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辨证论治;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试验;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中医学多归于肠?、泄泻或痢疾范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血瘀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及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较好效果,相应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1 血瘀与UC的关系
1.1 血瘀为UC的主要病机,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赵立群等[1]认为UC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或脏腑虚弱等,致湿热寒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脾失健运,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伤,气滞血瘀,气血不通而发病,其中血瘀是主要病机。俞娜珍[2]临床观察发现,慢性UC患者多有血分受损,致瘀、致滞,瘀阻不通则痛,故常有大便里急后重、左下腹隐痛、腹胀满、下利脓血、面黄脉涩、舌紫等瘀证。认为血瘀为UC的病理基础,而活血化瘀可使结肠局部祛瘀生新,祛腐生肌。同时还提出瘀可为因,又可为果,瘀的形成与气虚、气滞等有关。黄永俨[3]认为UC病久往往虚实夹杂,特别是与气血瘀滞关系甚为密切。根据中医久病必瘀,即久病气虚血瘀、寒凝血瘀、气滞血瘀、阴虚血涩致瘀的理论,认为血瘀证候存在于UC的各型及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故治疗时把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融入辨证施治之中,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黑贺英等[4]认为该病病机复杂,寒热交错,本虚标实,以脾、肾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为标,治疗时对顽固腹痛,必须化瘀通络。临证见左脉弦紧,右脉迟涩,舌质黯红,舌下络脉青紫,系瘀血为患。朱广军[5]根据中医辨证及研究,提出本病发病过程中均存在着血瘀病变,以活血化瘀为主,配合清热利湿、理气等法,取得了“行血则脓血自愈”的效果。程海波等[6]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感受寒、湿、热邪及饮食不节,导致湿热蕴结,壅塞肠道,使肠道气血凝滞。
1.2 疾病不同时期,血瘀程度不同 尹冬[7]以叶天士“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理论为指导,并借鉴《医林改错》“腹肚作泻,久不愈者,必瘀血为本”,建议临床久痢不愈者,或见瘀血征象,均可采用活血祛瘀、辛温通络之法。邱夏桑[8]认为UC初期多为大肠湿热,中期脾胃虚弱,病情进一步发展,后期病久入络,络伤出血,气滞血瘀,治宜行气导滞,活血化瘀。唐旭东[9]用活血化瘀法论治UC,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适时地配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 在药力、药性方面据病情斟酌使用,才能解决临床问题。
1.3 血瘀的存在是影响UC预后的重要因素 董丽春等[10]认为气滞血瘀是UC久病不愈的主要原因。本病初期为脾虚湿困,进一步发展则气虚、气滞,气滞则血不行,故气血瘀滞于大肠,表现为局部疼痛,可触及增粗及变硬的肠管,或肠腔中形成众多的假息肉,属虚中夹实,治疗难度增大。活血祛瘀时,应强调升降气机为主,不可一味妄用活血破瘀峻药。栗广辉等[11]则认为UC血瘀肠络贯穿始终,久病入络,久病必瘀,血瘀至肠,肠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是UC的局部病理变化,也是UC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活血化瘀之法至关重要,应贯穿治疗始末,使瘀血祛,新血生,肠络活,腐肉祛而新肌生,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2 现代医学有关血瘀与UC的研究
2.1 UC的血栓并发症 UC血栓并发症的出现是血瘀存在的有力证据。Bargen JA等[12]于1936年首先报道并发于UC的血栓栓塞现象。杨栋等[13]认为UC患者血液中促凝血酶原激酶、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物质增多或活动度增强及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UC血栓并发症的发生部位非常广泛,且患者常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史。刘明等[14]报道UC并发肢体动脉血栓2例。临床特点为:①有长期结肠炎病史;②均在肠病复发或未完全控制时发生肢体血管血栓形成;③均有贫血病史,全身营养状况差;④常规一般性出凝血检查指标正常;⑤肢体血管突然发生血栓形成。施昕等[15]报道UC并发腹腔血管栓塞9例,经B超、CT及腹腔动脉造影确诊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5例,门静脉血栓2例;经血管造影显示肠系膜动脉及其分支节段性痉挛1例。其中7例患者经肝素治疗好转。董锡安等[16]报道UC伴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患者因活动期UC入院,住院期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考虑与UC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和高凝状态有关。在随后的治疗中采用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抢救UC合并心肌梗死,取得满意疗效。
2.2 UC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流变学是中医“血瘀证”诊断的一个重要实验指标。林群莲等[17]对54例UC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发现慢性非特异性UC患者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增高,说明本病血液高凝特性是存在的。由于体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造成微循环灌注量降低,引起肠道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炎症、水肿等微观血瘀证。徐德亮等[18]也对UC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抗凝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0.6 mL皮下注射,每日1次,14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血液的高凝状态在UC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2.3 UC与血小板功能 Kayo S等[19]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研究发现,活动性UC的病变黏膜组织及外周血中P-选择素(GMP-140)显著升高,这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纪桂贤等[20]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和双抗体夹心免疫放射分析(IRA)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和GMP-140水平,发现血浆TXB2和GMP-140在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证明结肠炎小鼠存在血小板激活和血液的高凝状态。张连峰等[21,22]的临床研究发现,UC患者血浆GMP-140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UC活动期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并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病理变化的形成。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发现,UC患者丹参注射液治疗3周后血浆GMP-140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一般治疗组无此现象。且丹参注射液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控制更快,提示对活动期UC患者在一般抗炎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能纠正高凝状态,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病情好转。许丽莉等[23]研究发现活动期UC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聚集率和TXB2与疾病的活动度明显相关,为UC的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施嫣红等[24]分别测定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的血小板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TXB2等指标,观察UC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状态。结果显示,活动期UC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PAC-1、CD62P是UC较特异的指标,TXB2影响血液高凝状态。
