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体质原因分析与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静 时间:2010-07-12

[摘要] 探讨研究过敏体质的症状和影响因素,针对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 查阅权威资料结合学校所学知识,临床观察研究,以及与病人交流,医护人员的探讨。结论(1) 过敏体质与遗传,饮食,压力过重导致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不足有关。(2)过敏体质的病人并不了解或关注引起过敏表现的根本原因,即过敏体质。(3)单纯的药物不利于彻底改善过敏性体质

[关键词]过敏体质 原因分析 护理

[Abstract] The study of allergy symptoms and physical factors, in view of its nursing strategy. Access to 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on methods of schoo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studies and exchanges with patients, medical staff study. Conclusion (1) physical and genetic allergy, diet, led to heavy pressure on the resistance of the lack of poor immune function. (2) physical allergy patients do not understand the cause allergic or concerned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underlying causes, namely, physical allergy. (3) simply not conducive to drug therapy to improve allergic constitution

[Key words]: physical cause of allergy care

一般的,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而又找不到发病原因的人,称之为“过敏体质”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疾病,主要出现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支气管气喘及过敏性皮肤炎等症状。往往承自父母,也与饮食习惯、压力、免疫力、等有关,但遗传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疾病,表现形式症状不尽相同。由于此类疾病表现形式多样,病因复杂,而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住院治疗,所以绝大部分病人只关注由于过敏体质而表现出来的某种疾病症状,忽视根本病因。遵医嘱用药是最简单快捷地缓解症状的方法,但并不能根治疾病,暂时由于药物的作用缓解或控制了病情,一旦再次接触过敏原仍会诱发疾病,所以调理过敏体质才能根本地解决过敏问题。

1.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支气管气喘、过敏性皮肤炎等症状

1.1过敏性鼻炎,早上起床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眼睛四周皮肤痒、上颚痒,遇天冷或吹冷风时加重病情,过敏性鼻炎多流清鼻水。
1.2过敏性气喘亦称哮喘,常经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而严重诱发,细支气管在很短时间内,会发生严重呼吸喘鸣气管阻塞狭窄的现象,也有初起咳嗽、皮肤泛红疹轻微发烧,经过敏物质激化而发生使细支气管内积满黏液,气管管径收缩变小,以致呼吸困难,常在晚上或凌晨发作
1.3过敏性皮肤炎,好发肘部、膝部、膝后窝、四肢、全身等,常为对称性发作,有瘙痒症状并起红色斑疹、湿疹、荨麻疹,常反复发作。

2原因分析

2.1过敏体质的人,主要是肺、脾、肾三脏腑功能失调,肺主呼吸,肺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脾主运化,营养失调同样也会损伤脾胃,进而运化水湿聚合成痰。肾主气纳,肾阳不足,气纳功能不良,水分蒸化也失调
2.2随着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比如家庭小型化、家用消毒剂的使用、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饮食结构中越来越多的加工食品,使得过敏性疾病患者日趋增长
2.3免疫球蛋白E是介导过敏反应的抗体,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极微,而某些过敏体质者血清IgE比正常人高1.000~10.000倍;正常人辅助性T细胞1(Th1)和辅助性T细胞2(Th2)两类细胞有一定的比例,两者协调,使人体免疫保持平衡。某些“过敏体质”者往往Th2细胞占优势。Th2细胞能分泌一种称为白细胞介素-4(IL-4)物质,它能诱导IgE的合成,使血清IgE水平升高;正常人体胃肠道具有多种消化酶,使进入胃肠道的蛋白质性食物完全分解后再吸收入血,而某些“过敏体质”者缺乏消化酶,使蛋白质未充分分解即吸收入血,使异种蛋白进入体内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此类患者常同时缺乏分布于肠粘膜表面的保护性抗体——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缺乏此类抗体可使肠道细菌在粘膜表面造成炎症,这样便加速了肠粘膜对异种蛋白吸收,诱发胃肠道过敏反应;正常人体含一定量的组织胺酶,对过敏反应中某些细胞释放的组织胺(可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具有破坏作用。因此正常人即使对某些物质有过敏反应,症状也不明显,但某些“过敏体质”者却缺乏组织胺酶,对引发过敏反应的组织胺不能破坏,而表现为明显的过敏症状。
2.4最新的研究表明,过敏体质的形成,以及过敏的发作,都与机体内“健康杀手”——自由基过多地堆积有关。自由基对人体免疫系统侵害是过敏体质形成的基础,还会直接氧化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导致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组织胺,产生过敏反应,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化学品滥用及少数辐射问题,都会直接造成自由基在体内的堆积,使原来不是过敏体质的人也变成了过敏体质。
2.5健康的细胞可以防止有害的物质侵入其中,任何一种营养素不足时,都会使细胞的可透性增加,他就像筛子的孔一样由小变大,使营养从细胞中渗透出来,而有毒物质也能进入其中,此时加上蛋白质不足,污染源便会造成伤害,必须及时补充营养才能预防过敏。

