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摘要】 探讨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问题。[方法]从2002年3月~2005年11月,对收治的26例31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解剖型跟骨钛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3~19个月(平均13.4个月),23例27足切口Ⅰ期愈合,有3例4足手术后切口皮肤部分感染坏死,经换药或扩创后愈合;3例出现足外侧皮肤麻木。按照孙宏慧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占84%。[结论]对于Sanders分型中Ⅱ、Ⅲ、Ⅳ型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足部功能。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手术治疗
跟骨骨折多为关节内的骨折,损伤后在高度、长度及宽度均发生了变化。如何处理好跟骨骨折,降低致残率是创伤骨科的难题之一。本院从2002年3月~2005年11月,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解剖型跟骨钛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并随访了26例31足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31足,男21例25足,女5例6足。单侧跟骨骨折21例,双侧5例。左足14例,右足17例。致伤原因中,高空坠落伤19例24足,车祸伤7例7足。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7 d,平均6.3 d。伴发损伤有:胸腰椎体骨折4例,骨盆髋臼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侧足正侧位,跟骨轴位X线片及跟骨的水平面与冠状面CT扫描检查,骨折按Sanders分型方法[1]进行分型:Ⅱ型11足(Ⅱa 3足,Ⅱb 5足,Ⅱc 3足),Ⅲ型15足(Ⅲab 5足,Ⅲbc 7足,Ⅲac 3足),Ⅳ型5足。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皮肤,保护腓肠神经,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骨膜下锐性分离,将骨膜、腓骨肌腱鞘连同整块皮肤由下向上剥离,显露跟骨外侧壁。用3枚?2.0 mm的克氏针从皮瓣下分别钻入腓骨尖部,距骨颈外侧壁及骰骨,并向上折弯针尾,使切口皮瓣“不接触”牵开,这样可以较好地维持距下关节的显露。
用小骨膜剥离器插入到跟骨外侧壁骨折线内,向外掀开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撬起塌陷的距下关节面骨折块。当多个关节面骨折块不稳定时,可用细克氏针贯穿临时维持固定;跖屈前足,从跟骨结节部穿入1根克氏针,并向后下方牵拉跟骨后侧骨折块,恢复Bohler氏角,再用双手掌从跟骨内外两侧挤压,纠正跟骨骨折的分离增宽;外侧壁骨折块平整后,放置合适的解剖型钛板,拧入螺钉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菌素治疗7~10 d,术后48~72 h后拔除引流条。一般情况下局部不必使用外固定。患肢抬高放置3~5 d,术后24 h后开始足趾被动活动,48 h开始足趾和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2周后可拆除缝线,6周后可扶拐免负重行走,约需2~3个月,待骨折愈合后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2 结 果
本组随访时间为13~19个月(平均13.4个月)。有3例手术后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清洁换药等局部处理后获得愈合;1例切口坏死感染,经扩创后再次缝合而愈合;3例出现足外侧皮肤麻木的腓肠神经损伤表现,未处理;1例出现腓肠肌腱炎,经理疗结合局部封闭注射后症状缓解;3例后期出现创伤性距下关节炎,2例行跟下关节融合术而症状消失,另1例放弃继续治疗。
按照孙宏慧等的疗效评定标准[2]:优:骨折达解剖或近解剖复位,植骨融合,Bohler氏角正常无丢失,恢复正常功能者;良:骨折基本复位,植骨融合,关节面塌陷基本纠正,Bohler氏角部分丢失,遗留轻度僵硬者;差:骨折复位不良,关节面塌陷不能纠正,Bohler氏角不能恢复或丢失,足弓变浅,足跟加宽,行走疼痛跛行者。本组优9例,占29%;良17例,占55%;差5例,占16%。优良率占84%。
3 讨 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目的是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和宽度,重建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保证获得充分的稳定,允许术后早期活动[3],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并减少跟骨变形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其中,跟骨宽度的矫正与Bohler氏角的矫正同等重要,因为跟骨骨折后致残病人中,很多是由于跟骨宽度未得到矫正而造成的,特别是外踝下方膨出的骨折块,侵及腓骨肌腱造成慢性肌腱炎[4]。
3.1 手术时机的掌握
李山珠[5]等认为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有的甚至比手术治疗预后更差。故手术前应仔细评估足的软组织情况,术前足跟部皮肤护理直接影响手术及预后。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手术不能对骨折移位、软组织情况做出正确判断,手术时机以在伤后7~14 d为佳[6,7]。作者体会,术前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足,抬高患肢,常规应用β?七叶皂甙钠或/和20%甘露醇以利肿胀消退。待患足肿胀处皮肤出现皱褶后即可考虑手术。
3.3 手术复位技巧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后距下关节的解剖复位,Bohler氏角及跟骨的宽度与高度的恢复。术中正确的复位顺序及操作技巧至关重要。(1)掀起跟骨外侧皮质骨骨折块,显露后距下关节进行复位;(2)自跟骨结节处沿跟骨纵轴插入1枚克氏针,并将其从上方向下牵拉,同时跖屈前足,有助于Bohler氏角的恢复;(3)从跟骨两侧挤压增宽的跟骨并进行塑形,使跟骨外侧壁平整。在上述复位步骤完成后,即可在跟骨外侧壁放置解剖型钛板,按照跟骨前部-载距突-跟骨结节3个基本点,拧入螺钉进行可靠固定。
3.4 手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预防
跟骨周围软组织覆盖较少,手术后软组织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5]。下列措施,可减少对切口皮瓣血运的破坏,有利于其愈合:(1)避免在局部肿胀未消退时进行手术;(2)选择对皮肤血运损伤较小的外侧“L”形切口;(3)紧贴跟骨外侧壁骨膜下完整剥离皮瓣,尽量不使用电刀;(4)应用克氏针的皮瓣“不接触”方式显露;(5)术后继续控制治疗软组织肿胀;(6)延迟切口拆线时间或分次间断拆线,防止切口裂开。
【】
[1] Sanders R,Fortin P,Dipasquale T,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tures:results using a prognosit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b classification[J].Clin Orhtop,1993,(290):87-95.
[2] 孙宏慧,王强,唐农轩.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矫形外科杂志,2001,8:1232.
[3] 陈红卫,赵钢生,鲍丰,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59-60.
[4] Lim EV,Leung JP.Complications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Clin Orthop,2001,391:7-16.
[5] 李山珠,俞光荣,梅炯,等.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243-245.
[6] 俞光荣,杨炯,蔡宣松,等.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36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755-757.
[7] 高堂成,张春才,张庆宏,等.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