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中专护生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兰素珍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内科护;能力培养;教学研究

  笔者在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中,尝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以求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1自学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是个人知识不断补充、丰富更新和的基本能力[1],也是实现终身的一项基本能力。中专学生由于年龄及认知等方面的特点,自学能力相对较差。为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改革:①将学生的自学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即课前自学及课堂自学。首先,教师备课过程中将与下次课自学内容相关的基础学科理论列出自学提纲或自学问题、书目、阅读任务等,于前一次课堂教学时作为预习作业交给学生课下完成。第二步骤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自学问题,课堂上由学生讲出,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考评学生第一步骤自学结果并及时向学生反馈,以强化第一步骤的实施。②针对教学内容及其特点,提出不同形式的自学任务,提高自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尝试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学,如在“病毒性肝炎病人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后列表比较5种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在“流行性感冒病人护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后写一篇关于流行性感冒预防、或护理的宣传文章;在“慢性胃炎病人护理”教学过程中,设定情境,要求自学后给某位慢性胃炎病人写一封有关饮食健康指导的信;在“高血压病人护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后为自己身边的某一位高血压病人做一次用药指导并记录。

    2沟通交流能力培养

    沟通是护士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是临床护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认为,能力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个人的能力总是在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2]。《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关“各种疾病病人护理”内容均以该疾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为结尾。“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服务对象实施的健康相关知识指导及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以期促进病人康复,进而提高服务对象的健康水平。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多种角色互动,具有明显的情境要求。因此,本部分内容通过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健康教育”角色扮演练习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所学疾病特点设置病例情境,并提出健康教育角色扮演要求,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扮演角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小品;下次课堂教学前进行演示,演示后先由学生代表进行点评,评出优胜组,给予表扬或适当奖励;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指出学生沟通交流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角色扮演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达到了验证、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学生经过亲身体验临床护理实践的具体情境,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3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3.1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心绞痛病人护理”课堂教学中,除教材所列课堂目标以外,向同学补充展示课堂教学目标“如果你是值班护士,遇有病人心绞痛发作,应如何护理?”通过设置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心绞痛”相关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什么是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原因是什么?”“病人心绞痛发作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心绞痛发作时,应如何护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掌握学习内容。最后教师就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反馈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再现。这样既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2 病例分析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内科护理学》教学,单靠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而病例分析讨论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病例讨论教学法还可以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为此,在中专《内科护理学》各论教学过程中,当每个系统教学结束后,针对所学重点疾病病人的护理安排一次病例讨论课。病例讨论课分组进行,以班级组或自由结合分组,5~6人一组。首先教师提出讨论要求及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讨论题的提出以护理程序各环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护理程序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放映录像片或投影展示病例,学生在观看或阅读病例资料后按护理程序方法对病例进行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小组讨论完毕,各组就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讲评,补充完善。课堂病例讨论法,由于其病例来源并非实际病人,而是经过教师加工的病例资料,病人资料不可能全方位展示。因此对病人资料的收集(病人评估)这一环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采取查漏补缺的方法,弥补资料不全之缺憾,同时通过查漏补缺,也培养了学生全面考察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除认真指导,答疑解惑外,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大胆发表不同看法,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课堂病例讨论,既强化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时要充分考虑中专护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循序渐进进行;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对学生适时引导;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采用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
  1 林细吟,赵飞英,苏小茵,等.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高等护理教学模式.南方护理学报,2002,9(3):56?58.

2 冯广国,彭文晓,周宗明.心理学.北京:技术出版社,1998.194.

3 封维阳,刘燕燕,周秀华,等.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病例讨论法的效果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83?84 .

    3.2 病例分析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内科护》教学,单靠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而病例分析讨论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病例讨论教学法还可以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为此,在中专《内科护理学》各论教学过程中,当每个系统教学结束后,针对所学重点疾病病人的护理安排一次病例讨论课。病例讨论课分组进行,以班级组或自由结合分组,5~6人一组。首先教师提出讨论要求及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讨论题的提出以护理程序各环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护理程序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放映录像片或投影展示病例,学生在观看或阅读病例资料后按护理程序方法对病例进行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小组讨论完毕,各组就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讲评,补充完善。课堂病例讨论法,由于其病例来源并非实际病人,而是经过教师加工的病例资料,病人资料不可能全方位展示。因此对病人资料的收集(病人评估)这一环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采取查漏补缺的方法,弥补资料不全之缺憾,同时通过查漏补缺,也培养了学生全面考察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除认真指导,答疑解惑外,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大胆发表不同看法,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课堂病例讨论,既强化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时要充分考虑中专护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循序渐进进行;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对学生适时引导;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采用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
  1 林细吟,赵飞英,苏小茵,等.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高等护理教学模式.南方护理学报,2002,9(3):56?58.

2 冯广国,彭文晓,周宗明.心理学.北京:技术出版社,1998.194.

3 封维阳,刘燕燕,周秀华,等.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病例讨论法的效果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5):8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