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表达的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东红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观察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和子宫腺肌症(AM)中表达的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组)异位内膜、22例子宫腺肌症(AM组)在位内膜及15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对照组)中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Fhit主要表达在腺体上皮细胞的胞质和胞膜;EM组和AM组的Fhit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组子宫内膜Fhit表达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M组在位内膜的Fhit表达在临床r?AFS不同期别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异位内膜的Fhit表达在不同r?AFS分期中差异显著(P<0.05),Fhit表达的阳性强度与r?AFS分期呈负相关(r=-0.40,P<0.05). 结论: Fhit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症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0引言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和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 AM) 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该病在组织学上虽为良性,但其侵袭、种植的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肿瘤极其相似.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是一种抑癌基因[1],主要通过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和凋亡发挥抑癌作用,目前有关该基因的研究多集中于肿瘤方面,而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少见报道.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hit蛋白在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2006?09/2007?05在我院行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EM组),取其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标本,其中增生期25例,分泌期11例;按r?AFS分期法,Ⅰ~Ⅱ期8例,Ⅲ期17例,Ⅳ期11例. 同期子宫腺肌症22例(AM组),亦取其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标本,其中增生期15例,分泌期7例. 同期单纯子宫肌瘤患者15例(对照组),取其子宫内膜标本,其中增生期10例,分泌期5例. 所有患者年龄21~50(平均35.0±5.3)岁,术前半年均未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或使用过宫内节育器(IUD),月经均,无不规则阴道流血. 所有诊断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内膜分期依据月经周期的时间结合HE染色组织切片确定. 兔抗人Fhit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试剂盒和DAB显色剂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方法标本经100 g/L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做5 μm厚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Fhit抗体的稀释浓度为1∶75,染色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要求进行,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以乳腺癌为阳性对照,DAB显色剂显色. Fhit蛋白阳性信号呈棕黄色或棕褐色,主要定位于胞质和胞膜. Fhit阳性强度采用[2]综合评分法判定,先按染色深度评分:无色0分,浅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褐色3分;再按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评分:阳性细胞<5%为0分,5%~25%为1分,25%~50%为2分,50%~75%为3分,>75%为4分;再染色深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的乘积用以表达阳性强度:9~12分为强阳性(++),5~8分为弱阳性(+),0~4分为阴性(-).

    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建立数据库,组间Fhit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阳性强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Fhit阳性强度与r?AFS分期的关系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子宫内膜Fhit蛋白表达各组Fhit主要表达在腺体上皮细胞的胞质和胞膜,在位内膜间质亦有表达,腺体Fhit表达强于间质,异位内膜间质无表达. 正常内膜Fhit表达阳性率为100%(15/15);EM和AM在位内膜阳性率分别为86.1%(31/36)和86.4%(19/22),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EM和AM在位内膜阳性率均低于正常内膜阳性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和AM异位内膜Fhi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24/36)和63.6%(14/2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明显低于正常内膜阳性率(χ2=4.82,P=0.03和P=0.01). 对照组子宫内膜>EM/AM组在位内膜>EM/AM组异位内膜(表1,图1). 各组子宫内膜的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在增生期与分泌期均无显著性差异(表1). 表1子宫内膜中Fhit的表达情况

    2.2Fhit表达与r?AFS分期的关系EM组在位内膜的Fhit表达在临床r?AFS分期的不同期别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异位内膜的Fhit表达在不同期别中有显著性差异(P=0.03),Ⅰ~Ⅱ期Fhit表达的阳性率高于Ⅳ期(P=0.04),Ⅰ~Ⅱ期Fhit表达的阳性强度高于Ⅲ期和Ⅳ期(P值分别为0.026和0.032);Fhit表达的阳性强度与r?AFS分期呈负相关(r=-0.40,P<0.05,表2). 表2Fhit在不同r?AFS分期的异位子宫内膜腺体中的表达

    3讨论

    Fhit基因是一种与细胞生长、凋亡、增殖及黏附等多种细胞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抑癌基因,存在于所有上皮性组织和大多数正常组织中,该基因位于3P14.2区域,涵盖了t(3∶8)异位断裂点,同时也见于大多数人类的共同脆性位点FRA3B. Fhit有一个专门与微球蛋白结合的位点,可促使微管集中,限制微管动态活动或干扰微管分散而阻止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抑制细胞过度增殖,使细胞受阻于增殖周期的S期,并激活caspase28, caspase29,引起caspase酶介导的凋亡级联反应[1]. Fhit基因失活与人类多种肿瘤有关,主要表现为基因的重排、插入、缺失,点突变少见,Fhit蛋白则主要表现为表达降低或表达缺失,Fhit基因缺失后,其抑癌功能丧失,异型细胞逃逸G0/G1检测关卡而无限增殖,凋亡减少. 子宫内膜异位症侵袭、种植的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肿瘤极其相似,其在位内膜在增殖增强和凋亡减弱的双重作用下,使经期脱落内膜中保留较多仍有较强活性的细胞,这些细胞可以象恶性肿瘤一样,随血液、淋巴或直接播散到全身其他部位,形成异位病灶,在腹腔内环境中多种因子复杂作用下,其抗凋亡能力进一步加强,继续生长、浸润等,促进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2]. 刘玉琴等[3]报道的12例正常子宫内膜Fhit阳性表达率亦均为100%. 本组正常子宫内膜中,Fhit在增生期和分泌期阳性表达率亦为100%;EM和AM在位内膜的Fhit表达较正常内膜有下降趋势,表明在位内膜可能已具有不同于正常内膜的生物学特性,在位内膜Fhit的低表达导致其凋亡减少,此结果支持“在位内膜决定论”的观点[4-5]. 本组EM和AM异位内膜的Fhit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内膜,提示Fhit表达的改变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机制之一.

    EM和AM虽然统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但是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在EM和AM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之间Fhit表达的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在EM和AM的发生过程中具有某些相似性,在Fhit水平上尚无法区分二者. 本研究中EM组异位内膜Fhit表达在不同的r?AFS分期中有显著性差异,临床分期越高,Fhit表达越低,表明Fhit表达程度与EM严重程度相关,这点与恶性肿瘤相似,研究结果表明[5],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抑癌基因Fhit的突变或缺失有关,其Fhit表达强度亦与肿瘤分级、分期相关. EM属于良性病变,但也可以发生恶变,其恶变直接与某些抑癌基因如PTEN的突变与缺失相关. Opalka等[6]通过转基因研究证明了Fhit基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活性,提出了Fhit基因在肿瘤方面具有远大前景. 但EM恶变是否与Fhit缺失相关以及Fhit基因可否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并应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均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
  [1] Ishii H, Dumon KR, Vecchione A, et al. Effect of adenovival transduction of the fragile histidine triad gene in the esophageal cancer cells[J]. Cancer Res, 2001,61(4):1578-1584.

[2] Harada T, Kaponis A, Iwabe T, et al. Apoptosis in human endometrium and endometriosis[J]. Hum Reprod Update, 2004,10(1):29-38.

[3] 刘玉琴,高英敏,王秀华.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MMP?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4):223-225.

[4] 郎景和.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与设想[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8):478-480.

[5] Sillem M, Prifti S, Koch A, et al. Regul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heir inhibitors in uterine endometrial cell o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endometriosis[J]. Eur J Obstet Gynecol Peprod Biol,2002,95(2):167-174.

[6] Opalka B, Dickopp A, Kirch HC. Apoptotic genes in cancer therapy[J]. Cells Tissues Organs, 2002,172(2):12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