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环节引入急诊实习教学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刘波,史忠,周坤,陆海华,欧阳一辛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诊医学;教学改革  [
   
  院前急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对传统观念的等病人上门“求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1]。为了能使医学生更好的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 进一步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强化对“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理念的理解,我们急救部自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分四批组织我校临床医学五年制和七年制的实习学员参与院前急救实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方法与步骤

  1.1  基础训练阶段带教老师介绍国际、国内院前急救现状、发展趋势,急救情况以及我院院前急救运作程序、相关规定;根据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复习常见内外科急重症的诊断和处理要点,并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实习教学[2]。观摩带教老师对实际病例的现场操作以及利用我院建立的模拟医学培训中心的高仿真模型,分组反复训练包括各种人工气道建立技术、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支持、浅静脉穿刺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心电图描记术、电除颤术等。

  1.2  院前急救阶段组织学生分组分别跟随急救部2辆救护车,参与现场救治、护理、抬担架、转运病人等工作,平均工作8 h。建立院前急救实习日志记录制度,培养学员的病情连续观察意识、增强医疗文书书写能力;同时使用摄像机在教学过程中摄像,建立第一手的教学研究资料。每位学生书面小结参加院前急救实习的情况, 包括出车次数、救治人次、疾病种类、救治过程和体会, 并请带教老师写出评语。全部结束后, 急诊医学教研室组织师生座谈会, 实习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  结果

  通过基础训练和院前急救两阶段的实践,学员有了以下的收获:①加深了对急救时效性的认识;② 增强了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③ 提高了应付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④增强了心理素质、临床思维判断能力;⑤增强协调交流能力,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⑥深入了解社会、培养社会公益意识和职业责任感。

  3  讨论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急诊科临床实习基本还停留在单纯的急救知识、技能的初步培训,并且时间较短,仅有3~4周。相对新形势下医学生急救培训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①“大急救”综合理念的欠缺,学员对急诊科工作的印象停留在院内单纯分诊、危重急症处理上;②出诊意识薄弱;③病种、危重程度分类能力较低;④处理突发、复杂情况的能力不足,依赖环境、设备程度较重;⑤交流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差。如果延续这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这些不足之处难以改善。针对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师综合能力要求的提高,当前社会对医学生应变各种紧急突发卫生事件能力的新要求,以及“大急救”新型急救模式的特点和要求,我们结合当前的急诊科实习日程,通过在临床实习中引入院前急救培训模块的实践证明,较好的改善了学员急救意识和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学员的临床综合素质。
    
  院前急救是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需要良好的通讯联络、完好的运输工具、较高的技术水平、健全的管理制度,这对教学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参加实习的学员的基础知识、临床基本技能、急救基本技术训练等各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3-4]。为了安排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了解、掌握急救基本知识、技能,熟悉120出诊基本程序,实际参加院前急救,我们配备了固定的师资队伍,认真完善规范《急诊科实习大纲》、《院前急救实习大纲》;建立起院前急救日志和图像、影音记录制度,通过分析日志、现场录像等资料,对老师带教和学生实习的不足和值得肯定之处,均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并最终提高教学效果;为确保实习过程的安全可行,我们争取到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包括医教部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模拟医学培训中心的器材和场地提供,急救车设备的加强完善和后勤保障等。

  []

  [1] 王一镗,蒋  健. 急诊医学[J].中华医学杂志,1994,74(12):48.

  [2] 徐惠梁,费国忠. 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专业培训班的课程设置[J].急救医学,1996,16(5):55-56.

  [3] 袁柏君. 浅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1):40-42.

  [4] 李慧敏.急救护理工作与护士素质[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