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茎突前后间隙浸润的MRI表现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作者:杨忠,徐坚民,单军,李莹,龚静山,黄国鑫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咽癌茎突前后间隙的核磁共振(MRI)表现与蛋白p53表达的关系. 方法: 收集首次放射前行MRI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的鼻咽癌患者104例,用SP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茎突前后间隙浸润的MRI表现与p53蛋白的关系. 结果: 影像学茎突前间隙浸润59例,其中Ⅰ型18例,Ⅱ型20例,Ⅲ型21例;茎突后间隙浸润42例. 鼻咽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2.7%(86/104);茎突前间隙未浸润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7/45(82.2%),茎突前间隙浸润组为83.1%(49/59),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2). 茎突前间隙浸润组中Ⅰ型为77.8%(14/18),Ⅱ型为80.0%(16/20),Ⅲ型为90.5%(19/21),p53表达率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8,P=0.525). 茎突后间隙浸润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92.9%(39/42),茎突后间隙未浸润组为75.8%(47/6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6, P=0.024). 结论: 鼻咽癌p53表达较高,茎突后间隙的浸润与p53蛋白的表达有关,茎突前间隙的浸润与p53蛋白的表达关系不大.
【关键词】 鼻咽肿瘤;磁共振成像;蛋白质p53;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
0引言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高发肿瘤.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eging,MRI)已广泛应用于NPC的诊断和分期. 茎突前后间隙为鼻咽癌常见的浸润部位,而p53蛋白在鼻咽癌中的作用机制也得到较为明确的阐述. 探讨茎突前后间隙浸润的MRI表现与p53蛋白的关系,可为MRI在反映鼻咽癌的恶性程度,对肿瘤的临床分期、放疗计划的制定、以及肿瘤的预后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收集1995/2001深圳市人民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324例,其中首次MRI检查前未做任何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104(男62,女42)例,年龄14~78(平均43.6)岁. 鳞状细胞癌60例,其他病理类型44例.
1.2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Simens1.0超导型MRI仪,头部线圈、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常规使用T1WI横断(TR 500 ms,TE 15 ms),T2WI横断、冠状面成像(TR 5000 ms,TE 120 ms),层厚4~6 mm. 增强扫描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按0.1 mmol/kg,经肘静脉团注,扫描位置及条件同平扫T1WI序列. 采用Sham等[1]的三线法,对茎突前间隙浸润程度进行分类. 取内侧翼板游离缘与颈内动脉外缘的联线为第一线;内侧翼板基底部舟状窝与茎突联线为第二线;外侧翼板游离缘与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联线为第三线. 肿瘤浸润范围未达到第一线为无茎突前间隙浸润;达到或超越第一线为Ⅰ型茎突前间隙浸润,依次为Ⅱ型、Ⅲ型茎突前间隙浸润.
采用SP法PBS置换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已知的结肠癌标本作为阳性对照. 结果判断及记数由专人单盲阅片. p53蛋白表达以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每例切片连续观察4个高倍视野(×400),每个视野计100个癌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取其平均值,阳性细胞数<10%为(-),10%≤<25%为(±),25%≤<50%为(+),50%≤为(++)[2-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与p53蛋白表达茎突前间隙浸润59例,其中Ⅰ型18例(图1A),Ⅱ型20例(图1B), Ⅲ型21例(图1C);茎突后间隙浸润42例(图1D). p53蛋白异常表达可以在鼻咽癌细胞及不典型增生中观测到,正常细胞及细胞间质中未见表达,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2.7%,其中(-)为18/104(17.3%),(±)为5/104(4.8%),(+)为33/104(31.7%),(++)为48/104(46.2%).
2.2茎突前间隙的浸润程度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茎突前间隙浸润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9/59(83.1%)(图2A),茎突前间隙未浸润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7/45(82.2%)(图2B),两组之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2,表1). 按[1]的方法将茎突前间隙的浸润程度分为Ⅰ,Ⅱ,Ⅲ型,茎突前间隙浸润Ⅰ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77.8%(14/18),Ⅱ型为80.0%(16/20),Ⅲ型为90.5%(19/2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8,P=0.525,表1).
A: Ⅰ型茎突前间隙浸润; B: Ⅱ型茎突前间隙浸润; C: Ⅲ型茎突前间隙浸润; D: 茎突后间隙浸润.
图1鼻咽癌MRI表现(略)
A: 阳性表达; B: 阴性表达.
图2鼻咽癌组织p53蛋白表达SP ×400(略)
2.3茎突后间隙的浸润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茎突后间隙浸润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39/42(92.9%),茎突后间隙未浸润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47/62(75.8%),两者之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86, P=0.024,表1).
