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方剂的组方理论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时丹丹 时间:2010-07-12

【摘要】  《内经》中方剂组成的君臣佐使理论、药味配伍理论、方剂结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成的原则和基本框架,是方剂中药物的职能的体现;辛甘酸苦咸五味是组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在方剂组成中的具体应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理论的实质是以病邪轻重、病位高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体强弱为依据对方剂结构的分析归类。《内经》提出的组方理论是后世方剂学的理论基础,对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内经》 方剂 君臣佐使 中药五味

  《内经》关于药物疗法仅有十余个方剂,在制方用药原则上,确立了大、小、缓、急、奇、偶、复7个类型,并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法则以及药物治病的原理、药物气味属性及其形成、方剂组成及应用要领等,为后世的临证组方用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  君臣佐使理论

    方剂中君臣佐使的概念最早由《内经》提出[1],《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即通过借喻封建国家体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级设置,以说明药物在方中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明·何柏斋在《医学管见》中对君臣佐使的具体职能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也,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以后又经过历代医家对君臣佐使涵义的不断完善,使其成为认识成方结构与临床遣药组方的原则。

    从《内经》论述可以看出,方剂中“君药”是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是协同和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佐药”是加强君臣的作用或治疗其它兼证的药物;“使药”是引药达于病所或调和诸药的药物。《内经》所载方剂药物组成都极其简练,近乎简单,一般都在4味药以内,但不难看出其对君臣佐使理论的应用,只是更加注重君药和臣药的配伍而已。全世建等[2]指出不同药味在方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突出臣药、佐药、使药与君药的协调统一,以增效减毒。后世医家大多沿用《内经》中君臣佐使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方剂的临床应用也是如此。2  药味配伍理论

    把辛甘酸苦咸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证;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不止等证;苦有清泻火热、泻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咸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用治大便秘结、痰核、瘿瘤、?瘕痞块等证。

    《内经》对五味的作用、阴阳五行属性及其应用都作了系统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收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及“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药味阴阳属性的划分等等。程昭寰等[3]提出“气味配伍是制方的根本规律”,分别论述了气味配伍在六淫病治法中的应用、药味配伍在五脏病治法中的应用。

    《内经》中的药味学说是阐述药物作用原理的基本理论,对临证组方遣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方剂结构理论

    《内经》将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复7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治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治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治之大也。” 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需重剂的方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方剂。如张志聪云:“病之微者,制小其服。病之甚者,制大其服。”缓方、急方是以药力而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急方是指药性峻猛,气味较厚,以治病重势急,须迅速治疗急于取效的方剂;缓方是指药性和缓,气味较薄,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才能收效的方剂。关于奇方、偶方,《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关于复方,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解释说:“所谓复方者,谓之奇偶之并用也。”奇方是指单数药味组方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合用而治疗较为复杂病症的方剂。由此而见,“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轻重,病位高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体强弱作为方剂分类的依据,其中所蕴含的对方剂进行分类研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思华等[4]认为治疗疾病一般先用药味偏少药力偏专的奇方,难以奏效时可再施以药味偏多药效兼顾的偶方。若重复使用奇方和偶方仍难以奏效时,多是因为病情复杂而邪气深重,可在组方配伍时采用反佐的方法加以治疗。

    4  小结

    《内经》对方剂组成的君臣佐使理论、药味配伍理论、方剂结构理论的阐述正是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所在,奠定了后世关于方剂配伍理论及应用的基础,对于临证组方遣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在临床中应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应用上述理论,以使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应用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
  [1]烟建华.《内经》学术精髓析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03.

[2]全世建,刘 妮,林杏娥.方剂配伍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87.

[3]程昭寰,王永炎.试论《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意义[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4):44?46.

[4]高思华,赵宜军,王永炎.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内经》方剂配伍理论浅析[J].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