活七十还学巧”,实验证明此话不假。脑研究确认,人有两种智力,一种为流动智力,如记忆电话号码、地址区号、数理常数等,在30岁以后,将随年龄增长而衰退;另一种为凝固智力,如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提炼能力,这将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直到80岁以后才逐渐减弱。大脑的可塑性,从结构上支持了这一看法。
什么是可塑性?可塑性是指环境变化时,大脑所具有的那种结构与功能的相应变化能力[4]。例如良好的激励,可作为环境刺激,对大脑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改变了脑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读书,是一种简捷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正扫描结果证实,在30岁青年中调查,读书人比不读书人的脑细胞代谢更加活跃。脑电图检查发现,在60岁~65岁老年人中调查,文盲老人比具有大学学历老人的脑波慢波化(6 Hz-8.5 Hz)更加明显。细胞学检查见到良好的环境刺激可以使突触数目增多、个头增大、密度增加、界面曲率和穿孔能力增强等确切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改变。大脑之可塑性,功莫大焉。
尽管出生后脑细胞不再新生,损伤后也不可恢复,但是,每一个鲜活细胞自身,却都能伸出1 000~10 000个突触,他们的表现异彩纷呈,变化万千。突触能不停顿地应和着环境刺激信息而改变着自己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其与另外成千上万个细胞的连接方式,这些变化与联结模式,直接引导了神经特征的形成。人的聪明才智、能力技巧、心理情志,就闪耀在突触联结模式之中,就沸腾于神经网络空间之内[5]。故而,读书学艺,重建大脑细胞关联模式,这是维系智力活动活跃到80岁以上的细胞学基础。读书学艺,是老年人健脑的首选自主自救方案(这是无可替代也不能替代的自主行为)。
3.2 精神内守保持和谐安宁之心境
有什么道理一定要倡导“精神内守”的原则呢?《黄帝内经》讲,“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又讲,“神虽动而不息,宜内守而不宜妄动。妄动则病,神去而亡”。《素问》还指出,“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古医者已将“精神内守”与生死存亡并列,足证其大义至深。
脑电图学则从数学角度,给“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之说以证实[2]437-443。人在和谐安宁状态,大脑之α、β、θ波在运动中不断地进行重组,从而形成了脑波优美的斐波纳契序列。此数学序列,直接引导了脑波运动轨迹“复归中心”的完美表达;归心者,归根也。如果人处于极度紧张惊恐状态,则心神“散而不藏,荡而不收”,这时脑波已成一片混沌,其运动轨迹构形肢离解体,质点不再回归中心,而是逃逸于视界之外,生命至此,已临绝地[6]。若究其竟,精神内守的表象乃是构建一种和谐安宁的心境,而这种心境的核心则是“守神”,即守住精神的“中心君位”,既不宜妄动,亦不宜逃逸。谁能约束得了无限自由的精神运作呢?只有宇宙普适之“数学法则”能予大脑以规范,再无其他!说到度,精神内守的实质乃是守住“复归中心”的数学完美性,以求得生命在稳态中彰显其华光异彩。精神内守,是老年人健脑自主自救之根本方案(这更是无可替代也不能替代的自主行为)。
3.3 自主介入积极参与大脑整合
脑细胞具有自发性放电活动,活动由α、β、θ、δ波构成。大脑自发性放电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指征,若自发性放电消逝逾72 h,则被认为是脑死亡。各种类型脑电波都是由国际通用脑电图仪在完整头颅上引导出来的。脑电波实际上就是大脑的工作语言,关于大脑的内在全部生理、病理和心理信息,都要以脑电波形式,通过额、颞、顶、枕四大要塞部门,对宇宙发布公告,以示其对追求“天人合一”的那份虔诚(请注意:巨蟹星就发放有α和β频率的电脉冲)。
这种的、自在的内外信息交流方式,显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馈介入大脑整合的机会。老年人实行健脑自救,便有了通衢大道。自救,不难,道法自然罢了。具体操作就是随机地用自己双手2、3、4指尖,轻微地、左右同步地、低频率地去扣击左右四大脑区。这种节律性低频机械振荡波的介入,可积极地推动脑波圣咏式背景活动的完美合成,更为脑波重建关联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从而引导了心境趋向于和谐安宁。“大道至简”,举手之劳而已,老年人当乐而为之。
简而赅之,健脑之策“内守”为上,守住心田一片安宁。健脑之法“自救”为上,自激励机制是大脑运作永远的需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
[1]沈政,林庶芝. 生理心[M]. 第5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1-272.
[2]王德堃. 实用脑波图谱学[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3]韩宏宇. 全脑教育理论与实践[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32-33.
[4]蒲昭霞,赵聪敏. 丰富环境对脑损伤后脑功能恢复的作用[J]. 临床康复,2005,9(21):184-185.
[5]王德堃. 测量大脑高级功能的全新方法[M]//. 中国知识产权年鉴.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549.
[6]王德堃. 中医学情志论实验考证[J]. 山西中医,2004,2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