表1茎突前后间隙浸润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略)
3讨论
MRI由于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分辨鼻咽黏膜,周围间隙内肌群、血管,并可以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因而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茎突前后间隙的浸润情况. 茎突前间隙是颈深部的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主要由脂肪组成. 鼻咽癌多发于咽隐窝,早期易于黏膜下浸润,向外侧和后外侧浸润茎突前间隙,因而茎突前间隙的浸润改变是鼻咽癌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之一. 茎突后间隙又称颈动脉鞘间隙,鼻咽癌各方向蔓延几率不同与原发灶的好发部位有关,通常认为鼻咽癌好发于咽隐窝区,故毗邻的颈动脉鞘区浸润率较高. 但也有作者认为鼻咽癌有沿着神经血管束、颅底空道、裂隙蔓延的趋势对其浸润方向有一定的影响[5],鼻咽侧壁咽颅底筋膜后部有其唯一的裂隙,即Morgagni窦[6]. 茎突后间隙内有颈动脉鞘,第9,10,11,12对颅神经,颈上神经节和咽后侧组淋巴结等重要结构,所以在鼻咽癌的扩散、分期和预后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茎突后间隙浸润的MRI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脂肪间隙模糊、消失,颈内动、静脉边界不清等,肿瘤可以直接侵入此间隙或转移至该区的淋巴结,一般情况下如果是肿瘤的直接蔓延,可见肿块与侧壁的肿瘤相连,两者间相互联合无脂肪间隙存在;如为肿大的淋巴结,则肿块影与侧壁间可见散在分布的脂肪间隙影. 更为重要的是蔓延的肿块影的信号与原发灶的肿瘤的信号相一致,而转移的淋巴结的信号则与原发部位肿瘤的信号不同. 因此MRI可以区分肿瘤的直接蔓延或为转移的淋巴结.
p53蛋白只在人NPC组织中和癌旁不典型增生的上皮中有表达,而在鼻咽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大多数研究[7-8]报道p53蛋白的表达率在80%左右,本组资料p53蛋白的阳性表达82.7%,与相符. 由于p53蛋白的表达率高达80%,提示p53蛋白的表达可能与NPC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采用Sham等[1]的测量方法,研究茎突前间隙的浸润程度,结果显示,茎突前间隙的浸润率为59/104(56.7%),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I型为77.8%(14/18),Ⅱ型为80.0%(16/20),Ⅲ型为90.5%(19/21),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可以认为茎突前间隙是鼻咽癌容易浸润的结构,茎突前间隙的改变是鼻咽癌的特征之一,鼻咽癌组织可以通过茎突前间隙浸润其他结构,但茎突前间隙的浸润程度与肿瘤恶性程度关系不大,并不是决定肿瘤分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杨立新等[9]的研究亦表明茎突前间隙的浸润不是影响复发和预后的主要因素. 茎突后间隙的浸润率为42/104(40.4%),茎突后间隙亦为鼻咽癌的容易浸润的重要结构之一. 茎突后间隙浸润的病例p53的阳性表达率为39/42(92.9%),而没有颈动脉鞘浸润的病例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7/62(75.8%),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茎突后间隙浸润与p53蛋白表达有一定相关性. 可以作为临床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可对肿瘤的分期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Sham JST, Cheng YK, Chog 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T evaluation of patterns of tumor spread[J] . AJNR,1991,12:265-267.
[2] Chow LW, Khoo US, Yuen AP. Expression of p53 in recurrent nodal metastasis from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J]. Eur J Surg Oncol, 1997,23(5):415-418.
[3] 周慧,凌红阳,吴文璎. 喉癌组织p7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4):封2.
[4] 王伴青,肖凤,胡煜辉.胃癌组织p53, p16和p73表达的意义[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2):184-185.
[5] 黄毅,郑国梁. 鼻咽癌颅内浸润的CT研究[J]. 癌症,1997,16(4):286-288.
[6] Chong VFH, TsaoSY. Nasopharyngeal arcinoma[M]. Singpore: Armour Publishing,1997:56-73.
[7] Van Tornout JM, Spruck CH , Shibata A. Presence of p53 mutations in primary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in non?Asians of Los Angeles, California, a low?risk population for NPC[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997,6(7):493-497.
[8] Kouvidou C, Stefanaki K, Dai Y. P21/waf1 protein express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PCNA, p53 and MDM?2 protein expression[J]. Anticancer Res,1997,17(4A):2615-2619.
[9] 杨立新,廉养德,王玖华. 鼻咽癌咽旁间隙浸润的CT诊断评价[J].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