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病的发生谈中药归经入脑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春莉 付强 王新陆 时间:2010-07-12

【摘要】    本文从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探讨中药归经于脑的理论。1.脑位于气机升降转折之处,七情易导致脑病,疏达气机药可归经入脑。2.脑为至清至高之体,邪气易侵犯脑,部分解毒清脑药、清化脑浊药、调理脑血药可归经入脑。3.脑为诸阳之会,阳虚易出现精神症状,部分通阳药可归经入脑。4.脑为髓汇集之处,喜盈恶亏,亏则致病,养脑补髓药可归经入脑。5.脑为气血精华汇集之处,脏腑气血不和是发生脑病的重要基础,调补气血药可归经入脑。6.脑与耳、目、口、鼻、舌、咽喉诸窍相连,清窍被蒙与脑病息息相关,醒脑开窍药可归经入脑。

【关键词】  脑病 中药 归经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脑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中医传统的有关药物归经理论在复杂的脑病面前已经略显匮乏,远远不能指导其。本文结合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探讨中药归经入于脑的理论,以期对脑病治疗进行有益的尝试。

    七情过度  易致脑病

    脑居天阳之位,气机上升到此而转为下降,成为气机升降的转折点。从历代中医和临床资料来看,肝与气机的关系最为密切。又“肝藏魂”,《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医学入门·肝脏赋》更进一步解释:“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辅弼,故又曰肝为宰相。”

    七情过度就会影响正常的精神活动,在男子多肝气冲逆,在女子则多郁,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发生神志类疾病。正如《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伤神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1]脑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疏达气机药可归经入脑。如香附入脑、肝、胃,既可顺行脑气,又可降逆气,顺降结合,调理脑内气机郁滞,治疗肝气郁结,头痛晕眩等症;乌药入脑、心、脾、肺,可顺气降逆,散寒止痛,治疗一切寒郁气滞证;川楝子入肝、脑、心,可理气止痛,治疗肝气郁滞结脑所致的头胀痛等症;枳实入脑、脾、胃,可破气消积,泻痰除痞,治疗气滞头痛证;檀香入脑、肺、脾,可理气散寒,顺降止痛,用于脑气滞结证,特别是治疗短暂的神志昏迷效佳;降香入脑、肝,可降气辟秽,醒脑复苏,散瘀定痛,用于脑气郁浊闭证,临床多治因暑令或秽浊之气而致的头重、头痛、昏晕不醒等症[2]。

    六淫之邪  犯脑则病

    脑为至高至贵之清灵之体,不能容邪,邪犯则病。《证治准绳》云:“盖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因“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至清而不可犯也。”由此可见,只有人身最精华的部分才能藏于脑而为脑之用,故较其他脏腑之气血津液尤为所贵,不可受邪侵犯。

    若正气不足,外感六淫之邪犯脑,即为痰、水、瘀、毒壅滞之证,出现抽搐、震颤、麻木、瘫痪、烦躁、言语错乱等表现。毒邪壅滞之甚者还会出现神识昏乱、昏迷不醒、语无伦次、烦躁不安、瞳仁散大,重者致人死亡。部分解毒清脑药、清化脑浊药、调理脑血药可归经入脑。如石膏入脑、肺,可清热除烦,凉脑醒神,用于火热亢盛于脑所致的高热头痛、烦躁不眠等症;知母入脑、胃、肾,可清热泻火,凉血醒脑滋肾,用于高热阴虚烦躁等症;栀子入脑、心、肝、肺,可清热泻火,除烦安神,用于火热扰乱于脑所致的头痛头热、狂乱不安等症;大黄入脑、大肠、脾、胃,可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醒脑清神,用于实热火毒上亢于脑导致的神明失用证;夏枯草入肝、脑、胆,可清肝凉脑,散郁消结,治疗肝火上亢于脑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丹皮入脑、心、肝、肾,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治疗热邪入血扰脑证;藿香入脑、胃、脾、肺,可解表化浊,开窍醒神,用于湿困浊阻所致的头重、头痛等症;苍术入脑、脾、胃,可燥湿健脾,辟秽醒脑,治疗湿温扰乱脑神证;半夏入脑、胃、脾、肺,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疗痰浊上蒙清窍所致的心悸、失眠、易怒善惊等症;皂荚入脑、肺,可祛痰开窍,治疗痰浊阻窍证,临床用于卒然昏倒、口噤不开、流涎、癫痫抽搐等症;丹参入脑、心、肝,可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用于脑郁血证,可治疗语言謇涩、烦躁不安等症;川芎入脑、肝、胆、心,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治疗脑郁血头痛症;桃仁入脑、心、肝、肺,可活血化瘀,润肠止渴,治疗瘀血阻脑头痛症[2]。

    阳气不足  精神失守

    “头为诸阳之会”,阳经通过目窍、经别等上头而通脑,手足阳经交会于头面而成为诸阳交汇之处,并且为“阳脉之海”的督脉,为巨阳的足太阳膀胱经都直接通脑。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张氏医通》亦云:“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再者,脑居头颅之中,至高之巅,赖阳气通达,才能“若天与日”,故脑为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清阳之气及十二经脉之经气皆会于头,就其用而言,“神即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本病论》说:“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君泥丸宫下。”这些论述均说明五脏阳气通于脑,为脑神之用。

