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院灭菌制剂的质量管理
药学事业的和临床用药的需要,对灭菌制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灭菌制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灭菌制剂的用量越来越大。如何按《药品管理法》规定和GMP要求抓好灭菌制剂的质量管理,是近年来各医院都在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我院灭菌制剂室担负全院灭菌制剂的生产和质检任务,有工作人员15人。平均年产量为大输液20万瓶、小针剂22万支。在工作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质量管理的办法。本文通过分析我院灭菌制剂和质量控制,谈谈医院灭菌制剂的质量管理。
一、本院灭菌制剂浅析
1.小针剂及大输液生产情况
从1986-1990年小针剂生产情况可以看出:(1)小针剂成品率较理想。5年来小针剂澄明度合格率基本在95%左右。(2)小针剂产量逐年减少。这主要有3种因素影响:一是中草药针剂生产减少,1986年只保留2种8120支,仅占1986年产量的19%。二是部分品种原料不符合要求或不易买到。三是大输液用量增大,为保证其供应,部分针剂品种改由市场购买来弥补产量不足。
从1986-1990年大输液生产情况可以看出:(1)大输液产品较理想。5年来大输液澄明度合格率在95%左右。1990年因新设备试生产澄明度合格率有下降,为90.7%。(2)大输液产量逐年增加。1990年安装新设备停产,但半年产量10.6万瓶,加上市购数量,输液用量较往年又见增多。
2.大输液灭菌前后菌检情况
从27份输液剂灭菌前后细菌调查结果看出:自批号900922以前的13批产品,灭菌前含菌数明显高于此批号以后的14批产品。主要有3个影响因素,(1)温度:13批产品均为7月底至9月中旬生产,时值武汉炎热的夏季,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2)水源:我院使用的是东湖水源,其污染程度高于长江水源。(3)设备:我院大输液生产用设备分布为:净化水装置(三楼)、配料间(二楼)、生产联动线(一楼)。全部设备调试结束后,大批量生产是在6月分以后。分析灭菌前输液中含菌数高与洗瓶质量、灌装容器管道的洁净程度、配药间隔周期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另将灭菌后的输液成品进行细菌学检查,均无细菌生长。关于输液剂的质量标准,《药典》1990版附录5注射剂项下第7条有明确规定,“必须保证成品无菌”,27批成品经无菌检查,全部符合规定,热原试验阴性,均为可供使用的合格产品。
3.1983年和1990年灭菌制剂报批报备品种情况
从1983年和1990年灭菌制剂报批报备品种中可以看出:(1)1990年报批的标准制剂品种数增多,标准制剂占总品种数的百分率比1983年高8%。(2)1990年报批的来菌制剂品种数减少,共减少36个品种,占原品种的41%。一增一减说明灭菌制剂生产较之1983年更趋向于标准化管理,从而使灭菌制剂的生产和质量得到更严格的控制。
二、质量管理环节与控制
从以上三方面的数据分析看出,影响灭菌制剂质量的因素很多。克服这些因素的干忧,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根据我们的体会,要特别注意控制并抓好6个主要环节。
1.制剂品种报批报备
这是医院制剂严格质量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将我辽院1983年和1990年两次报批总品种数相比较,1983年报批237个品种,其中灭菌制剂89种,普通制剂51种,普通制剂125种。1990年品种总数较1983年减少26%,灭菌制剂则减少41%。在申报品种时我们严格审查,凡有标准控制的,均与标准制剂统一,昼减少非标准制剂;淘汰部分制剂,查工作记录2年以上未配制,临床反映疗效不确和副作用大的品种不予申报。对中草药针剂只保留临床需要、确有疗效的品种。使1990年重新报批品种在标准化管理上有了新的进步。
2.设备管道的处理准备
这是灭菌制剂进入生产管理后的一个首要环节。调查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生产中制剂质量上的情况。如1990年大输液成品率有所降低,大输液细菌学检查结果,都说明新设备调试和才设备改装后投产,都要严格做好生产动线和配药设备管道的清洗准备工作。设备一旦进入正常生产,作为常规,每次配制前后的清洗工作都要认真完成,否则会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和成品率。
3.注射用水的质量控制
注射用水作为灭菌制剂的主要溶媒,其质量好坏对成品澄明度、pH值等质量指标有很大影响。《中国药典》1990版在1985版检查注射用水10项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硝酸盐和亚硝酸盐2项检查指标,足见控制其质量的重要性。我们在这个管理环节上花了较多的财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配套安装的电渗析、离子交换、多效蒸馏塔三级处理的净化水设备,在提高水质上充分发挥了作用,解决了过去用重蒸馏塔生产水经常出现的氨含量偏高等问题,生产出的水质指标全部符合要求。
4.药液过滤