2.4 UC与凝血功能 血便是UC的主要临床症状,施昕等[25]提出出血原因除溃疡累及血管外,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重要原因。UC患者血液中促凝血酶原激酶、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物质增多或活动度增强,及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5 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使用及其疗效 陆达海等[26]观察前列腺素E1 (PGE1)对UC患者的效果。PGE1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A2生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功能,对改善血液循环有明显的作用, 实验中在应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UC的同时,合并应用PGE1,与单用SASP相比,临床缓解率明显提高(P<0.05),与疾病活动有关的实验室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等也有显著改善(P<0.05)。刘少平等[27]观察到UC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阿魏酸钠治疗可以使上述指标得到显著改善。说明阿魏酸钠能明显抑制UC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3 小结
血瘀与UC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影响UC的预后。采用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从瘀论治UC提供了临床基础。当然活血化瘀治疗不是UC治疗的惟一途径,临证时应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并进一步开展UC与血瘀证的实验研究,以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
[1] 赵立群,张恭新,张蕴慧,等.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活化的影响[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24(2):104-106.
[2] 俞娜珍.从瘀论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J].中医药导报,2002,30(3):45-46.
[3] 黄永俨.活血祛瘀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6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1,(5):14-15.
[4] 黑贺英,王艳芳,陈立安.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验案1则[J].河北中医,2006,28(12):892.
[5] 朱广军.活血理肠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J].河北中医,2000,22(10):755-756.
[6] 程海波,佘广玉,滕士超.祛瘀化湿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6例[J].河北中医,2003,25(10):740-741.
[7] 尹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从“痰湿、瘀血、清浊”辨治[J].吉林中医药,2000,2(4):3.
[8] 邱夏桑.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4):248-249.
[9] 唐旭东.活血化瘀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6,27(1):13.
[10] 董丽春,张智勇,刘云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体会[J].中医杂志,2001,42(2):123.
[11] 栗广辉,张红,田德录.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证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2):112-113.
[12] Bargen JA, Barker NW. Extensive arterial and venous thrombosis complicating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J].Arch Intern Med,1936,58:17-31.
[13] 杨栋,刘桂敏.溃疡性结肠炎的血栓并发症[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2):122-124.
[14] 刘明,侯玉芬.溃疡性结肠炎并发肢体动静脉血栓形成2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1999,19(7):31.
[15] 施昕,黄伟,陈燕萍.溃疡性结肠炎并发腹腔血管栓塞9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7(9):936.
[16] 董锡安,迟海英.溃疡性结肠炎伴发急性心肌梗死[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34-135.
[17] 林群莲,黄发盛,李玉闽,等.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血液流变学的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7):10-11.
[18] 徐德亮,穆平,沙士义,等.溃疡性结肠炎血液流变学及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4):413-415.
[19] Kayo S, Ikura Y, Suekane T, et al.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activated platelets and neutrophils in the active phase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humans[J]. Inflamm Bowel Dis, 2006,12(8):727-735.
[20] 纪桂贤,王邦茂,方维丽.盐酸小檗碱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10(2):182-184.
[21] 张连峰,田曙光,王国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2):98-99.
[22] 张连峰,刘继洲.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6):383-384.
[23] 许丽莉,王吉耀.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血小板激活状态的评价[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5):285-287.
[24] 施嫣红,黄培新,郭传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2):48-50.
[25] 施昕,魏龙富,俞翁非,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4):202.
[26] 陆达海,董玉坤,姜雪冰,等.前列腺素E1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06,22(5):406-407.
[27] 刘少平,方春华,余立群,等.阿魏酸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6,25(3):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