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正传》诊治黄疸特点
【摘要】 明代虞抟编写的《医学正传》,有关黄疸的诊治颇有特点。主要表现在遵从古论、法求多方、言多有据、不拘一格,在病因、分型、治法、选方等方面作者多遵从古论《金匮要略》的要点,但不拘于此,不乏主见,且旁引丹溪、东垣、《活人》、《集验方》等多家方论,一一注明出处,所列方药剂量煎法无不悉备,突出了临床学习及的可操作性;另外讲究炮制、善于调养、重视防病、整体协调,除病因分型注重传承有序,治法选方颇为具体翔实外,虞氏在炮制、调养、防病、预后判断上亦着重论述,将调、治、防融为一体,体现了他治疗中强调整体观的特点,利于各方面协调,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医学正传》 黄疸 诊治特点
明代虞抟编写的《医学正传》详述了内外妇儿近百种病症,有关黄疸的诊治颇有特点,现浅述如下。
一、遵从古论、法求多方、言多有据、不拘一格
在病因、分型、治法、选方等方面作者多遵从古论《金匮要略》的要点,但不拘于此,不乏主见,且旁引丹溪、东垣、《活人》、《集验方》等多家方论,一一注明出处,所列方药剂量煎法无不悉备,突出了临床学习及治疗的可操作性。
病因病机 主要遵从《内经》观点,认为黄疸为病,因于湿而起。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与《金匮要略·黄疸病》“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观点一致。不仅强调湿,同时强调湿热,认为其发病系湿热郁积于脾胃之中,久而不能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又认为外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当下而不得下,当汗而不得汗,当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湿热怫郁内甚,皆能令人发黄病也。这些认识概括性强,且简略易懂。
分型 一方面遵从丹溪的观点将黄疸概括为湿热型;另一方面又认为有黄汗、黄疸、酒疸、谷疸、女劳疸五型,与《景岳全书》提及的古有五疸之辨的内容完全一样,与《金匮要略·黄疸病》五疸之分类大致相同,《金匮》不过将黄汗列入水气病篇,所提出的黑疸可从黄疸、酒疸、女劳疸转化而来;还提出伤寒大热发黄、伏暑发黄、黄肿、发黄遍身冷等条目,囊括了目前阴黄、阳黄、急黄等证型。与《诸病源候论》分为二十八候及《圣济总录》分为九疸三十六黄疸相比,相对简约又不失重点。
书中又说,虽有五者之分,终无寒热之异,提醒我们虽有分型但不要拘于分型。对认识有困难的证型又多引《金匮要略》及《脉经》原文详加论述,以资鉴别,具体如下。
酒疸:病酒发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酒疸黄色,心中实热而烦。
女劳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黄家,日哺所当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谷疸:趺阳脉缓而迟,胃气反强,饱则烦满,满则发热,客热消谷,食已则饥,谷强肌瘦,名曰谷疸;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己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上述证型的区分有详有略,为治疗理清了思路。
治法 包括汗、吐、下三法。认为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三法治黄虽在《金匮要略》等典籍中有记载,但欠详尽,部分条目有法无方,虞氏对此进行了补充,体现了治法的灵活多变。
汗法:选用《金匮要略》原法原方,如:诸黄家病,但宜利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芪汤,又名黄芪建中汤。
吐法:自拟方治气实伤湿,浑身发黄,选抚芎、栀子、桔梗各二钱,细切作一服,加姜煎,入韭汁服,探吐之。
下法: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用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吐下并用法:选(活人)葶苈苦参散治湿热内盛,小便赤涩,大便时秘,饮食少进,诸药不效。用苦参、黄连、瓜蒂、黄柏、大黄各一两,葶苈子二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汤调下,以吐利为度。
