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之非热辨
【关键词】 口苦;中医病机?
口苦,是患者的一种主观症状,即自觉口中有苦味。很多临床医师将口苦从热证论治,予苦寒药泻之。但口苦并不是全属热证,妄用苦寒会引起变证,需引起重视。
?
1口苦不可尽归于热,所当察也
?
口苦是一常见症状。因苦为火之味,而心主火,故许多涉及心胆火热病证均有口苦的表现。但是,口苦并不是全因火热所致,临床上可遇到因寒、因虚所引起的。不同的病机决定了不同的治法,误治会引起变证、坏证,故在临床上遇到口苦患者,应详辨病机。《景岳全书》中就用较多的篇幅强调了这一点。《景岳全书·必集杂证谈》曰:“论证共六条:口舌之病,有疮者,有臭者,有干有渴者,有为苦为酸而诸味不同者,有重舌、木舌而舌间出血,及舌胎舌黑者。在各方书多以口病为热证,然其中亦有似热非热,及劳伤无火等证,是不可尽归于热,所当察也……口苦口酸等证,在《原病式》则皆指为热,谓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亦胃热也。若据此说,则凡以口之五味悉属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必尽因胃热。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即如口淡一证,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故凡临此者,但察其别无火证火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此治有不容误也。”
?
2非热证口苦的具体辨证分型
?
这里将非热邪所致的口苦概称为“非热证口苦”。非热证口苦又有肝胆虚、脾胃阳气虚、心脾两虚等不同。
?
2.1肝胆虚苦为胆味,《灵枢·四时气篇》曰:“胆液泄则口苦。” 不仅肝胆有热者可见口苦,肝胆虚寒者同样可以表现出口苦。历代中早有相关记载。《素问·奇病论》曰:“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首次提到胆虚可致口苦。《圣济总录·胆门》曰:“论曰足少阳不足者,胆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其病恐畏,不能独卧,口苦善太息,呕宿汁……盖胆虚则精神不守,其气上溢,循其所在而生病也……治胆虚生寒,气溢胸膈,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天雄丸方……治足少阳经不足,目眩痿厥,口苦太息,呕水多唾,沉香汤方。”《太平圣惠方·治肝虚冷诸方》曰:“夫胆合于肝,足少阳是其经也,为清净之腑,谋虑出焉,若虚则生寒,寒则恐畏,不能独卧,其气上溢,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咽中口介口介,数数好唾,是为胆虚寒之候也。” 二书指出胆虚生寒,寒则可见口苦。《诸病源候论》和《医学入门》中提到胆虚口苦的原则及具体用药。《诸病源候论·胆病候》曰:“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口介口介,数唾,是为胆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曰:“口病有热亦有虚……肝热,口酸而苦,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甘草,甚者当归龙荟丸。谋虑不决,胆虚口苦,人参、远志、茯神、甘草为君,柴胡、龙胆草为使,甚者肾气丸。”
?
胆合于肝,肝胆相表里,肝病可影响到胆亦可见口苦。《脉因证治·卷四》曰:“脾热则甘;胆热则苦。口苦亦有肝虚寒者。”《太平圣惠方·治肝虚补肝诸方》曰:“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疼,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 提出肝虚、肝劳者可见口苦。《圣济总录·肝虚》曰:“治肝元气虚。面多青黄。腹胁胀满。悒悒不乐。口苦头痛。饮食减少。沉香煎丸方……”《备急千金要?方·?肝脏》曰:“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虎骨酒补方。”提出因肝虚寒致口苦的。
?
2.2脾胃阳气虚、心脾两虚《景岳全书·必集杂证谟》:“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 苦为心之味,脾为心之子,子虚盗母气,致心脾两虚而出现口苦。《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曰:“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腑》曰:“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指出治疗脾胃虚寒所致口苦当升阳益胃。?
?
3临床报道
?
柯梦笔[1]临证发现在时邪热病中,口苦主热无可非议,但在内伤杂病中,口苦有主寒者,口苦之寒热可从口苦本症及舌苔与全身症状来辨之。口苦主寒者,口苦而淡,口渴而不思饮,饮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涩多涎;或口多清水。其舌苔多见白滑,或白腻,或白腻罩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边多齿印。多属中焦虚寒,湿痰浊邪壅滞,肝木乘脾,胆气上溢而成,时见于消化功能紊乱和多种慢性疾病之中。刘恒太[2]在临床上发现有些口苦患者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仔细辨证这部分患者口苦乃因中焦阳虚,气不化水,饮邪壅滞中焦,土病侮木,土壅木郁,肝气失疏,胆气上溢而致,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温阳化饮,治疗效果很好。
?
4结语
?
口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中将之归于“胆瘅”病,《素问·奇病论篇》曰:“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古今对口苦的论述很多,但大多从火热病证论治,概因苦为火之味。其实,对于口苦一症,单纯责之于热证是有失偏颇的,尽管口苦以热证多见,但还可见于很多非热证,涉及肝、胆、心、脾、胃等脏腑。故在临床上遇到口苦的患者,应该审证求因,“虚则求之,实则求之,有则求之,无则求之”,细辨其虚实寒热及因哪个脏或腑阴阳失调所致,不能一概定论为系热所致而妄用苦寒药。
【文献】
[1]柯梦笔.口苦说异[J].江苏中医,1995,16(9):23
?
[2]刘恒太.口苦不尽属热[J].黑龙江中医药,1996,(4):38