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与中医“伏邪”
作者:周小军 田道法 王士贞
【摘要】 通过探讨中医伏邪理论及其,综合分析EB病毒感染者的发病病因、证候特征及免疫功能特点,提出“EB病毒感染乃中医伏邪致病”观点,及非特异性的系统干预原则即整体用于指导EB病毒感染者的治疗。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伏邪;体质学说;免疫功能
Abstract: After exploring the incubated diseases in TCM theory and its developed courses,we put forward its core point.In the same time,after analyzing the EB virus infection disease,including its causes,the syndrome characters and the immunocompetence,thus we put forward the theory,such as “the EB virus infection is incubated diseases in TCM an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 is concept of viewing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
Key words: EB;virus infection;incubated diseases;physique doctrine;immune function
EB病毒为DNA病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只有极少数患者转化为鼻咽癌,EB病毒感染中医病因病机如何?如何从理论上进行认识一直有待研究。考虑到EB病毒感染者是随着鼻咽癌普查而出现的新的疾病,由于检验及诊断等原因,中医对本病未有理论及临床的系统认识。在华南鼻咽癌高发区经过数年的研究,我们初步掌握一些规律,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大胆提出“EB病毒感染乃中医伏邪致病”观点,现介绍如下。
1 中医伏邪理论及发展
伏邪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中医大辞典》对伏邪的定义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伏邪最经典的论述,此后伏邪理论则又在实践中加深和扩展,形成了狭义与广义之说,狭义的伏邪即指伏气温病,而广义的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括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伏邪所致疾病绝不仅是外感或传染病,而是包括内伤杂病在内的绝大部分疾病。中医名家任继学则直接将伏邪分为外感伏邪及内伤伏邪[1]。
目前已将具有“起病即见里证,具有缠绵反复病程、慢性病变与复发倾向”特征者作为伏邪的目标对象[2]。而伏邪论的疾病观是内因决定论而非外因决定论,邪伏的前提条件是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邪气,或邪气潜伏于正虚之所,不易祛除,则致邪气留恋,潜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对伏邪的治疗原则不是所谓的病因疗法,而是非特异性的系统干预,通过调整自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EB病毒感染及发病
EB病毒感染分两种类型,一为产病毒感染(又称裂解感染),此时病毒进行完整的DNA复制、转录、翻译和病毒装配过程,并释放病毒,导致细胞裂解,临床上一般表现为急性感染过程,可引发高热、咽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二为潜伏性感染,EB病毒通过将其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中,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率很低或完全不复制,细胞可存活,病毒DNA或通过附加体(episome)形式随细胞分裂而在细胞中持续下去,或通过以其线状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使细胞发生遗传性改变,从而改变细胞基因的表达或功能,同时病毒转化细胞通过蛋白表达,改变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表达功能,最终导致细胞转化而癌变。曾有活检及尸检都提示在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理变化中,免疫机制比病毒复制更加重要[3]。本文所论述EB病毒感染是指后者。通过对EB病毒感染的病因、发病学等的分析,可以发现EB病毒潜伏于机体内并整合到细胞基因中,通过转化细胞而非直接裂解细胞并最终导致细胞癌变,具有中医伏邪疾病特点及目标对象特征。
3 EB病毒感染者体质、免疫功能分析
通过对EB病毒感染者88例、EB病毒抗体阴性者74例、鼻咽癌患者54例进行调查,显示:EB病毒感染者体质主要为正常体质(40/88),病理体质主要表现为气虚体质(22/88)及失调偏热质(12/88);EB病毒抗体阴性者体质主要为正常体质(44/74),病理体质少见,可表现为气虚体质(16/74)、失调偏热质(8/74);鼻咽癌患者体质主要为病理体质,可表现为气虚体质(11/54)、失调偏热质(5/54)、失调偏瘀质(10/54),或表现为复合病理体质(22/54),正常体质少见(6/54)。EB病毒感染者的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证候及热证证候,与EB病毒抗体阴性者及鼻咽癌患者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4]。在广东中山随后开展的研究同样证实EB病毒感染者具有气虚兼热的证候表现。
为观察EB病毒感染者气虚表现的机理,我们选取具有广泛活性作用的白介素2(IL?2)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在广东中山[5]通过免疫酶法检测血清EBVCA?IgA确定EB病毒感染者44例为观察对象,以健康人18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2水平,结果:EB病毒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IL?2分别为14.4±7.1 pg/ml及18.7±6.4 pg/ml,P<0.05。IL?2主要由活化的Th1细胞产生,通过与靶细胞上的IL?2受体结合,促进T、B细胞增殖生长,增强CTL、NK细胞及LAK细胞杀伤活性,诱导其它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宿主抗肿瘤免疫作用。
EB病毒侵入机体后,若机体正气强盛,EB病毒大量生产病毒,正邪交争则表现为发热咽痛等急性表现;若机体奋起抗邪,但由于某些免疫功能缺陷,抗邪不当,致EB病毒未能及时清除而潜伏下来,一旦机体受外界影响免疫功能下降,抗邪无力致EB病毒活化时,则表现为EB病毒感染,此时中医体质(证候)多表现为气虚状态,若仍未能正确调理则逐步为鼻咽癌。此即为EB病毒伏于机体癌变的。这与伏邪基本理论“虚则伏邪”、“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非常吻合。
4 EB病毒感染者分析
EB病毒感染者为鼻咽癌的高危人群,一直为鼻咽癌防治的重点和核心。研究所则发现香薷、陈皮、甘草、黄芪、牛蒡子、紫草等中药可降低EB病毒滴度[6],但疗效欠佳。分析其原因可发现,前期研究着重于针对EB病毒进行病因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等抗病毒的治疗,或未经中医辨证论治,这是其疗效不佳的原因。运用EB病毒感染为伏邪这一理论,采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再经辨证加减用药,使治疗的疗效达到80%左右[7]。通过对EB病毒感染者的治疗分析可以看出,单纯针对EB病毒进行治疗并不能取得好疗效,而以整体观为基础的辨证论治(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则取得了较好效果,这也体现了“伏邪的非特异性的系统干预”治疗的原则。正好从治疗上佐证了EB病毒感染者的伏邪特征。
【】
[1] 任继学,黄燕.伏邪探微-外感伏邪[J].中医药远程,2003,(1):12?14,18?19.
[2] 叶霜.伏邪理论发挥[J].中国医药报,2000,15(6):417?421.
[3] 刘克洲,陈智.人类病毒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65.
[4] 周小军,田道法.鼻咽癌高危人群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51?54.
[5] 周小军.EB病毒感染者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2水平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21?1823.
[6] 邝国乾,岳新强,岳惠芬,等.中药制剂对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人群体内干预作用试验[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2,7(6):430?432.
[7] 周小军,田道法,何健生,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治疗EB病毒感染者41例[J].中医研究,2005,18(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