    不管是禀赋薄弱导致的先天性脑病,还是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损伤导致的后天性脑病,都是因为阳气偏衰,代谢活动减弱,而出现一系列的伤神表现。脑为诸阳之会,所以部分通阳药可归经入脑。如桂枝入脑、心、膀胱、肺,其气味芳香,可直接入脑,温通头面经络以驱邪,可发汗解表,温通阳气,用于风寒表证头痛者;细辛入脑、心、肺、肝、肾,可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神农本草经》曰:“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白芷入脑、肺,可上行头面经络,祛风止痛开窍,《本草求真》曰:“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 葱白入脑、胃、肺,可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可通达上下之阳气,用于风寒表证头痛者[2]。

    脑为髓海  亏则致病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医学入门》指出:“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骨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脑在颅内,与脊髓相通形成一个系统,《内经》亦云:“诸髓者,皆属于脑。”脑的主记忆、主运动等功能,均通过脑髓实现,只有脑髓充足,才能“轻劲多力,自过其度”;若脑髓空虚,则会“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就说明脑喜盈恶亏。王清任还通过人之生长过程,论述了髓之盈亏对脑之功能的影响,他指出:“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脑乃髓汇集之处,藏而不泻,并靠后天肾精及气血的转化予以补充、濡养,藏则充满而保持脑的正常功能,泻则不足而发为病态。古代医家不仅认识到脑由髓汇集而成,还认识到脑和脊髓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密切关系。《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也。”清·陈士铎谓:“盖脑为髓海,原通于肾……盖肾之化精,必得脑中之气相化。”可见脑肾关系至为密切。

    若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损,不能上充脑髓,或后天化源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皆可致脑神失养而为病。脑与髓的关系密切,所以养脑补髓药可归经入脑。如熟地入脑、心、肝、肾,可补血益脑,滋阴养营,用于血虚脑髓不足所致的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本草纲目》言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何首乌入脑、心、肝、肾,可补血益脑,滋肝补肾,用于脑、肝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失眠、记忆力低下等症。《本草纲目》言其“苦补肾,甘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当归入脑、心、脾、肝,可补血养脑,活血通络,用于血虚诸证,常与制首乌、川芎、枸杞子、阿胶等药配伍应用。《名医别录》言其“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鹿茸入脑、肝、肾,生精髓,补脑虚,助肾阳,强筋骨,用于脑精髓亏所致的眩晕脑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本草纲目》言其“生精补髓,养血强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枸杞子入脑、肝、肾,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用于肾精亏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等症,《名医别录》言其:“补内伤大劳虚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2]

    气血不和  易生脑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素问·口问篇》又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程杏轩《医述》引《会心录》云:“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血生于心,上输于脑。”这些论述均从生理、病理角度说明了气血津液是脑生成的重要物质,脑只有依赖气的温煦和推动,血和津液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说明气血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脑必须在气血的濡养之下才能产生“神”,所以说脑为气血精华汇集之处。

    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或血虚、血瘀、血溢、血热、血寒等气血失调病证必然会影响到脑的各种生理功能,是脑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所以调补气血药可归经入脑。如人参入脑、脾、肺,可大补元气,安神定志,补益脾肺,用于各种脑神虚弱、脑神不安证,《神农本草经》言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党参入脑、脾、肺,可补中益气,养脑安神,用于脑、脾、肺等脏气不足证,临床常与黄芪、黄精、白术等相配,脑神不足所致的精神萎靡,健忘易醒,心悸不安等症;白术入脑、脾、胃,补气提神,健脾燥湿,用于气虚脑神不足证,一则入脑直接补脑气,二则健脾燥湿,祛除痰饮浊液;龙眼肉入脑、心、脾,可补脑安神,养心益脾,用于脑血亏虚证,《日用本草》言其能“益智宁神”[2]。

    清窍被蒙  与脑相关

    脑通过耳、目、口、鼻、舌、咽喉诸窍与外界相通,并对诸窍有主宰作用。脑主任物,七窍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必须传入脑中,经脑的分析、判断后才能产生各种反应。隋·杨上善认为“声、色、芳、味之气,循七窍从外入内”,并明确指出“七窍者,精神之户牖”。喻嘉言在《寓意草·沙宅小儿治验》中提出:“虽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口通脾,舌通心,不过借之为户牖,不得而主之也。其所主之藏,则以头之外窍包藏脑髓……”明确强调了耳、目、口、鼻、舌、咽喉虽内通五脏,但主宰它们感觉运动的不是五脏,而是脑髓,说明脑与七窍密切相关。

    耳、目、口、鼻、舌、咽喉为清窍,喜静恶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两不相干。当人体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逆乱,清浊相干,常可上于七窍而为病,如大怒而血随气上,可致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进而侵犯于脑可致头重眩晕、头痛,重则昏迷,甚则危及生命,所以醒脑开窍药可归经入脑。如麝香气味芳香,入脑、心、肝、脾,《本草纲目》言其可“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恶,痰厥,积聚瘕”。可开窍醒神,活血通络,主要用于神志昏迷;冰片入脑、心、脾、肺,可凉开通窍,回苏醒神,清热止痛,主要用于温热毒邪所致的神昏证;石菖蒲入脑、心、肝,可化痰开壅,开窍通闭,和中辟浊,主要用于痰浊上蒙清窍诸证,为归经入脑中作用较平和之药,《神农本草经》言其“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轻身不忘”[2]。

【】
  1 阎润红.试论脑病从肝而治[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2): 56~57.

2 王新陆.脑血辨证[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7~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