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方类聚》对《儒门事亲》文献研究的贡献
【摘要】 《医方类聚》成书于明·正统十年,收辑了我国明·永乐以前存世医籍一百五十余部。它所辑录的《儒门事亲》,较现通行本的底本——明邵柏崖本早约一百年,较大程度地保持了其古朴面貌,对研究与校勘极有价值。在中、外医学交流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儒门事亲 医方类聚 文献研究 校勘 贡献
《医方类聚》成书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由朝鲜祖宗朝命文官、医官梁诚之、金礼蒙等主持撰辑。该书共266卷,分为92门,录方5万余首,计约950万字。收辑了我国明·永乐以前存世医籍、医方及道藏佛典中有关医药的内容,“其所采摭凡一百五十余部,而宋元佚书亦复不少。盖篇帙之富,为见存医籍之冠。”[1]
此书在朝鲜因战乱已散佚不存,据日本丹波元坚氏说:“是书世仅传一部,云文禄之役,将帅加藤清正所获。后二百年,先教谕得之一医家,什袭藏之。”[1]遂为丹波氏家藏。1852~1861年间由江户幕府医官喜多村氏主持,参考他书补足所缺失之十二卷,仿朝鲜原本活字印刷,即江户学训堂本,一称聚珍版《医方类聚》。198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此为底本,出版了校点本,煌煌十二巨册,对研究中医古籍极有参考价值。
《医方类聚》所辑《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为我国金元四大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所作。《医方类聚》所辑录者,较目前通行本的底本、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邵柏崖本早约100年,是以《儒门事亲》、《治病百法》、《三法六门》、《十形三疗》、《治法杂论》、《杂记九门》、《神效名方》七目并列出现。张氏生前已有一些篇目以单行本的形式在流传[2]。目前可见最早的张氏著作,仅存元·中统三年(1262年)《儒门事亲》三卷本。《医籍考》据此认为《儒门事亲》“原系一部丛书”[3]。从张子和撰写《儒门事亲》各篇目的不同时限、内容构架、相互联系来分析,此书非一气呵成之作[4]。元·刘祁《归潜志》说:“麻知几与之善,使子和论说其术,因为文之,有三法六门之目。将行于世,会子和、知几相继死,迄今其书存焉。”为全书润饰统稿的麻知几在子和逝去后仅4年,因避元兵灭金的战乱,将书稿藏匿,举家逃亡被俘,押至河北病故。在此背景下,《医方类聚》所辑录的《儒门事亲》,保存了金元至明初一百多年间《儒门事亲》的初始状态:既有麻知几的润饰审定稿(《儒门事亲》卷一、二、三)及常仲明等收集遗剩材料的补遗稿(《治法心要》卷十四),也有张子和的原始草稿(《治法杂论》卷十一)与同一内容的修定稿(《治病百法》卷四、五);有子和晚年的医案集(《十形三疗》卷六、七、八)及医话集(《杂记九门》卷九),也有子和攻邪三法的医方集(《三法六门》卷十二)与张氏家传验方集(《神效名方》卷十五);还有张氏设计的医学科教图表(《撮要图》卷十),及麻知几搜集到刘河间的未刊稿(《三消论》卷十三)。它们按类成卷而各有篇名,虽然有些篇目已在民间刊刻流传,但纵观各篇,并非都能分别独立成书,“丛书”之说似有疑义。《医方类聚》编辑凡例提示,“诸方以世代先后分门编入”,故将其所录的《儒门事亲》称为“辑录本”较为合适。
《儒门事亲》辑录本的文献价值
《儒门事亲》的刊刻流传,经过金元明清及近代,历时740多年。现存最早的元·中统三年刻本虽距子和逝去仅34年,惜为三卷本,不足据以校雠全书。既往名医大家在刊刻本书之际,亦力图精审详校,然其祖本只能依凭明·嘉靖邵柏崖本。而该本邵序中已明确指出:“惜其版久已失传,本多亥豕之讹。”自明中叶以降,所有流通的刊本均是依此转辗相袭翻刻而来。其间虽屡经校订,原有的脱衍漏错、讹误倒置仍然陈陈相因,这是该书至今依然存在医理蹇涩、文义扦格的重要原因。《儒门事亲》辑录本正好填补了邵本之前三百余年无善本存世的空白,且此本未在国内流传刊刻,较大程度地保持了其古朴面貌而避免了屡次翻刻造成新的讹误。
《医方类聚》篇幅浩大,所录《儒门事亲》散在各门,全豹难窥,披检匪易,作为底本不太适宜,若用作对校之善本,可信度当胜过“近亲繁殖”的其他刻本。以近年新校本《子和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为例,若能以辑录本参校,可多校勘二百余处讹误[5]。《儒门事亲》原有四份图表,据考证,《六门病证药方图》、《五泄图》、《金匮十全之法图》为子和所创[4]。明初被改为文字时,改动者未领会图意,造成了舛错及误排,失却了图表原来的韵意,其中尤以《六门病证药方图》为甚。辑录本则完整地保留了四图,使我们得以一览其原貌。