3护理

3.1找出过敏原,目前检测过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斑贴测试、皮肤过敏点刺试验、抽血等方法,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性疾病有两个高发的季节,一个是3至5月份,另一个是9至10月份,这两段时间存在一些比较相似的情况,一是一天之中的气温变化比较大,特别是早晚和午间的温差较大。这种气候容易让抵抗力不强的儿童患上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这是诱发哮喘的原因之一。二是这个阶段各种过敏原比较多见,比如花粉、粉尘、螨虫等。临床统计发现,在由过敏导致的哮喘患儿中,有80%%由螨虫引起。此外,家养宠物,刺激性食物、食品添加剂等也会诱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有:牛奶、黄豆、花生、蛋和鱼、核果类、甲壳类海鲜(如虾蟹)、面粉等。食品发达,也有一些人因为食品添加剂而过敏,例如色素、抗氧化剂、防腐剂等。这类含有添加剂的食物,如蜜饯、金针和一些糖果,过敏患者还是少吃为妙,此外,有些食物不一定要食用,即使只有接触,也可能造成皮肤发痒、红肿的过敏反应,例如香蕉、酪梨、奇异果、栗子、木瓜等。 平时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及时增减衣服、尽量少感冒,非稳定期避免剧烈运动。如果是过敏体质,最好能找专科医师做全面检查。
3.2 郝创利说,吸入的皮质激素对于哮喘的长期控制效果较好,在医生推荐下使用是非常安全的,国外已经用了三四十年,随访十多年发现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家长不必有顾虑。如果年龄超过5岁,有明确过敏原的轻中度哮喘也可以做特异性免疫(即脱敏治疗)。但根据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撰写的《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影响的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在家通常不推荐使用脱敏治疗,原因是很多过敏源制备不纯,有潜在过敏性休克的危害。
3.3药物的过敏反应与过敏体质相关。过敏体质者到就诊时,应将家族及自己的药物过敏史告知医务人员,从而避免过敏药物的再度使用。其次是应严格遵守药物皮试的使用规定,严格做好皮试,鉴于过敏体质对药物反应存在高敏感性,凡使用新药时,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观察进行,即使是非处方用药及中药,亦应如此,对于过敏体质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应用。
3.4国外过敏研究机构通过清除自由基,调节机体免疫,达到逐步改善过敏体质,使过敏原与机体的不良免疫反应降到最低限度。此外,还通过服用OPC保护过敏参与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细胞的细胞膜,使它们难以释放过敏反应介质。
3.5过敏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少食用油腻、甜食及刺激性食物、烟、酒等。某些食物也是致敏原,要注意加以辨别。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根据营养学家的研究,洋葱和大蒜等含有抗炎化合物,可防过敏症的发病。少食肉类,蛋类,牛奶等,另有多种蔬菜和水果亦可抵抗过敏症,其中椰菜和柑橘功效特别显著。过敏性体质者最好每天喝些豆浆,多吃糙米,蔬菜,糙米蔬菜供养的红细胞生命力强,又无异体蛋白进入血流,所以能防止特异性皮炎发生。
3.6正确选用护肤品
由于过敏性皮肤的症状因人而异,其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选择护肤品要十分慎重,购买时可遵循以下原则:
1、不选气味太芳香的产品,因其含香料太多,太复杂,容易引起过敏。
2、含酒精和果酸成分的产品也要慎用,因其对皮肤刺激大,对敏感性肌肤无疑雪上加霜。
3、不使用深层清洁的磨砂膏和去角质霜,这些都是加重过敏的产品。
4、购买时,应选标有“敏感肌肤用”,或有“低过敏”、“经皮肤科医生测试”等字样的产品。

[]
1丁建中,高锐,李秀雨,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高等出版社2005,7(2)49—55
2周德生,肖志杰,张雪花,等.内科释疑.湖南技术出版社,2008,2(1):22—23
3伦登.H.史密斯,埃伦.H.布朗,林恩.佩奇.沃克. Nature's pharmacy for children Drug-free Alternatives for more than 200 childhood Ailments , 200百种儿童常见病的非药物预防与康复.工业出版社,2008,6(1):14—17 81—83
4邵先玉,王海霞,陈振华,等.内科分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1):366—367
5涂亚庭,李家文,等.皮肤性病学诊疗常规.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93—94 104—105
6马静,张秀珍,等.临床营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