在制备大输液过程中,药液过滤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提高输液澄明度,去除热原的关键。自1981年起,我们采用微孔滤膜过滤材料,添置了析框过滤器等设备,使滤液装置逐步更新配套。接触药液的管道大部分采用不锈钢材料,部分管道采用聚乙烯管,用硅橡胶管与滤器联接。合理组装后的过滤系统装置,较大的提高了灭菌制剂的澄明度。1986年以来配制的大输液澄明度合格率平均在94%以上。同时也较好地去除了热原,没有因输液问题出现热原反应。
5.半成品检查
做好半成品检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我们由生产和质检人员共同完成这部分工作。配制中生产人员自检大部分品种的含量、pH值检查。个别不能自检的品种,由药检室检查。在检查时,按高标准要求,对规定标示量为95~105%的制剂,昼把含量控制在97~103%;规定标示量为90~110%的制剂,则昼控制在95~105%。PH值规定为3.2~5.5之间,我们就控制在4.0~4.4之间。事实说明,坚持半成品检查,做到不合格不灌装,对于制剂成品的质量起了可靠的保证作用。1986年以来生产的87万多瓶大输液、110多万支小针剂各项指标合格,成品质量稳定。
6.制剂质量检验
坚持制剂质量检验制度,是质量管理的终末环节。30多年来我们坚持药检把关,灭菌制剂批批全检,普通制剂凡有方法的都批批检验,不合格品种不准用于临床。这项制度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也未中断的。1986年以来配制普通制剂7687批、灭菌制剂843批,药检一次合格率均在99%以上,有效地发挥了药检的监督保证作用。1990年开始,新增了细菌学检查项目,设一名主管药师专门开展这项工作,除完成规定检查,把注意力放在制剂质量分析上。先后对配料桶内药液、待灌空瓶、经灌装器灌装的药液、灭菌后的成品分别进行细蓖学检查,发现了有关质量问题,与配制人员共同研究改进措施。我们认为,由药学人员开展制剂菌检工作,较之过去由检验科完成这项工作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对制剂配制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发挥得更直接、更有效。
三、几点建议
1.严格控制新品种报批报备
经过1983年、1990年两次制剂报批报备后,各现有的制剂一般都是临床需要,疗效可靠的品种。但在工作中,临床科还将不断要求增加新制剂,且多是缺乏依据的非标准制剂。按规定,增加新制剂须由临床科主任提出申请,药剂科主任审定,药事委员会批准,逐级报批后方可配制试用。其中药剂科主任要发挥关键作用。对该制剂的组方依据、质控方法等应作详尽地了解。对非标准制剂,特别要审查其临床疗效、毒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做到没有充分的依据,不随意增加新制剂。
2.进一步完善制剂室条件
1990年制剂室整顿验收前后,各医院在改善灭菌制剂室建筑结构、生产设备等方面投入了不少财力物力。就总体而言,在原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就效果而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是缺乏统一控制,房屋设计不尽合理,设备选型不够优良。在这方面各大单位主管部门,除在行政经费上给予支持,还应加强业务上的具体指导。如广州军区规定,1990上以后新建的制剂室设计图纸,须经广州军区后勤部药检所审查同意后,才能实施。这样做有利于宏观控制军区整体水平,避免设计上的失误。同时领导观念要更机关报,认识要提高。生产高质量的制剂,房屋设备是必备的基本条件,要坚决按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合理安排经费,因地制宜的改善制剂室条件。
3.发挥药检质量监督指导作用
随着医院制剂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药检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强,工作量亦日渐增大,普遍的问题是人员不足。一般医院药检室为1人,总医院以上2~3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作穷于应付,不能较好地发挥药检的质量监督指导作用。我们认为,药检人员除完成日常质检任务,诸如对制剂室工作环境、设备卫生状况的监测、制剂质量问题的分析研究等,都是应该认真做好的。为解决部分医院人员困难问题,广州军区在部分总医院、中心医院建立了9个药品制剂监督人员,这种做法有助于发挥药检的质量监督和指导作用。
4.加速专门人才培养
医院制剂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对药学人员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应加速制剂、药检专门人员的培养。但干部不足、素质不高仍是一个主要问题。未来几年内,高级职称的药学干部将逐步退任现职,中青年技术力量能否顺利接续,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各医院,尤其是上级主管部门,应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抓,力争在几年内为各医院培养出一批制剂药检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