遣方 以临床为核心,不拘一家之言,多方选引,且注明出处,附以家传及经验方,言必详尽,体现了治疗上务实求真之心。
概括而言,以丹溪观点选方,认为同是湿热,轻者小温中汤,重者大温中汤,热多加黄连,湿多者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
分型用方,既重分型又重变通,且详述酒疸、谷疸。(1)酒疸:选(叔和)小柴胡汤加茵陈、豆豉、大黄、黄连、葛根;心中懊?,或热而痛,选(活人)栀子大黄汤;身黄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心烦足热,或有?瘕,心中懊?,脉沉弦紧细,选(活人)半温半热汤,此方药的选用补充了《金匮要略》有此论述但无方药的不足;酒疸发黄,心下有痃癖坚满,身体沉重,妨害饮食,小便赤黄,此因内虚,饮食生冷,脾胃痰结所致,选(活人)当归白术汤。(2)谷疸:选(丹溪)方,柴胡、谷芽、枳实、厚朴、栀子、大黄等分,水煎服;消谷善饥,面色痿黄,心中烦热,胸胁胀满,小便赤涩,选(河间)茯苓汤;脾胃不和黄肿,选(局方)胃苓汤,小便赤涩加滑石。(3)女劳疸,选(叔和)硝石矾石散;肾疸目黄,或浑身黄,小便赤涩,选(东垣)肾疸汤。(4)谷疸、酒疸、湿热发黄,选(集验方)针砂丸。(5)伤寒大热发黄,面目俱黄,小便赤涩,选(活人)茵陈大黄汤。(6)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选(活人)茵陈五苓散。(7)伤寒热郁,瘀血内结,身黄,脉沉细,狂言谵语,小便自利,大便黑,选(活人伤寒门)抵当汤。(8)发黄,脉沉细而迟,遍身冷,选(活人)小茵陈汤,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选(活人)茵陈四逆汤;发黄,脉沉细数,四肢冷,小便涩,烦躁而渴,选(活人)茵陈茯苓汤。(9)黄肿病,选(集验方)绿矾丸、及祖传褪金丸。
上述(活人)栀子大黄汤、(叔和)硝石矾石散、(活人)茵陈五苓散、(活人伤寒门)抵当汤,究其源实出自《金匮要略》,与虞氏病因分型多从仲景相呼应。同时从侧面说明,《金匮要略》原书散佚,虽至宋代校订,但残缺仍多,仲景之论散见于诸家之书中这一事实。
二、讲究炮制、善于调养、重视防病、整体协调
除病因分型注重传承有序,治法选方颇为具体翔实外,虞氏在炮制、调养、防病、预后判断上亦着重论述,融调、治、防为一体,体现了他强调整体观的治疗特点,利于各方面协调,提高临床疗效。
制药 常见的有醋糊为丸、红枣肉为丸、生姜煮红枣肉为丸、醋炒针砂七次令通红、童便浸香附、附子一枚作八片炮、米泔浸苍术、姜汁炒茵陈、醋制三棱、醋制莪术。上述用药,醋制能收敛,姜炒能散,炮附子能减轻毒性,姜枣能和中止呕,调补脾胃,其他如米泔浸苍术、童便制香附、醋制三棱、醋制莪术可增强药效,在药物的性味上力求扬长避短。
调养忌宜 绿矾丸治黄肿病,嘱忌食荞麦面,米汤送下;褪金丸治黄肿,忌鱼腥、湿面、生冷、水果等物;针砂丸治谷疸、酒疸及枣矾丸治食劳,姜汤送下;硝石矾石散治女劳疸,大麦粥汤和服。细究其因,鱼腥能助湿,生冷水果及湿面易伤脾胃,姜汤、米麦粥汤即可和中,又助健脾祛湿,均有利于黄疸的治疗。
治未病 善于分析病机变化,提出早期防患措施。选录自己的一则病例,谷疸伴雀目者,针对其肝强脾虚,湿痰壅盛的病机,建议早服制肝补脾消痰之剂,以免蛊胀形成,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思想。
预后分析 充分估计各病的不同预后。虽内容多出自《金匮要略》,但虞氏不惜笔墨尽行录下。如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即愈;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差,又剧者为难治;黄疸而渴者,其病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病易治;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人头如啖蒜韭之状,大便正黑,皮肤四肢不仁,脉浮弱,颜黑微黄,故知难治。
上述特点远承《内经》、《金匮要略》、《脉经》之要点,近选诸家时用之方,为后学者开启了易学易用的方便之门,与目前中医临床黄疸的诊治方法一脉相承,部分证型颇有发挥,很值得探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