《儒门事亲》卷三《水解》篇的作者一直存有争议,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到近代学者,大都认为非子和所作,应是麻知几手笔。但辑录本中一句“九畴闻之曰”,冰释了一切疑惑。原邵本系统均作“元畴闻之曰”。麻九畴,字知几,号徵君。故“元”当为“九”之形误。校正了这一字,则可知《水解》为子和所作,“九畴闻之曰”以下99字则为麻氏小字注,被混入正文[6],进而廓清了的悬案。可见辑录本的文献价值不容低估。
校勘举例
若利用辑录本为对校本之一,其校勘“信”、“达”质量将大为提高。现分类举例如下。
剖别正注 正文与小字注相混淆是古籍整理中的常见问题。如卷十二妙功丸“已上同为细末。好醋半升。熬膏。不破。积水丸”17字,辑录本为“大黄一两”下的小字注,但“不破。积水丸”文义仍不畅。复以《宣明论方》参校,则可知“破”后脱“坚”,“积”后脱“不须熬膏”,经补脱并正确标点后为小字注:“已上同为细末,好醋半升,熬膏。不破坚积,不须熬膏,水丸。”则医理文义通畅。而有的校勘本未明正注混淆,把“大黄”以下八味药误作“积水丸”[7],造成肢解妙功丸的新讹误。卷四·一十八“旧名葶苈散”、卷七·九十五“亦名水疝”、卷十五三黄丸“又方,去黄芩,用黄连”、八正散“加木香一两尤佳”均当作小字注。而卷十五外用接骨药“羊耳朵”又当将小字注改为正文。
纠正讹误 现通行本《儒门事亲》中不可卒读处甚多,因无书证,历代校勘者只能仍存其旧。辑录本对纠正讹误帮助极大,有些一见便知:卷一·五“大小如豆黍相亲(杂)”(括号内依辑录本校正,后同)、卷一·八“故目暴赤肿痛,……皆工艺(火热)之所为也”、 卷一·九“玉符潜诀论(王符《潜夫论》)”、卷五·八十八“三焦闭溢(涩)”、卷六·四十九“在目为凉(泪),在皮为汗”、 卷六·七十“病留饮四日(面目)浮肿”、卷十三“为政之理,补贱(捕贼)之义也”、卷十五出靥方“以獠起(漆匙)搅成膏子”。有些文字若非校正,始终不能达意:卷八·一百二十八“吾妇为室女,心下有冷积如复杯,按之如水声,以热手熨之如水聚,来已五十年矣,恐断我嗣,是故弃之”,校后为“吾妇为室女时,心下有冷积如复杯,按之如水声,以热手熨之如冰,娶来已五十年矣,恐断我嗣,是故弃之”,则脱“时”,“ 水”为“冰”之讹、“聚”为“娶”之误。有些文义尚顺,但医理不通,校后方畅达:卷八·一百三十六“刺乳(委)中大出血”,从上文“俯卧一床,束其两”分析当校正。卷三水解“晋之山产矾,泉可愈痘(疽)”,按《本经》“矾石主恶疮”,当是。有的是一字之差,文气虽通,意义相左:卷一·八“六一散治得其(甚)病”、卷三·二十九“实与愚夫殆去(未)相远”、卷四·二“其脉两手多沉(浮)”、卷六·三十四“(仰)卧儿于地上”、卷十一湿门“更服神功(助)散”等。
补脱去衍 可据辑录本补脱者约80余处,如卷五·五十四“亦治里外臁(疮)”、卷五·八十五“(乳)癖之疾”、卷七·一百十三“琥珀(丸)通经散”、卷十“大小便(血),治法同上”、“若(胃)泄不已”、“水肿(之脉)则反是”等,依例补入,文义理意顺达。卷十三“金与火合则热而清”,按辑录本,“与”字衍;卷十五熏恶疮方“紫花地丁一名米布袋收”,“收”为衍文,则与药名合。这样的衍文计有20余处。
厘定标题 卷六·八十一“泻儿”,题意殊不可解。而辑录本作“梦鬼”,与医案内容相符。卷七·一百十八“太阳胫肿”,亦与医理不合,辑录本作“犬伤胫肿”则是。
纠正逗句 因亥豕之讹,致文义理解不一,使断句错误。如卷八·八十七“其父喜饮,二家人辈争止之”,“二”当作“水”,校后属上句。卷七·九十一“医拘常禁,不能变通,非医也,非学也。识医者?,是难说也”,““非学也”当为“奈举世”之讹,连下句则义长。卷六·六“待五、六月制药,朱解家以为托词”,“ 朱”当作“来”,形近致误,校后当属上句。有些是因连字符“マ” 致误:卷十五复明膏“一人旋又搅药汁”,“又”当作“旋” 。卷十五治痔漏“渐又细嚼食尽”,“又”当作“渐”。
综上所述,《医方类聚》所辑《儒门事亲》是较为古朴的一个版本,既往未被采纳为对校本,一是因其篇幅浩繁,披检极难,二是忽视了它的价值。《儒门事亲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年出版)曾利用此本出校五百五十余条,竟占总出校一千八百多条的三分之一,但利用它所解决的问题却是他本不可替代的。《医方类聚》的撰辑、流传、重刊,到又回归,在中、朝、日医学交流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文献】
1 日·丹波元坚.聚珍版医方类聚·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4.
2 萧国钢.《儒门事亲》刊本流传概况初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5, 23(4):22.
3 日·多元纪胤.中国医籍考[M].上海:世界书局,1936.843.
4 萧国钢.儒门事亲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1~22.
5 萧国钢.《子和医集》校注工作简评[J].中医文献杂志,1998, (1):6.
6 萧国钢.《儒门事亲》的编撰与构成考略[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2):15.
7 邓铁涛,等.子和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